□劉青青
(南京浦口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南京 211800)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與進步,使國內企業在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日趨增大。企業必須及時轉型,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與管理能力,才能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尋求新的機遇。傳統的會計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企業實際的發展需求,為了使企業未來健康發展,改革會計管理模式成為必然。會計實時控制是一種新的會計控制觀,適合當前及未來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能促進企業管理戰略目標的達成。
會計控制是會計的一種重要職能,目的是為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順利實現經濟目標提供保障。詳細來說,會計控制是由會計人員或部門通過財務法規、制度、計劃目標等對企業的日常資金流動進行監督和約束,確保企業財務目標達成,是企業財務部門的重要管理職能。
20世紀初,蒙哥馬利在《審計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出了內部牽制理論,他認為內部牽制就是賬戶的支配與控制不能由一個人完全獨立完成,即賬戶的支配與控制應該分給不同的人負責,這樣就形成了相互制約的效果。
20世紀50年代,會計控制概念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首次提出,明確了會計控制在企業中的重要地位。會計控制作為企業重要的內部控制方式,具有獨立性和協調性等特點。
20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教授提出價值鏈概念,倡導企業發展應該從價值鏈與核心競爭力兩個方面入手。實現價值鏈管理目標,首先要形成一個價值鏈戰略,這樣做的目的是滿足客戶的具體需求,完美銜接鏈條當中的每一個組成環節。成功的價值鏈可以將鏈條中的所有參與者整合為一個整體再運行,每個參與者的最終目標都保持高度一致,形成更準確的市場信息并獲得更快的反饋速度。價值鏈中各成員的融合度越好、配合度越高,能更高效地為客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管理水平、經營效率、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產品價值與服務水平,降低成本。
企業管理歷經上述變化后,國內外學者更加關注信息技術與會計控制的相互關系,IT環境與價值鏈管理條件下的企業會計實時控制問題得到了重新審視。一些學者從搭建會計實時控制的框架體系入手,對IT視角下的會計控制觀進行闡述,探討會計實時控制對企業管理目標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的影響。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會計界針對會計控制展開了深入研究,收獲了比較重要的研究成果。具體表現在會計控制由監督性向控制性轉化,對會計管理活動論、控制論、價值鏈等會計理論進行了探討研究,多視角、多層面分析了會計控制的目標、內容與方法[1]。雖然西方國家先受到了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洗禮,但我國并沒有停下腳步。受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思想的影響,國內企業管理正在發生劇烈變革。企業管理面對的客觀現實要求傳統管理必須向信息化管理轉化,同時企業管理的轉變也迫切需要新會計控制理論進行指導。在迫切需要會計控制的前提下,企業的傳統控制觀發生了轉變與創新,會計實時控制應運而生。
當前,會計實時控制并沒有權威定義,各界人士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從我國對會計實時控制的研究方向以及當前國內企業實踐案例來看,會計實時控制是指在信息技術(IT)環境中,財務會計人員(部門)通過技術手段,對企業日常的資金活動過程進行指導調節、約束促進,對數據進行實時對比分析,從而實現價值最大化,提高企業經營效率[2]。
會計實時控制與傳統會計控制的區別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受控對象不同。傳統會計控制主要保證企業資產與資金安全完整,以保證企業利潤最大化為控制對象;會計實時控制以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為控制對象。二是受控內容不同。傳統會計控制圍繞企業資金施行;會計實時控制圍繞價值鏈施行,對系統、網絡、數字等多個維度實施控制。三是控制方式不同。會計實時控制強調了控制過程中實時數據的重要性,控制方式轉向企業經營活動過程或企業生產過程。四是受控信息不同。傳統會計控制僅針對會計信息或者貨幣量進行;會計實時控制強調了時間量、實物量、貨幣量等信息的利用。五是受控屬性不同,從傳統會計控制的單一屬性向多元屬性轉變。企業會計的實時控制有3種特有屬性,即過程、動態與時空。過程屬性強調對經營全過程的實時控制,在IT環境下,包括企業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從銷售到服務的各個環節,還涵蓋了制造、供應、銷售、客戶的相關活動;時空屬性具有信息跨越時空的特性,通過互聯網傳輸與共享,能在最短時間內從世界各地獲取會計控制所有的必要信息;動態屬性則代表會計控制由靜態數據采集逐漸向動態數據采集轉變,即在IT環境下,企業會計控制信息的獲取由過去企業經營活動后的數據采集,轉化為企業當前活動實時數據采集。
企業要實現戰略管理目標與提高企業價值,需要積極樹立實時控制觀,設計并搭建會計實時控制框架體系,系統研究體系中的IT環境、會計流程再造、控制方法、控制模式4個重要部分。
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在企業內的廣泛應用,保證了企業控制的數據信息能夠快速傳遞;企業內部數據庫的建立有利于后期審計與管理;會計管理軟件(AIS會計信息系統)可以系統地收集、分析、總結企業活動的歷史和實時信息。
IT環境是會計實時控制措施的重要載體,在整個實時控制體系中有重要地位,是構建會計實時控制框架體系的基礎[3]。當前國內諸多企業內部的IT環境已經創設完畢,由于不同企業的發展方向與經營管理存在差異,導致各企業對AIS體系結構的設計標準不一致。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企業部門間的信息集成不同,有的體系結構支持實時控制,有的體系結構不支持,給實時控制帶來了諸多不便。
當前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結構大部分停滯在部門內的信息集成,不能與其他部門傳遞與分享信息,形成了信息閉路。事后結算、事后報告的控制形式使得發生經濟業務時,AIS采集的數據對市場、對手、客戶、自身等情況反映不全面,不具有實時性,無法實施會計實時控制。因此,企業會計實時控制要從IT環境的創設與優化開始,通過研究與分析得出滿足實時控制的AIS系統結構,支持各部門之間或者企業與合作單位之間信息共享,實時傳遞與反饋數據,為后續會計流程再造及實施控制方法和模式創設相應的IT環境。
由于不同企業的業務范圍、管理模式、經營理念不同,會計流程也有較大差異。可以將實際會計流程抽象化后進行研究。抽象化后的企業流程大致可分為業務、會計、管理3個流程,三者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在3個流程中,會計流程是其他兩個流程的橋梁,從業務流程中實時采集與加工數據,然后生成管理流程中必需的經營活動信息。企業只有將業務流程再造作為指導,將IT環境與3個流程有機結合,確立實時控制觀,才能保證信息采集與加工的實時性。
隨著企業業務不斷發展,會計實時控制內容和范圍不斷擴大,企業對會計控制時效性的要求逐漸提高,許多傳統會計控制方法的效力逐漸減弱,但預算控制、責任、標準成本等先進的會計控制方法逐漸興起。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更有利于應用會計實時控制方法的發展空間,研究會計控制準則并加工成能夠融入IT環境的標準,為企業會計控制標準提供選擇。對會計實時控制方式進行深入探索與討論,為會計實時控制在企業管理中廣泛應用提供理論支持。
會計實時控制模式可以從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分類。橫向控制模式對企業從研發到售后多個階段的經營過程進行實時控制,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減少企業積壓的庫存產品,保證企業資金流轉順暢和利潤最大化,協同部門和合作伙伴正常有序地開展工作。縱向控制是對企業與企業之間發生的資金往來進行實時控制,將不同地區的成員通過網絡連接并整合起來,隨時獲取企業資金情況。
會計實時控制觀是傳統企業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轉化的必然產物,順應了時代變革,滿足了新時代企業管理的各方面需求。IT環境、流程再造與會計實時控制方法、模式密切相關,要想發揮會計實時控制在企業管理中的關鍵作用,實現企業會計控制目標,必須對相關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就目前信息技術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的發展現狀來看,會計實時控制對企業內部組織、制度、經濟效益的控制發揮著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關鍵作用,為企業達成管理戰略目標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是當代企業管理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