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長春財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22)
《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表明,從年齡結構上看,截至2019年6月,我國青少年網民群體占網民整體的5.1%,其中20~29歲的網民占比最高,達到24.6%;在職業結構上,我國的學生網民占比最多,為26%;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網絡消費用戶規模半年增長率超過5%。從上述數據可以發現,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消費的主要群體之一。
從大學生的資金來源來看,一小部分學生的生活費為兼職所得、獎助學金及其他收入;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仍然以家庭提供為主。青年人強烈的消費欲望與生活費不成正比地快速增長起來,這種消費欲讓各類互聯網金融風險有機可乘。近年來,校園貸帶來的校園悲劇屢見不鮮。因此,分析大學生所面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并探討解決對策尤為重要[1]。
1.1.1 大學生有較強的消費意愿
大學生剛剛離開家庭,尚未邁入社會,經濟不獨立且沒有形成穩定成熟的價值觀念。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往往對很多事物充滿了好奇,且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易產生盲目攀比的心理。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手機為例,市場上絕大多數低價位的電子產品可以滿足學生日常生活的需求,然而由于學生存在攀比心理,部分大學生追求價位更高的電子產品,需要為奢侈品付出額外的經濟代價。絕大多數大學生的資金來源是父母給予的生活費。當固定的生活費無法滿足逐漸擴大的消費欲望時,大學生對資金的需求逐漸增加。
部分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等方式獲得自己需要的資金,但大多數學生的資金來源還是父母給予的生活費。如果使用固定生活費購買商品,會降低生活質量;如果向父母索取,又會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為了滿足額外的消費需求,部分學生會向校園貸等平臺尋求資金支持[2]。
1.1.2 金融知識及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缺失
當今社會,網絡信息多種多樣,很少有大學生將關注的重點放在金融風險防范問題上。大部分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等途徑獲得零散的金融知識,這對于規避互聯網金融風險來說遠遠不夠。鑒于我國傳統的理財觀念,大多數人的理財意識薄弱,人們更愿意把錢用來買房或存為定期存款。在這種環境下,年輕人很難擁有良好的金融意識。對于有經驗的投資者來說,他們在投資理財之前就已經深刻意識到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的原則。然而對于年輕的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既沒有投資經驗,又沒有扎實的投資知識,認為高收益產品也可以具備低風險甚至零風險的特征。這種錯誤的投資意識會讓各種違規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有機可乘。
1.2.1 家庭教育忽視防范金融風險
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數家長將重點放在學生學習及興趣愛好等方面,很少有家長對學生進行金融及理財教育。有的家長甚至認為過早讓學生樹立金錢觀念會使其形成不好的價值觀,然而結果往往相反。在傳統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缺乏理財意識,當他們擁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資金時,更容易出現揮霍現象。
另外,傳統的家庭教育不但忽視了大學生理財意識的培養,還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鍛煉。在中小學階段,家長非常重視家庭教育。進入大學后,在“高教獨立”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家庭把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大學生畢業后的工作發展前景上。事實上,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心理不成熟的大學生群體更容易出現攀比、愛慕虛榮的心理[3]。
1.2.2 市場監管不完善
近年來,多起校園貸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教育部和銀監會等相關部門針對此類互聯網金融問題進行了整治,但不法分子仍然想盡辦法利用法律的漏洞,使校園貸以更多形式出現在校園中。例如將法律中的大學生模糊成年輕人;針對大學生的各項需求層層滲透;利用大學生常用的社交平臺,不斷推送相關信息。形式多變的校園貸導致相關部門難以對其實施全面監管。
大學生申請非正規網貸時,會提交詳細的個人信息,例如家庭背景、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如果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可能會出現倒賣個人信息等現象。個人信息泄露所帶來的危害不只是針對參與網貸的學生,甚至會對其他學生造成困擾。例如由于網貸平臺審批流程不規范,部分學生不僅用自己的名義網貸,還用身邊同學的個人信息獲得貸款,將其他同學的個人信息泄露給貸款平臺。當申請貸款的大學生無力償還錢款時,被泄露信息的大學生就會成為新的催款對象,給其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當今社會,通訊技術飛速發展,各種各樣的網絡資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使學生形成了攀比心理。學生邁入大學之前,主要生活在家長的管束下,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學習中。步入大學以后,初步感受到了物質享樂帶來的愉悅,一些自制力不強的學生往往會形成沒有節制的享樂心理,最后深陷其中,出現沖動消費現象。校園貸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所需資金,迎合了大學生的沖動消費心理。由于大學生處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這種不良的消費觀念將會使學生的注意力從學習轉移到其他事物上,甚至誤入歧途。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的體系。學校應從師資、課程設置、實踐活動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心理教育課程的建設,培養更專業的師資隊伍,增加心理教育課程所占的比例。對相關理論知識配以參與度較高的社會實踐活動,對此類課程的效果進行有效的后續評估,確保學生在大學階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高校應設立提升學生金融知識儲備、增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課程。此類課程不只是針對金融專業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應涉及。課程包含的內容除了常見的金融知識和法律法規外,還要加入趣味性較強的實踐環節。以金融風險案例或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的要點,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金融知識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意識。
另外,還可以與相關的金融機構合作,或者定期請金融機構風險控制工作人員入校開展培訓課程,讓學生從更專業的角度了解金融問題。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培訓不應局限于理論范圍,要讓學生多接觸實際的金融活動。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是備受關注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地位則在一定長度上遭到忽視。在為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的問題上,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加有效,因為家長可以從小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在生活中不斷將良好的金融理念傳達給孩子。在提升孩子學習能力的同時,重視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要有不能揮霍浪費、盲目攀比的意識,提高對外界誘惑的抵抗力。
對于已經成年的大學生,家長應給予更多的理財建議,定期的費用供給除了包含必要的生活費和學費以外,還應預留出一部分作為學生理財和投資的本金,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金融活動的方式增加自身的金融知識和提高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對于校園中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提升大學生辨別風險的能力。
互聯網金融屬于新興的金融產品,監管部門對相關風險的控制缺少前瞻性。相關法律法規無法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實時匹配,出現新風險時往往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致使風險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因此要及時更新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法律法規。
另外,政府應不斷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準入門檻,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防患于未然。堅決打擊暴力催收、虛假宣傳等不法行為,創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環境。加大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運營狀況的調研力度,對于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進行預判,重點保護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群體。在互聯網信貸環境監管中,應注重對校園網貸情況的監管。一旦發現互聯網金融機構有不正規收費現象或資金流動性風險,要及時整治或查處。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出現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盡管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法規進行治理和規范,但網貸問題仍不斷出現在校園之中。要想徹底消除相關風險,必須從大學生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政府監管等方面著手,提升大學生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