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叢春麗 王國濤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41)
現階段高職院校在突出產教融合辦學特色中,深入挖掘各專業課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發揮好育人功能,幫助大學生們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至關重要。課程思政在財務會計專業課程中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會計工作要求圍繞“誠實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十六字方針,客觀公正的開展經濟管理工作。
教育部2020年6月份頒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把課程思政分成三類型:即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財務會計專業課程歸屬第二類——專業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又分為七個項目,第一項是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課程,第二項是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財務會計專業課程就屬于經濟學門類。針對專業教育課程,《綱要》要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財務管理專業課的課程思政重點在于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根據財務會計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育人標準,深度挖掘財務會計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要求授課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思合一、知行合一的品格,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本文財務會計核心課程以財務管理三門核心課程,即財務會計、稅法、經濟法課程為例,分析闡述財務會計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為財務管理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范式。
經濟法是財務會計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也是考取會計師資格的必考科目,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支付結算法律法規,具備常用合同的訂立、審核及常見合同糾紛的處理能力,具備從事經濟管理的法律基礎知識,掌握會計工作中需要的財經法律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樹立良好的財經職業道德觀念,初步具有運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觀察、分析、處理有關企業管理問題和其他社會問題的能力。經濟法課程的課程思政的重點之一,是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信念,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價值強化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法治對企業發展起著引領、規范和推動作用,企業在進行籌資、投資等各項過程中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內容介紹最新理論和法規,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對于依法治國理念的理解,提高學生遵守會計法的法治道德修養,樹立知法懂法、守法光榮的法律意識,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具備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減少企業各種法律糾紛和法律風險。并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經濟法課程的課程思政的另一重點是培養學樹立正確的職業素養觀,自覺踐行財務會計專業對接崗位的職業道德,樹立誠實守信的品德。在教學中可利用校園網和移動課堂,組織學生學習新《會計法》、《關于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等規定,講解新會計法、證券法等相關處罰條例,列舉證監會和法院對不遵守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的處罰和刑事責任等。
財務會計課程是財務會計專業的最重要核心課程。它的主要職能是核算和監督。財務會計課程的課程思政實踐重點是要在課程當中教會學生遵守會計準則、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真實客觀的確認、計量、記錄、披露會計信息,要做有為青年職工,要有職業目標更要有職業操守和奉獻精神。比如在講解會計基礎理論中,注重通過案例講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堅定職業志向。在講授貨幣資金核算時,要求學生遵守貨幣資金內控制度,不營私舞弊,不為利益所誘惑,公私分明;銀行票據的領取和使用,要強調及時與銀行對賬,對未達賬項及時處理,存貨采購和銷售都要及時入賬,不弄虛作假,對其他資產類項目做到監督其保值增值,并做到及時對賬;對負債類管理重點監控他的風險,及時還本付息,并積極與銀行等金融機構聯系獲得低成本金融產品,為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為企業間接獲得經營利潤。告訴學生做優秀的管理者,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又如對收入、費用、利潤三要素確認的思政點重點放在應收盡收和節約成本、符合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正確的計算利潤總額、企業所得稅,在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大做強企業上下力氣。
稅法課程在高職高專財務會計課程中的地位比較重要,因為我們的學生將來就業崗位大多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納稅是企業承擔企業法律責任的中心點。企業合法經營,依法納稅是企業的義務,否則就要承擔納稅責任,輕的是民事責任,嚴重的有刑事責任。教師在講授概論時要擴展學生的視野,不能照本宣科,因為就教材而言,不可能實時更新,而我們國家的財稅政策,是動態的,所以每當有新的財稅政策出臺就及時融入到課程當中,要進行解讀,向同學介紹國家的財稅大政方針,同時也會把相關思政價值融入其中。稅法是上層建筑范疇,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不斷完善和變更,因為可能課程進行中,突然政策變了,前后不一致了,就要給學生解釋,前幾天學習的知識已經過時了。
深入挖掘高校專業課程、人文素質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師的育人責任,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需要。任重道遠,必實踐見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