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世澤 薛卓君 孫衡
摘要:每提到年文化時大家感慨頗多的便是“年味兒”的缺失,由此引發作者對“年味兒”的思考,最終得出“年味兒”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從骨子里涌出的對家的情感。對童年的懷念、對新生活的向往、對家庭和睦的追求、對傳統美德與孝道的傳承。亦由對年文化中“年味兒”的思考轉向了對當今社會中武術界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思考,武術的“年味兒”究竟是什么?其本質為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與邏輯分析對武術在現今社會中表現出的“打”“演”“容”與“育”進行了論述,并對其中表現出的問題做了深入思考。作者認為武術的“年味兒”是以打練就不打的身體文化,是以舊換新對新發展的幢憬,是有容乃大勇于創新的文化氣度,承載著民族文化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術隨著社會的發展正在改變,但其“年味兒”不容缺失。在傳承與發展中變其“術”守其“道”。
關鍵詞:武術 “年味兒” 審視 變 守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 2020) 1-0031-04
1 問題的提出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過春節在中國又被叫做“過年”,現今的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過“中國年”,在“中國年”里最核心的東西,也是現今人們討論的最多的便是“年味兒”, “年味兒”是過年時所特有的氛圍,是過年時的專屬味道。然而現今說起過年,不少人覺得“年味兒”一年比一年淡了,那么“年味兒”究竟是什么“味兒”呢?是“聽燒爆竹童心在”空氣中彌漫著的硝石硫磺燃燒的味道的鞭炮聲中懷念童年時天真無邪的歡樂的味道?亦或者是“看換桃符老興偏”的舊對聯換新對聯時的那種辭舊迎新的心情?是“鼓角梅花添一部”中一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地聽一首曲子、看一場戲、看一部電影、圍在電視機前看一場春節聯歡晚會時的團圓與和睦闔家歡樂的幸福味道?是“五更歡笑拜新年”中敬祖先、拜高堂、感恩父母、禮遇朋友、傳承美德、弘揚孝道的味道?那么在新時代的中國武術的“年味兒”又是什么呢?是“打”,是“演”,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還是以武育人的教育性?
2 “聽燒爆竹童心在”的“打”
武術主要源于私斗、爭斗和戰爭等人類生物和社會的攻擊行為,是對這些搏殺手段的技術性總結,本應富含強大的技擊性,是人類攻擊性本能的坦露。[1]在現今眾多的武術教材中,對武術的定義大都是以技擊做為核心,以摔、打、踢、拿、擊、刺做為主要動作。武術作為作為一種技擊術其最初的作用就是攻擊、防身與打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攻擊性極強的打斗術還適應社會的發展嗎?顯然是不適合的,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武術的先輩們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武術中產生武術文化。用人化的武術來化人,用武術文化來規約和規訓武術人的攻擊性行為,使得外顯的“術”合于內隱的“道”。“打”的方式也發生著轉變,最初是人與人、人與獸的搏殺與搏斗,而后搏擊對象發生轉變由人與獸這種“動物性”的對手,變為木人樁、沙袋、靶子等這種“植物性”的對手。最后搏擊的對象由“動物性”“植物性”的對手變為了“虛擬化”的想象的對手,將攻擊性隱藏其中,由雙人或多人對打演化為單人的演練,也就出現了中國武術中的套路運動。這種演化過程使人體本能的攻擊性用合理的方式釋放出來,由此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在新中國成立后為突出體現中國武術的技擊屬性,在1979年將散打作為正式的武術比賽項目,并以嚴格的規則約束散打運動員的擊打部位和擊打手段,已達到保護運動員的目的,亦是以強制手段規訓著運動員的攻擊性,使其合理化。在現今社會中,又有人提出傳統武術不能“打”,在當今這個大家都在努力地將攻擊性合理化的時代,針對某些人提出的這一問題,傳統武術人是不是要將經過千年演化的中國武術的攻擊性復蘇呢?使其像拳擊、泰拳、桑搏、巴西柔術一樣拳拳到肉,招招致命?難道這種“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年味兒”?在作者看來,并非是這樣,武術歷經千百年的演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在孔子的“不兵”和老子“不爭”思想的影響下形成“和平文化”,這種“和平文化”在與武術這種“暴力”文化的結合過程中對武術形成了規訓,使得武術由“制人”變為了“制己”,為武術人加注了一道倫理關卡,由攻擊的身體行為練就不攻擊的身體意識。正如毛澤東主席在1917年發表在《新青年》雜志的文章《體育之研究》中指出的“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2]武術正是將技擊的知識和倫理道德寓于身體之中,形成了獨特的身體文化。而當今的中國社會是法治社會,是文明社會,上訴的暴力性的“打”不適用于新時代的中國。正因為人們傳統觀念的“打”對中國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極大的影響。而今社會流傳的一句話叫“學跆拳道的孩子懂禮,學武術的孩子會打架。”這是人們對中國武術的“打”的誤解。正如當今人們對“年味兒”缺失的一種誤解,“鞭炮聲沒了、硝煙味沒了,這個年不像以前那么有味兒了。”其實人們真正追求的并不是這些,而是與童年玩伴一塊玩耍時的那種快樂的感受。真正的“年味兒”是那種以打練就不打的身體文化。
3 “看換桃符老興偏”的“演”
中國武術的“演”,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狩獵完成后與祭祀中的“武舞”,再就是到了秦二世胡亥首次將俳優與角抵戲相結合,使其成為宮廷娛樂君王的表演項目。后世的歷朝歷代中皆不乏“武舞”的表演。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舞劍以助酒興。唐朝詩圣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雖寫見《劍器》而傷往事,撫事慷慨,大有時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詩以詠李氏,而思公孫;詠公孫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嘆當今衰落之情。但其文字的敘述表述了公孫大娘的舞技高超,如“一舞劍器動四方”“羿射九日”“驂龍飛翔”。正體現了“武舞”的表演性。至于明朝人們將武術的技擊寓于套路之中,使其具有更強的表演性。這正是武術最初的“演”它是一種娛人與自娛的手段。時至今日,武術的“演”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異化現象。失去了其本真的屬性。這種異化現象表現為商業化的異化,在影視界武術類影片自李小龍先生在美國開創先河以來發展迅猛,但是在演繹效果方面最主要的還是體現了武術的“打”,用以追求更高的視覺效果與票房收視率等,對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教育價值的渲染較為缺乏。這種影視作品大多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因而大都不適合青少年觀看,也會使家長對武術的認知產生疑慮。另外為了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有些人在網絡媒體上發布一些劣質的“以一打多”的視頻。將武術教育做成了純粹的商品,以這種手段來騙取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已達到斂財的目的,從而也引起了江湖上以徐先生為首的傳統武術“打假”活動。現在武術的“演”被商業武術人員運用市場營銷的手段,利用武術教育這種服務型產品的特點來夸大其宣傳效果,用以取得更大利益。服務型產品具有無形性、生產和消費的不可分割性、無法貯藏性、差異性、以客戶為本、顧客接觸度高等特點。[3]在宣傳過程中,這些人充分利用武術教育這種服務型產品的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割性、無法貯藏性、差異性等特點。在宣傳手段中大肆鼓吹與其他人服務的差異性,大肆渲染可以一個人打十幾個人,一抬手人就飛了,更有甚者還有隔空用所謂的“真氣”打飛十幾個人,還宣稱自己是太極大師等等,實乃貽笑大方之舉。但卻忽視了以客戶為本、顧客接觸度高的特點,一旦學生親身體驗了武術訓練后那么他們這種低劣的演技也就不攻自破。也正是因為這些被金錢蒙住雙眼的人的存在,導致中國武術傳承與發展的受阻,使得大批民眾被這種浮夸現象所迷惑。新桃換舊符的中國武術的“演”正在失去其本來的味道,由原本自娛娛人更兼具育人的一種運動方式正在被商業化、市場化所侵蝕,失去了原本的味道,雖然只是表面,但誰又能保證不會像腌制咸鴨蛋一樣,由外向內逐漸浸潤,使得武術發生變質。武術作為中華民族體育的代表,這種現象的出現,對于全球化背景下武術的傳承、傳播與發展極為不利,對于中華民族體育項目走向世界形成了一股阻力。在此方面本人想對徐先生表示感謝,正是您的出現才使得中國武術人得以深思中國武術的真諦,武術的“年味兒”究竟為何。武術的“年味兒”以新換舊的對新的發展的憧憬。
4 “鼓角梅花添一部”的“容”
武術是以攻防技擊作為主要內容的民族體育項目,有套路演練和格斗對抗等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動靜結合、內外合一等特點。“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還有“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氣力功”這些傳統武諺,正體現了武術對身心兼備的追求,從古至今,武術都有鍛煉身心、防御自衛的作用。武術在中華大地上成長千年,經過時間的洗禮流傳至今。其健身的方式方法適合于國人體質。在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吸收了傳統醫學、養生、仿生學的養分,更是增強其健身功能價值。更是以其獨特的“算法”對人體進行著生命塑造。中華民族的民族體育是一項作為主體的自我,通過身體行為,對作為客體的自身進行生命塑造的活動[4],武術作為民族體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一點表現的尤為突出。中國的民族體育是以對生命的塑造進行完善為主要追求,武術是人對環境與身體行為的關系進行主動的協調,而后進行生命沖動、生命塑造的活動。習武人會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在不斷提高身體機能的同時,以不損傷生命質量為前提,逐漸完成生命塑造。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其技擊性逐漸淡化,對養生性與對身心陶冶的追求逐漸提升。而西方競技體育的特點正如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所寫的那樣,以無限挖掘與激發人體潛在的能力為主要追求與中華民族體育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各民族的體育項目開始迅速傳播與交融,今日之中國,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泰拳、自由搏擊等技擊類項目使民眾為之風靡,另有西方競技體育項目如田徑、三大球、羽網乒等眾多小球在國內練者眾多。然而對中國特有項目武術的習練者卻在日益減少。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武術的運動特點有著莫大的關系,武術習練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礎,不是速成型的運動項目,而現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大、節奏快,大都已經習慣了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在這里武術應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世界文化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各個國家的文化就是這個家庭的成員,有沖突有矛盾但更多的還是闔家歡樂、和睦相處,武術與外來的體育項目應該像過年時一家人在一塊看電影、聽歌、看戲似的和諧與共。在發展中發現他人長處,比如應當學習西方體育的競技性,使得武術習練者不斷突破自己,使武術的演練達到自動化程度,通過這種身體體驗產生更加深刻的身體認知,以完成身體創造完善身體文化。這一過程正體現了中華民族“有容乃大”的民族精神,只有擁有寬廣的胸懷,不斷地接受新鮮的事物,與學習新鮮知識,求同存異,才能在當今社會新時代背景下蓬勃發展。這正是中國“年味兒”和諧共處、闔家歡樂的體現,也正體現了中國文化“和為貴的”的思想。這種“年味兒”是有容乃大勇于創新的文化氣度。
5 “五更歡笑拜新年”的“育”
中國武術在千年的流變中,在中國文化的滋養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以“武”育人的身體文化,這種身體文化影響著、培育著人的“身”與“性”。育身便是健身壯體的功能,中國武術在中國傳統醫家哲學的影響下形成以陰陽五行、經絡臟腑、精氣神等理論為基礎的健身體系,具有注重整體全面、注重直覺體悟、注重養練結合、注重時間規律的特點。[5]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兼備”“均衡全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武術的練習過程中不僅鍛煉著人的身體,而且陶冶人的情操、磨練人的意志、溝通人的感情、娛悅人的心情,這也正是武術育性的體現。武術運動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長盛不衰,正因其承載了中國文化中“明禮、重德、務實、自強、寬容”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民族內涵。武術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載體,在全球化的當下努力傳播著中國文化、中國精神。“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文以評心,武以觀德”這兩句流傳最廣的武諺正體現了武術文化中重道德明禮儀的特點。武術以武禮與武德教化人,這也是中國武術區別于其他搏擊技術的所在。孝父母、忠國家、尊師長、尊老愛幼、以德為重、以禮為先、不欺弱小、不持技傷人、不狂妄自大、熱于助人,這便是中華武德的基本要求,也影響著每一位習武人。對技擊技術的精雕細琢,對個人水平的突破,磨煉著每一個習武人的意志。習武人之間因有共同的體驗與感知,通過技藝的切磋與語言的交流,交流中的共同感悟與經歷會引起武者的共鳴,溝通著習武人間的感情。在演練與切磋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著自己的境界與情操,演練的身體行為刺激著大腦神經,使其忘記煩惱與憂愁,已達到愉悅身心之目的。中國的武者大都是一副溫文爾雅的儒者相貌,這儒者的姿態中又帶有伶俐的眼神與堅毅的性格,這正得益于武術文化的潤養。武術文化同樣也在激勵著中華民族,激發著每一個成員團結愛國、拼搏向上的自尊心、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每當民族危亡之際,武術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文化與深埋于武術人心中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便激勵著武術人團結起來奮起抗爭,為國家之獨立、民族之獨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運動江湖中的武林高手紛紛響應,以及抗日戰爭中投入抗戰的武林高手亦是眾多,僅僅新中國開國元勛中就有善習八卦掌的周總理,習練家傳武藝的朱德元帥與彭德懷元帥,賀龍元帥,武術世家出身的“神腿”大將陳賡,和尚將軍許世友等,這正是武術中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武術文化中的“育”,正如“年味兒”中的核心“傳承美德、弘揚孝道”一般,是中國武術“年味兒”中的核心所在。這種“年味兒”是承載著民族文化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6 守與變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各國文化在不斷地沖突、交流與融合,這是時代的潮流我們無法阻擋,也不能阻擋。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社會上出現了眾多的矛盾,唯物辯證法中提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在面對這種種矛盾時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守與變、去與留的關系,如何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日我們的年文化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人們爭論不休的“年味兒”究竟是在逐漸淡化還是依然濃郁。在作者看來“年味兒”并未淡化,變化得只是過年的形式是“扭秧歌”還是“看電影”的外在表現。只是人們將過年時的一些繁瑣的事情簡化了,但是其中的內涵依舊,網上流行著一句話,“能讓中國人放下手中工作的只有過年”。放下工作去擠“春運”,從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島”,從最東的“綏芬河”到最西的“喀什”皆義無反顧,只為回到故土回到那個養育自己的家回到父母身邊。這便是“年味兒”的內涵所在,即中國人對“家”的向往、對孝的傳承,這便是年文化中的“守”。在武術中人們面對守與變時常常是固守傳統,缺乏變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周易·系辭》武術在國內發展所面臨的窘境,只有通過變通與改革才能得到繼續的發展與傳承。武術在傳承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陳規陋習,就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傳長不傳幼”等,這也導致了很多優秀的拳種在中華大地上消失,這些便是需要中國武術人來變得。太極拳在找這方面做的時最顯著也是最好的,將打破傳承壁壘,將太極拳傳向普通大眾,將自己繁瑣的套路簡化以便于普通民眾的學習,通過改變的太極拳今日已經傳向了全世界。武術在傳承的過程中需要堅守的是“道”,只有守住了“道”才能守住中國武術所承載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與中國血脈。“術”是形,“道”是體。中國武術的傳承應如水一般形無常形,隨外在形態與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遇冷則冰、遇熱則氣、常溫則液、遇圓則圓、遇方則方,這便是武術的“術”所應該學習的“變”。雖是至柔之物但卻有至剛之性,滴水穿石的精神便是中國武術所要堅守的“道”。
7 結語
在人們口中時常提起的“年味兒”,追根溯源是一種對童年的懷念、對新生活的向往、對家庭和睦的追求、對傳統美德與孝道的傳承,是一種對家、對故土的強烈眷戀。中國武術的“年味兒”是一種以打練就不打的身體文化、以舊換新對新的發展的憧憬、有容乃大、勇于創新的文化氣度、承載著民族文化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年味兒”并沒有消失,只是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其內在的核心亦然。在對武術發展與傳承的追求中,不能一味的強調傳統思維固守舊觀念,要勇于創新敢于去懸置傳承中的現有觀念。但在破舊立新的同時需要堅守住文化的核心,防止其失去真正的“年味兒”。
參考文獻:
[1]陳青,論攻擊性與武術的非攻擊性[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11):698
[2]毛澤東.體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
[3][美]普萊德,[美]費雷爾.王學生,劉新智,等譯,市場營銷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5):433-438
[4]陳青,等.民族體育的身體行為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4):83-88.
[5]戴國斌,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52-53.
作者簡介:1.翟世澤(1995~),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2.薛卓君(1993~),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通訊作者:孫衡(1971~),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