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
摘要:“格斗狂人”徐曉冬武術“打假”事件在網絡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通過文獻資料法,以現象學獨特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對徐曉冬“打假”事件進行深入研究。分析認為,徐曉冬事件主觀上存在一定的炒作嫌疑,客觀上卻促進了傳統武術的整體改革,也撕開了傳統武術的神秘面紗,讓更多的人直面傳統武術,其積極意義非常深遠。
關鍵詞:武術打假 現象學 武術本質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 2020) 1-0061-03
現象學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在1900年創立的哲學流派。雖然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探討,但是始終沒能成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學科體系。它是一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特點主要表現在方法論方面,即通過回到原始的意識現象,描述和分析觀念(包括本質的觀念、范疇)的構成過程,以此獲得有關觀念的規定性(意義)的實在性的明證。認為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廓清傳統哲學中那些概念的真實意義,從而重新說明傳統哲學中的問題,并深入開展各個領域的研究”。[1]總結來說主要精神便是勇于“回到事實本身”去探討分析。胡塞爾以及一系列的哲學大師為什么把他的學說稱之為“現象學”,原因在于我們看到一件事首先關心的就是它的現象,由現象引發聯想到事情的本質。那么徐曉冬是真的“打假”還是別有目的,本文試圖通過運用現象學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步驟探討事件真相。
1 武術“打假”事件的現象學思考
1.1 武術“打假”事件的現象學懸置
“懸置”是現象學研究方法特有的步驟,是現象學研究方法的典型特征,也是現象學方法論的邏輯起點。[2]懸置是針對“超驗”存在的,其結果卻是使這些存在都成為了“內在的”,即由意識本身的結構得到解釋因而不再與(人的)意識相外在、相對立、相異化的。[3]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一步步接近事物本質。
2017年4月,一場號稱“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真實的武術對決”在四川成都舉行,自稱中國自由搏擊第一人的業余選手徐曉冬短短20秒就將“太極大師”魏雷打得頭破血流。“引發了關于當代中國武術有關問題的熱烈而廣泛的討論,在社交網路媒體的助推之下,“傳統武術”相關話題的討論一度達致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4]2018年3月,詠春門人丁浩再度挑戰徐曉冬,慘敗而歸,再次將傳統武術推上了風口浪尖,關于傳統武術到底行不行,是不是“舞術”等問題層出不窮。當然事情遠遠還沒有結束,緊接著“焊武帝”田野以及“點穴大師”呂剛紛紛在網上成功“約架”徐曉冬。對決當天兩人皆是在直播鏡頭前,拼盡渾身力氣,使出了看家本事“里合腿”和“點穴手”,在激烈斗爭了不到一分鐘后,皆以失敗告終。而這宣告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失敗,更代表著我們帶有典型文化符號的國粹——傳統武術被徹底撕開了神秘面紗,被拉下了神壇。一時間,傳統武術在飽受爭議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不少罵名。客觀地說,傳統武術在被人誤解的路上又加深了一步。
1.2武術“打假”事件的現象學還原
還原是現象學研究的關鍵一步,是現象學研究的旨歸,也是懸置前見的目的。[2]只有在充分懸置前見的基礎上進行還原我們才能夠有新的發現。從2017年的4月到2019年的現在,歷時兩年多,徐曉冬事件在整個“武林”乃至網絡媒體上都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縱觀整個事件的發展以及“打假”事件中幾位主要角色的發展歷程,我們便能夠從中厘清一些事情。
太極雷雷是第一位與徐曉冬交手的“傳武大師”,狼狽被KO后,接受媒體采訪,從此活躍在“武術圈”。之后又聲勢浩蕩與王之亮進行對戰,雖然又一次失敗,但名氣再次上升,各種資訊、視頻點擊量快速上漲,某些新聞媒體看到了商機,很快雷雷就與峨眉傳奇給簽約了,自那以后消停了許多,就在各大網絡平臺、社交平臺上面發布“自創”太極視頻。據相關資料顯示“焊武帝”田野原本是一位電焊工,因為長期在網絡上辱罵徐曉冬而與之交戰。上臺后交戰不到一分鐘就被徐曉冬打得頭破血流(此次對戰最為吸引人的還是田野受傷后的包扎)。但從此在“武術圈”聲名鵲起。與跆拳道選手張龍交戰過后成功的格斗世界相中并簽約。“詠春點穴大師”呂剛,號稱擁有神功“葵花點穴手”,只要讓他點中,徐曉冬就動彈不得,夸下海口的他被徐以47秒KO,大師形象蕩然無存,賽后竟說只吃20天飯,這是敗給徐的很大原因。呂剛被徐擊敗后,同樣成為了人氣選手,和北京一家文化公司成功簽約,成為旗下一員,完成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的逆襲。可以說,和徐曉冬交過手的幾位“傳武大師”中,除了詠春丁浩以外,其他三人都已經先后被簽約,完成了人生的逆襲。其中徐曉冬的功勞是十分大的。曾經在搏擊圈有這么一句話,“想要紅打一龍”,現如今,在“武術圈”也有那么一句話,“想要紅打徐曉冬”,因為這已經有成功的典例。“打假”事件的發起者,格斗狂人徐曉冬成天很忙,整日都在拓展業務,由“打假”發展到“約架”,今日喊著要拳打李連杰、吳京,明日又嚷著要腳踢鄒市明、一龍。在網絡上隨手一搜他的資訊,到處都是關于他私下要與某某某大師或傳人大戰的,噱頭十足。借助這股風,不僅許多人爭先效仿,更是跑出來許多的牛鬼蛇神蹭熱度。徐曉冬經常在社交平臺上哭慘,從“打假”事件后,他的幾家拳館相繼被封或是易主,更是在今年五月份更是因為和“陳”的事件,讓他成為了一個老賴,打拳不能用真名、出行只有綠皮火車,由此看來確實是挺慘的。但是有消息顯示,徐在2018年的時候就進軍了影視界,處女作就是和黃金配角吳孟達合作拍攝(雖傳出因不可抗拒因素可能終止拍攝)。因為他敢說敢罵,還主創了自己的直播節目《冬哥辣評》。而且他多次“打假”視頻直播都是收費觀看,儼然已是多棲發展的“網紅”人物。而徐曉冬在此之前,基本上在賽場就是個籍籍無名的人,雖然他給自己冠以各種MMA的頭銜,但其實他一場MMA比賽也沒打過。
2 從現象學精神“面向實事本身”看武術“打假”事件
“面向實事本身”是現象學者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現象學關心的“顯現”,乃是在人與世界照面過程中自在存在的自身顯示。因此, “面向實事本身”就是要恢復事物的以自身為依據、安于自身的自持。[5]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更加接近事實本身呢?現象學另一位代表人物梅洛·龐蒂說: “莫過于把極端的主觀主義和極端的客觀主義在關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結合起來”。
徐打假事件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量,至少有以下幾點。第一,新媒介效應。“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我國2017年網民達7.72億,網絡視頻用戶達5.79億,2018年網民用戶為8.29億,網絡視頻用戶為6.21億,年增長幾千萬。2018年中國短視頻行業規模達118.1億元,同比增長106.1%。隨著移動應用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延伸,社交平臺的媒體屬性更加明顯,社交媒體生態鏈持續變化,微信依舊是社交媒體領域的領頭羊”。[6]網絡小視頻的傳播以及微信的轉載讓他們事件的曝光度大大增加,正是由于新媒介的介入,讓人對他們的事件有著更快和更直觀的認識,促使人們對武術的關注度提升。
第二,跨界格斗的虛妄性。這里的虛妄性是指規則的不合理,比賽的不合理,完全違背了現代體育的基本范式。一個自稱MMA選手,一個自稱太極拳大師,兩個不同的體育項目同臺競技,這種格斗本身就是不符合體育規則與體育精神的。雖然以前也有過類似的跨界格斗,就是拳王阿里對戰豬木,阿里是拳擊,豬木是綜合格斗,豬木表示只要是綜合格斗就行,該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是阿里卻提出了一系列限制條件,僅僅規則的協商制定就耗掉將近一年的時間。而徐曉冬和雷雷以及其他幾人的比賽更為原始,沒有規則,沒有限制,什么招式都可以用徐曉冬”打假“事件過后,形形色色的牛鬼蛇神打著各種旗號出來想蹭蹭熱度,或是想碰碰運氣,讓人看了不少熱鬧而搞笑的“打戲”。
第三,網絡媒介快速發展背后的危機。從社會層面來講“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大眾傳播媒介受利益的驅使,很容易在媒介倫理道德方面出現缺失,更甚者,一些媒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將媒介的社會效益棄之不顧。”[8]亦如徐打假事件背后的策劃公司,為了追求利益,虛假、夸大其詞宣傳,毫無社會責任。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接觸武術最多的不是武術比賽或武術表演,更多的則是影視文化中認識的武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根本就不了解武術。邱丕相[9]教授說:只有研究武術的人才真正懂武術!局外人一提到武術就想到降龍十八掌,所以徐曉冬事件出來之后,首先提出了“武術能不能打“的問題。
這些年來打著傳統武術以及中醫中藥的幌子招搖撞騙的人不在少數,亦如“閆芳”之流亦能憑借一手“熟人的把戲”招搖于武協之中,擔任武協重要角色。“很多民間拳師采用近乎法輪功的方法把自己包裝成神一樣的人物,還采用類似傳銷者發展下線的方式來發展更多的徒弟,徒弟見師傅一面都很難,更別說學習技術了。顯然,武術已經成為了他們斂財的工具。這些亂象,讓人們難以辨認真偽,甚至是質疑我們的傳統文化到底還有多少真實的部分。
3 理性看待武術“打假”事件
3.1 武術“打假”事件的必要性
徐曉冬武術“打假”事件有沒有必要,很肯定的說,非常有必要。主觀上來說雖然徐曉冬事件存在一定的炒作嫌疑,但是客觀上卻促進了中華武術的整體改革,這對傳統武術來說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徐曉冬的出現無疑給了我們一記重拳,其必要性不言而喻。也可以說目前的武術界猶如一潭死水,也確實需要像徐曉冬這樣的人來泛起波瀾。從另外的角度說來,這也給傳統武術增加了知名度,無論好的壞的,至少讓更多的人直面認識了它,而不是只的在電影、小說當中接觸的武術。
3.2 武術的本質屬性
“博大精深”一詞既能顯示出傳統武術內涵之豐富也能從側面展示出其內容之復雜。徐偉軍[6]在《武術的嬗變與發展》一文中對近代武術概念進行了梳理。1932年《國民體育方案》中所講的“國術原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給自衛技能,一方面可作為鍛煉體格之工具”。1961年《武術》教材中對武術的定義為: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的鍛煉方法所組部分的民族形式體育。2004的《中國武術教程》這樣定義: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僅官方給出的概念就近十多種。對此我們不作過多介紹。
從上可以看出武術不僅是一種文化、武術也是一種藝術、武術更是體育項目。傳統武術不止有“打”的部分,更多是在于象征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不能因為幾場虛假的對決就完全否定了他。而對于傳統武術來說,拳腳也只是末支,冷兵器才是主流。徐曉冬事件后,徐曉冬很巧妙的偷換概念,成功的把百分之二十的徒手搏擊技術來否定了百分之八十的冷兵器技術,這個概念偷換得很成功,也導致很多對武術一無所知的人來維護武術。出現了很多不友好的爭吵,當然這個爭吵沒有問題,也否定不了傳統武術。但是成功的把武術和格斗分裂開來,導致格斗愛好者和武術愛好者分割成為兩個陣營,但是事實和經驗告訴我們格斗和武術是一體的。
而對于傳統武術是否具備實戰屬性。李小進、趙光圣[7]運用現象學方法從三個方面總結了武術的本質:第一,從武術事實中管窺武術的本質特征可以看出,傳統武術是一種以技擊為主的“技擊術”。第二,通過對武術產生與發展的的歷史素材的梳理,可以得出武術的本源是人與人之間的徒手或利用器械進行搏殺與格斗。第三,通過對武術技理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得出武術的本質技擊,是一種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技擊術。可見傳統武術與技擊與實戰是分不開的。
徐雷二人對戰以后央視也迅速作出了反應,專門對傳統武術進行了講解,主持人解釋傳統武術主要分為“擊技與套路”,而傳統武術能否具備實戰能力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練習的是否包括擊打在內的真正武術。第二,要下功夫真正練習了武術的擊技。第三,不可閉門造車,要和現代的各種格斗技巧進行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話說回來武術要實戰成型周期長而且艱辛,又有多少人能夠數十年如一日的習練,因為時代的改變傳統武術丟失了很多東西。但是傳統武術橫向對比世界各國的傳統格斗技,內容豐富度遙遙領先,除此之外理論超前性,技術巧妙性都在他國之上,其他國家的“傳武”能打,中國的傳統武術自然也能打。
參考文獻:
[1]《外國哲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外國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262
[2]趙進.體育科學質性研究之現象學研究方法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04):13-20.
[3]鄧曉芒.胡塞爾現象學導引[J].中州學刊,1996(06):65-70.
[4]馬廉禎.傳統武術價值體系亟待重構一由徐曉冬事件引發的若干思考[J].體育學刊,2018(05):25-29.
[5]蔡春,現象學精神及其教育學意蘊[J].教育研冤,2009(08):44-49.
[6]徐偉軍,武術的嬗變與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38):684-686,719.
[7]李小進,趙光圣,武術的本質特征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01):135-138.
作者簡介:劉 康(1995~),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