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
摘要:武術服裝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對武術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武術愛好者在練習、健身、表演中穿著武術服裝,將武術運動的獨特魅力直觀的表現出來,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和生動的符號意義,對于武術文化的繼承和武術運動的普及有著重要的價值作用。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歸納總結等方法研究和分析武術服裝的內涵與特點以及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深入思考武術服裝對武術文化傳播與發展的積極影響,研究發現當前武術服裝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武術服裝創新與發展的策略,順應民族文化發展與時代潮流,進一步推動武術文化更好地傳播和發展。
關鍵詞:武術服裝武術文化傳播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 2020) 1-0035-03
1 前言
服裝最基本的功能是遮體、保暖、裝飾,服裝更是文化傳播的媒介。[1]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服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尤其是在服裝文化上面的需求,不僅僅滿足于服裝的基本功能,更要求服裝具有潮流感和文化內涵。開展對武術服裝的系統研究,可以對以往傳統武術服飾的文化再認識,既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又在此基礎上吸收現代元素,使其兩者有機融合,從而實現武術服裝的改革與創新,武術服裝產業的發展,對武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2 武術服裝的基本特點
2.1 武術服裝的面料
武術動作幅度大且復雜,因此武術服裝的面料選擇以柔軟、輕盈類的為最佳。武術服裝面料大多使用絲綢,絲綢具有飄逸、輕盈、絲滑、舒適的特點,絲綢這種獨特質地的面料能夠讓練習者盡情投入練習過程之中。絲綢的顏色對比比較清新和柔和,不過分張揚,和武術運動所追求的低調、內斂的精神相一致。而且絲綢具有別的面料所沒有的獨特色澤,這種色澤會隨著武術動作的變化而形成變幻莫測的光影,給人以美的享受,充分展現武術獨特的魅力,為武術運動的傳播錦上添花。
2.2 武術服裝的造型
武術服裝造型的設計主要是對其款式、面料和結構的精心設計,要使武術服裝的造型能夠充分表達武術的精氣神。武術服裝的造型有著寬碩肥大之美,不同于西方的服裝設計偏重于展現人體的曲線之美,寬大的造型會使武術服裝形成自然的褶皺,褶皺打破了服裝面料的平滑,給人體的運動創造了一定的空間余量。“留褶”更是顯現出中華民族具有包容性、柔韌性和變化能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理想。不同拳種的服裝要結合自身的風格特點進行服裝的設計,使其能展現該拳種的技擊風格。
2.3 武術服裝的刺繡
我國古代的刺繡工藝就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在武術服裝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入了刺繡工藝。武術服裝在刺繡的選擇上大多會選用龍鳳、梅花、荷花、蘭花等具有象征性的事物,代表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合唱團頑強奮斗的意志品質。武術服裝上的刺繡還會根據練習拳種的不同來選擇刺繡圖案,例如在練習猴拳時會選擇帶有猴子或者桃子刺繡圖案的服裝,能夠給人更加深刻的聯想畫面,符合象形拳的特點。服裝上的刺繡文化極具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武術服裝和刺繡的結合也更具民族特點,武術服裝的刺繡也賦予了武術服裝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2.4 武術服裝的盤扣
盤扣是由扣頭、扣套、襟條這三個基本結構構成。其中盤扣可以盤成花的形狀,比如蘭花扣、菊花扣、梅花扣等等;或是有盤成動物樣式的祥龍扣、鳳凰扣、金魚扣、蝴蝶扣等等;還有盤成文字的福字扣、喜字扣等。盤扣不僅起到連接衣襟的作用,也起到了點睛之筆的效果,融入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武術服裝中的盤扣成“一”字形,彰顯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代表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武術服裝中的盤扣都是呈奇數排列而不是偶數排列,一般是五排或是七排。據《易經》記載,“陽卦奇,陰卦偶”陽代表了正面、主動、變化的,陰代表背面、被動、穩定的。[2]
3 武術服裝對武術文化傳播的深遠影響
3.1 武術服裝樹立了武術的外化標志
不同的服裝能夠彰顯不同的外化標志。比如即使一個普通人穿上軍裝,他也會挺直身板走路,穿上了軍裝就會有一種莊嚴感油然而生,這就是服裝所具有的外化標志在無形中約束了人的言行舉止。同樣,一個人穿上了武術服裝,就從一個普通人轉換成一個習武之人的角色,就會以一個習武之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武術服裝所蘊含的積極向上、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等武術文化精神能夠賦予穿著武術服裝的人特有的氣質,使周圍的人對武術服裝和習武之人有著良好的印象。這就是武術服裝所樹立的良好的外化標志,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武術文化,對武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3.2 武術服裝能夠增強武術的觀賞性
武術服裝除了能方便習武之人練習武術之外,還能增加武術運動的觀賞性,倘若換成一套普通的運動服來表演武術,武術的美感和觀賞性將會大打折扣。運動員穿著武術服裝在賽場進行表演時能夠把運動員身體的曲線之美和武術的運動之美完美的結合起來,使動作看起來瀟灑飄逸,武術服裝在武術比賽中的地位隨著武術運動的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武術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朝著高、難、美、新的體育競賽化方向發展,[3]高難度的武術動作在寬大、光鮮亮麗的武術服裝的襯托下如行云流水般的賞心悅目。武術服裝把武術運動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武術運動、參與武術運動、了解武術文化。
3.3武術服裝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國際友人了解武術文化
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服裝,都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我們去一個國家或者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旅游時,首先吸引我們的就是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服裝是我們可以直觀看到的,也吸引著我們更深層次的去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武術服裝不僅僅是一套普通的衣服,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的文化結晶。武術服裝中的盤絲扣、褶皺、刺繡等蘊含的傳統文化有利于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發展。[4]國際友人了解武術文化最先使他們感興趣的就是武術服裝,吸引著國際友人去探索武術服裝中的奧秘,從而進一步了解武術文化,對武術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4 當前武術服裝存在的問題
4.1武術服裝專注時尚,淡化了民族特征
我國的武術門派眾多,人們對于各種武術的理解不同,導致武術服裝市場雜亂無章。武術服裝經歷了各朝各代的演變才以精美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無數先人的智慧和武術文化的結晶。然而最近幾年由于社會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不夠重視,忽視了文化危機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危機。[5]武術服裝行業的發展也沒有重視民族文化,具體表現在當前的武術服裝過于專注簡約、時尚,缺失了武術服裝中許多具有民族特征的細節,比如你很難再見到各種款式豐富多樣的盤扣和刺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簡化的造型和圖案。武術服裝所蘊含的民族特征是武術服裝的靈魂所在,要重視傳統文化,豐富武術服裝的民族特征,在兼具時尚和民族特征之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4.2 武術服裝色彩搭配影響武術發展
武術服裝的色彩搭配要以展現武術運動的美為宗旨也不能脫離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目標。第一,服裝的色彩應與自然和諧統一。在武術比賽中可以明顯看到很多選手穿著的武術服裝在色彩搭配方面與場地和氣候不協調。比如在天氣炎熱的夏日穿著暖色調的服裝,在寒冷的冬季卻穿著冷色調的服裝,影響了評委的主觀評判和打分,也造成了觀眾心理上的排斥。第二,服裝色彩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氣韻生動”“大色無色”。然而比賽中出現的大多數服裝色彩關系對比過于強烈,造成了色彩搭配不協調。服裝顏色的選擇應根據演練的拳種,例如,在演練猴拳時選擇色調明亮的紅色和黃色來搭配,能給人一種熱烈和活潑的感覺。服裝的顏色也有輕重感,淺色給人一種輕盈感,而深色會給人一種分量感。比如結合南拳的風格特點,南拳注重下盤的穩健以及弓步和馬步的扎實,在選擇服裝顏色時上身選擇淺色,下身選擇深色,能夠顯得形體穩健。因此,武術服裝的色彩搭配在武術的發展中也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4.3 武術服裝質量缺乏統一的標準化
目前我國武術服裝的生產還都是小規模的廠家生產,生產混亂,很多廠家生產的服裝在質量、衛生、環保等方面不符合國家紡織服裝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要求,致使武術服裝市場的質量參差不齊,使消費者對武術服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另外,我國武術服裝的尺碼標識也未能與國際上統一,給消費者在武術服裝的選擇上帶來了諸多不便。武術服裝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武術服裝的銷量,進而間接影響武術運動的普及。要使武術服裝的質量得到提高,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武術服裝市場的監管和統一,武術服裝生產廠家加強對武術服裝質量的把控,在做工和面料的選擇上更加精細化,使武術服裝的質量達到國家的標準,這樣也有利于推動武術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武術文化活動的傳播。
5 武術服裝的發展策略
5.1 結合時代特征豐富武術服裝民族內涵
新時代,我們也應該將武術服裝進行創新和改革,注入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元素,將原有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舊元素進行創新,激發新的活力,使其成為服裝設計的新靈感。[6]武術服裝的設計改革需要滿足當今青少年的審美需求,使他們能夠接受武術服裝,因為未來武術發展的重任要交給他們,只有青少年對于武術服裝和武術運動有較高的認可,未來武術的發展才能不斷發揚光大??钍竭^于陳舊的武術服裝不利于發揚武術文化,北京奧運會武術節目總指導馬中軒曾提出“中國武術發展的最大瓶頸是包裝和表現形式太土”。其中包裝就包括武術服裝。[7]武術服裝的發展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武術文化,又要結合當代的時尚發展。
5.2 打造武術服裝品牌化
提到籃球鞋你會想到耐克的氣墊技術,提到跑步鞋你會想到阿迪達斯的boost技術,但是提到武術服裝幾乎沒有人會想起來什么品牌有什么技術。目前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會很注重商品的品牌效應,一款商品一旦打響了,自己的品牌會吸引消費者對此的購買力,從而推動此運動的發展。因此,我國需要打造出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武術服裝,在現有武術服裝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比如在面料的創新上可以借鑒耐克公司的速干技術,給武術練習者更好的穿著體驗。[8]在武術服裝的設計上可以聯合中國武術協會共同設計研發,既提升了武術服裝的權威性,也打造了武術服裝的品牌化。
5.3發展休閑化武術服裝
我們當前對于武術服裝的了解還只是停留在正式的比賽服裝上面,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一個人穿著正式的武術比賽服裝,這還是與這項運動的普及程度相關。一項普及程度高的運動會衍射出許多的周邊產品,比如籃球這項運動,除了在比賽場上可以見到的正式球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見到帶有籃球元素的休閑服飾和球鞋,而且進入了潮流圈,成為大眾喜愛的穿搭。近年來,以武術為主題的養生休閑活動有著很大的市場,我們完全可以把武術的元素融入到休閑服裝中,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潮流服飾,使大眾更容易接觸到武術文化,豐富多場合、多人群的武術文化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曾艷紅.服飾:文化的一種載體及傳播媒介[J]歷史與文化,2013(1):59-60.
[2]唐紹軍,武術服飾的美學特征及其傳承與發展[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6):50-52.
[3]吳劍.中國武術的身體文化之路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5(2):116.
[4]趙林棟,傳統文化與文化軟實力[J].攀登,2014(1):123-124.
[5]郭建寧,關于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思考[J].遼寧大學學報,2015(3):3-9.
[6]蔣彥嬰,服裝設計中民族元素的運用[J].藝術教育,2014(3):199-199.
[7]常麗霞,娛樂競技大潮下中國武術表演服裝設計藝術[J].國際紡織導報,2010(1):74-76.
[8]胡際春,服裝面料工業的現狀、趨勢及對策[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0(6):16-17
作者簡介:劉 銘(1995~),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