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瓊 黃碧丹 韓曉志
摘要:幼兒武術教學實踐中以中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和教育實驗法,在對中班級幼兒年齡特點與發展目標的理解之上,遵循幼兒園的園所特色與文化,結合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理念,探究武術教學的內容選擇與實際應用。得出結論:幼兒園中班課間武術教學有利于文化自信與傳承、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培育健全人格,幫助養成良好習慣。在綜合考慮童趣性、直觀性、教育性、安全性原則后,宜選用象形拳作為幼兒園中班武術教學的內容,并在實際應用中貼合幼兒特質,注重培養幼兒對武術的興趣,采用多樣化的組織教法。
關鍵詞:幼兒 武術教學 內容選擇 應用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 2020) 1-0075-03
1 前言
梁啟超曾言: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民族的未來,將有一天依托于健康成長、意志堅強的幼兒,幼兒的發展離不開幼兒階段的教育。中華武術文化溯源流長,武術集鍛煉、娛樂、自衛性于一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們根據中班級幼兒年齡特點與發展目標,在班后托管時間開展了具有特色的武術活動,旨在為中華民族培養身心健康、喜歡運動、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等意志品質全面發展的下一代。
2 幼兒園開展武術的背景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其中“體”蘊含了保教結合的形式,位于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首位。培養全面發展的幼兒,第一步就是保證其身體的健康發展。
作為一個有近60年歷史的軍工企業幼兒園,肩負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軍工企業文化精神,肩負著培育全面發展的祖國接班人的責任。幼兒園結合十二體能的因素,在每天不少于兩個小時的戶外鍛煉中,晨間、早鍛、早操和體育游戲等方面都融入了武術活動。
以中班為研究對象,中班幼兒有著獨特的年齡特點,武術動作和組合的練習,可以鍛煉身體,能夠達到健康領域的目標;通過武術故事、傳奇人物、成語故事等教學,可以達到語言領域的目標,而武術表演以及相關技能學習鼓勵幼兒根據自己方式表現與創造,同時,我們可以通過講述武術相關的人物故事或成語故事來表達故事中的善惡美丑,還能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和堅強勇敢、善于合作、大膽創新等品質。
3 幼兒園開展武術教學的意義
中華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內容上博大精深,而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五千多年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脈絡。武術已經不單單是一種技術,更是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寄托。幼兒武術教育應包括與武術相關的故事、游戲、技術、禮儀、藝術欣賞等內容,能夠讓幼兒感受到中華武術的無限魅力,體驗到中華文明的璀璨,增強幼兒的自豪感、增加對民族文化的親近感,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讓幼兒對中華文化引以為傲,在心底從小便埋下一顆“我是中國人,我自豪”的種子。
幼兒武術教學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在教育中促進幼兒的大小肌肉群的協調發展,武術注重“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由內至外、同時鍛煉的教學,對身體的鍛煉作用并不是單一的。長時間有規律的練習,有利于幼兒的反應速度、協調性、平衡穩定性等素質提高,以及肌肉力量和耐力。從而使幼兒身體更加強健,促進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武術教學過程中,通過集體演練或表演,嚴格要求動作的統一和整齊,又能增強幼兒的集體主義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促進幼兒意志力的發展,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構建幼兒健全的人格。
武術教育中素有“習武德為先”之說,武德教育的對象應該是教師與幼兒兩者。教師要想培養道德品質佳、習慣良好的幼兒,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同時,中班幼兒個性開始發展,學習中難免出現摩擦,教師應該引導幼兒尊重他人、謙虛有禮,和同伴友好合作,共同收拾武術器械等。在武術訓練的開始和結束時師生互行抱拳禮,幼兒間能相互問好,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武德教育,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和行為習慣,提高幼兒的道德素質。
4 幼兒園武術教學的原則
4.1童趣性原則
幼兒的武術教學應該是一種富含趣味性的教學,目的是讓幼兒開心地參與活動,在快樂的氛圍下自主自愿地進行武術學習。興趣是兒童主動參與活動的出發點,雖然中班幼兒的活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中班幼兒園活動時長大多控制在25分鐘以內。實踐中超過25分鐘的活動,更多依賴教師創造幼兒感興趣的游戲與操作。因此,武術教學內容選擇要富有童趣性,比如象形拳“白蛇吐信”,從蛇的爬行特點出發,讓幼兒在游戲中扮演青蛇、白蛇,模仿蛇吐舌頭的特點,在生動有趣的氛圍里學習武術,讓幼兒能夠更加專注。
4.2 直觀性原則
幼兒的具體形象性的思維表現比較明顯,需要教師提供具體形象、直觀的情景與形式。“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教學應結合各種實物、圖片、課件、視頻等進行演示示范,從而引導其興趣與充實動作形象思維。選擇簡單化的動作,放棄高難度的多元組合的拳法進行教學,減少幼兒理解抽象的武術動作組合的困難,才能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和自信心,更有助于發展幼兒形象思維的能力。
4.3教育性原則
武術教學保持教育性原則,教師根據實際要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途徑、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整合,秉承教學相長,將教育性原則貫徹整個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末。武術教學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蘊含正能量的內容。教師不應該隨意地讓幼兒玩武術游戲或者進行武術節目排練,而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與五大領域中的發展目標,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進行武術教學。課后要進行反思與評價,整合教學要點,進一步優化下一步教學的目標與內容。
4.4 安全性原則
幼兒隨著活動水平的提高,其活動的范圍就相對擴展,這就需要教師為其提供更加寬敞自主、安全有序的活動空間。幼兒園開展武術教育,應該根據幼兒園實際的場地、幼兒人數、武術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為幼兒提供寬敞明亮的空間,在活動實施之前檢查有無存在安全隱患,如場地是否有小碎石、地面是否潮濕易滑倒等,確保教學活動有序、安全開展,讓教師與幼兒毫無顧慮地進行教學與學習。
5 幼兒園武術教學的內容選擇
5.1 象形拳的含義
象形拳是一種由模仿各種動物的神形以及表現古代某些特定人物形象的動作組成的拳術,有象形與取意兩種方式。前者以模仿動物和人物的形態為主,追求形象生動,攻擊性較差;后者則取意動物的特長來充實動作,攻擊性較強。
象形拳將防身、健身、養性、怡情融為一體,有完整的訓練體系和攻防套路,不是單純地模仿動物的動作外形,而是通過仿形,進而模仿動物的神態,體會動物們生活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的快樂,達到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的目的。
5.2 象形拳的內容
象形拳口訣:鴛鴦戲水,白鶴亮翅,青龍擺尾.玉犬渡河,隔山打牛,回首望鷹,白蛇吐信,猛虎下山,狐貍穿林,螳螂捕蟬,皎兔蹬鷹,金雞獨立,獅子抖毛,野馬分鬃,鷂子翻身,犀牛望月,美猴獻桃,扭轉乾坤。
這套國學象形拳口訣簡潔明了,但是又有挑戰難度,能很好地調動幼兒參與鍛煉的情緒,適應中班幼兒年齡特點,教師在教學中結合中國經典的成語故事、動物的習性與主要特征,讓幼兒在模仿與自主創造中學習武術操,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在鍛煉中強身健體,培養積極向上的意志和崇文崇武的精神。
6 幼兒園武術教學的實施應用
6.1 培養幼兒學習武術的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武術活動應結合游戲進行,保持童趣性原則,對激發幼兒學習武術的興趣很有意義。教師有意識地把武術基本動作融入游戲中,激發了興趣完成了教學。幼兒課后自行參與,樂此不疲。如:游戲“營救懶羊羊行動”,為了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在組織教學時,根據中班孩子喜歡模仿、喜歡幫助他人,但注意力較差的這一情況,通過在游戲中帶領幼兒抱拳跑步跑到灰太狼的家時,與灰太狼隔空對抗,灰太狼一招“馬步沖拳”,喜羊羊回應“隔山打牛”,最終打贏灰太狼,解救懶羊羊,讓孩子在游戲過程中更好地去現固復習所學過的武術名稱及動作,有效提高幼兒學習武術的興趣。
6.2武術內容選擇要符合幼兒需求
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我們課題組在武術內容選擇了以能力為主的象形拳,即調整平衡性、敏捷性、柔韌性等。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不論是瘦弱小巧的飛蟲,還是龐大兇猛的老虎,在殘酷的自然法則中為了生存,都在努力搏斗,逐漸地掌握了一套生存法則。動物要獲得食物,就得會打獵,會攻擊。它們要不想被別的動物吃掉,就得會躲藏,會防守。動物們攻防的方式各不相同,老虎、豹子快如閃電,強攻直取,用尖齒利爪,直襲獵物的要害,就像武術動作中的“猛虎下山”;而蛇在進攻時,卻走著蜿蜒曲折的路線,巧妙地借保護色靜悄悄地接近獵物。在獵物毫無防備的狀態中,在極近的距離內,“白蛇吐信”,攻擊如探囊取物。動物在防守時也有獨特本領,如刺猬、烏龜,在危急時縮成一團,攻擊者對它們無可奈何;而鹿、羊,則依靠自己敏捷的步伐躲避危險。幼兒象形拳就是把動物的動作與武術結合在一起,創造性地完善教學內容。幼兒在學習象形拳武術操的過程,能夠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模仿與創造,達到身心全面發展的效果。
6.3 組織教法要豐富多樣化
6.3.1童謠式教學法
童謠口訣朗朗上口,簡單易記,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雖然武術教育界沒有對武術動作(包括掌法、拳法、步型、基本動作)的童謠式教學法,但是根據語言領域目標要求,童謠作為其中很好的方式,在武術教學中易為教師所用,編排童謠,如“弓步弓步像跑步,后腿伸直前腿彎”等口訣進行教學,促進幼兒習練,同時無形中促進幼兒語言發展。再者,將各種練習弓步、馬步等動作要領匯成口訣,讓幼兒更好體驗與學習。
6.3.2形象化講解法
武術教學的直觀性原則中要求教師對幼兒進行武術傳授要具體形象,所以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將傳統武術的專業術語和動作進行改編。如“提膝穿掌”這一術語,改成幼兒熟悉的具體簡單的動作“金雞獨立”,既形象的表達了動作,還能結合生活實際對幼兒進行講解,使其更快地掌握武術動作要領。
6.3.3故事化教學法
中班幼兒的活動水平不斷提高,在語言領域有更高的要求,故事教學法能夠吸引幼兒,使幼兒在情景或者故事表演與創造中加深印象,更加快速地掌握學習內容。如學習“螳螂捕蟬”這一武術動作,可以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成語故事人手,在教學中涉及螳螂捕食的特點,讓幼兒表演故事內容,強化螳螂捕食的動作,讓幼兒能夠神形具備地參與武術動作學習,同時對傳統文化中成語故事有所認識。
參考文獻:
[1]林碧星.幼兒園開展武術教育活動的探討[J].福建體育科技,2008(06):62-64.
[2]趙國利,將武術特色體育活動引入課間操[J].中國學校體育,2011(07):88.
[3]張昆.幼兒園武術教學活動對幼兒社會性品質培養的影響研究[J].科技展望,2016(08):291.
[4]吳瑤幼兒園武術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5]韓曉志,幼兒園開設武術課的必要性探討[J].搏擊·武術科學,2011(07):85-86.
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2018年度課題,編號:WSH20188008。
作者簡介:陳惠瓊(1971~),女,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幼兒教育與管理。
通訊作者:韓曉志(1980~),男,碩士。研究方向:幼兒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