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
[摘?要]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是我國科技社團改革發展的創新模式。該文從系統論的視角簡要闡述學會聯合體的定位,梳理學會聯合體成立以來在學術交流、智庫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功能表現。在此基礎上,根據調研訪談、查閱相關資料等總結學會聯合體在凝聚力、工作機制、業務發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進一步發展對策,嘗試探索充滿生機活力的學會聯合體長效運行機制。
[關鍵詞]學會聯合體?協同創新?政策扶持?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322.2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0)010030-04
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簡稱學會聯合體)是順應學科細化和交叉融合的科技發展趨勢,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學科相近的學會自愿聯合組建。自2015年10月首個學會聯合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成立以來[1],截至目前,正式成立學會聯合體7個,涵蓋生物技術、智能制造、信息科技、先進材料、生態環境等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領域[2]。學會聯合體覆蓋理、工、農、醫科類學會,共計75家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為成員學會。值得一提的是,個別學會同時作為2~3個學會聯合體的成員,這些學會普遍能力較強、工作開展較為活躍。從組織形式看,學會聯合體以成員學會強強聯合、強弱結合兩種模式,牽頭學會多為歷史悠久、實力較強的學會。
一、學會聯合體的定位
學會聯合體從廣義上可以說是一個開放系統,旨在搭建融合、創新、服務的平臺。
(一)再造生態,激發科技社團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系統的整體性看,系統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新功能。學會聯合體作為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的聯合組織,有利于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出發,“集中力量干大事”,完成單個學會無法完成的工作,打造學會聯合體的品牌效應,更好地體現科技社團作為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促進學科的整體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進步。
(二)整合資源,拓展成員學會的發展空間
從系統的關聯性看,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間存在有機聯系,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系統與要素及各要素間信息、能量的流動,有利于拓展各要素的發展空間。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學會聯合體可為成員學會的發展賦能,另一方面成員學會之間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為成員學會提供交流合作的機會,避免學會間業務重疊的同時,在實踐中促進學會補短板、強弱項,開創業務發展新格局。
(三)借助聯盟,深化國內外科技人文交流
從系統的動態性看,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發生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學會聯合體聯合相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在組成部分上具備的靈活性,有利于凝聚科技界、教育界及產業界等各方力量,集智攻關、協同創新,實現學會聯合體跨界高質量發展。同時,學會聯合體有利于匯聚相應領域國際科技組織、國外專家的智慧和力量,追蹤、引領國際科技發展;推薦我國優秀科技人才加入重要國際科技組織,提升我國科技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二、主要功能表現
理想狀態下,學會聯合體通過實現科技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建共享,輸出創新性的“人、事、物”。通過對學會聯合體工作人員的調研訪談及相關材料分析得出,學會聯合體依托下設的各工作委員會,重點圍繞學術交流活動、高端智庫建設、科技人才培養、科技類公共服務等方面開展工作,同時根據各學會聯合體的自身特點而各有側重。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打造國際、國內高端學術品牌會議,拓展科技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組織召開領域內高層次高規格學術活動,推動科技交流合作是學會聯合體的重要工作。比如,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創建以來,持續承辦2016年、2018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聚集國際國內頂級專家共同探討生命科學領域前沿科技、熱點問題及發展趨勢,打造我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會。學會聯合體在中國科協年會期間設置領域專題論壇,推進企業需求與專家服務的精準對接,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二)利用智力資源優勢,打造科技創新高端智庫,發揮專家在科技創新中的決策作用
學會聯合體利用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組織領域內專家主要開展前瞻性科技戰略規劃、產業政策等方面的決策咨詢研究,為科技發展提供方向和指南;開展行業發展研究,引領相關領域科技創新發展;開展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前沿跟蹤研究,評選、發布領域“十大科技進展”等。特別是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評選2017、2018、2019年度智能制造領域的世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3],形成研究、發布、論壇的固定模式,引領智能制造技術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智能制造的國際化水平,在學會聯合體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搭建科技人才培養服務平臺,助力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學會聯合體著力加強對科技人才的發掘與培養,為科技創新發展奠定人才基礎。統籌實施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推薦“青托”候選人,兼顧各成員學會學科的科技人才發展。聯合申報相對于學科領域規模較小的單個學會獨立申報的入選概率更高,凸顯了學會聯合體協作發展的平臺優勢。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創新培養方式,學會聯合體設置個性化培養配套方案,為入選者成長發展的各個階段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學會聯合體發揮聯合優勢,開展科技知識輸出。為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聚焦人才緊缺領域,組織專家編寫領域內科技前沿教材。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組織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編制出版新一代信息技術系列圖書《云計算導論》《大數據導論》《人工智能導論》。此外,學會聯合體分層次、有重點、多方式地實施知識推廣培訓。
(四)強化社會化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第三方科技類服務
提供重大科技評估服務已成為學會聯合體的一張名片。中國化學會作為第三方社會組織,首次承擔2014年度化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開創了科技團體實施科技部委托開展科技評估的先河。之后,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信息科技學會聯合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先進材料學會聯合體,相繼承擔了科技部委托的生物和醫學、信息、工程及材料領域等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項目。依托專家優勢、專業優勢,推薦評估專家,制定評估指標體系,科學開展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充分發揮了學會聯合體在科技評估中的主導作用,在實踐中提升了服務能力。
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學會聯合體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目前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4],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各學會聯合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動員力有待加強。聯合體的松散性,對各學會聯合體的牽頭學會、輪值學會提出更高要求,要以促進一個領域、行業的融合發展為目標,營造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團結、引領成員學會共同發展。在調研中了解到,實踐層面與此存在一定差距,總體而言,成員學會的參與主動性有待提升,成員學會間的交流合作較少,優質資源未能充分整合利用。
2.學會聯合體線上線下工作機制有待完善。大多成員學會對學會聯合體發展持樂觀態度,積極配合輪值學會開展工作,同時部分學會表示其歸屬感較弱、話語權有待提升,期望輪值學會探索常態化溝通決策機制,進一步推動公開透明、共商共議、民主決策。
3.學會聯合體的業務領域有待拓展。相關材料顯示,各學會聯合體普遍可按照規定任務完成工作并創新發展,而作為科技創新的橋梁在攻克關鍵技術、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能力相對薄弱。
4.學會聯合體秘書處相關人員普遍缺乏配套保障。學會聯合體秘書處相關工作人員多為兼職,在固有工作基礎上兼顧學會聯合體工作,缺乏相應保障,不利于學會聯合體的長遠發展。
(二)優化策略
1.完善運行機制,探索成員學會協同創新的工作模式。學會聯合體輪值學會的凝聚力和公信力對學會聯合體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成員學會的參與和支持對學會聯合體的發展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針對輪值學會的凝聚力及成員學會的參與性有待提升的現狀,為推進學會聯合體持續有序發展,提出以下建議。首先,輪值學會應強化團隊精神,堅持群策群力、共謀發展的理念,搭建常態化溝通決策機制,暢通交流渠道,提升成員學會的歸屬感和話語權。其次,基于學會聯合體工作缺乏有力抓手,圍繞“一智庫三平臺”工作任務,明確聯合體各工作委員會及成員學會的職責和使命,制定項目計劃、提出發展決策等,以“抱團取暖”的形式嶄露頭角。
2.給予相關政策扶持,提升干事創業積極性。鑒于學會聯合體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建議中國科協給予學會聯合體在政策方面的傾向性扶持,加強面向學會聯合體的專項支持力度,為想干事能干事的聯合體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從科學傳播功能來看,目前學會聯合體在科學傳播方面的作用普遍發揮不明顯。在政策層面可引導學會聯合體打造新時代社會化大科普格局,著力推動科學傳播事業,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可圍繞人類健康需求,開展健康科普行動,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衛生健康領域的貢獻。
3.適應市場化機制新挑戰,提供高質量科技類社會化公共服務。在新時代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學會同掛靠單位脫鉤持續推進。學會作為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第三方社會組織,在承擔科技類公共服務領域將面臨更多職責和任務。2014年6月中國科協啟動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首輪試點以來,部分學會在科研機構評估、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準研制等方面承擔了政府部門轉移委托的相關職能。但整體而言,學會提供科技類社會化公共服務能力不足。鼓勵以學會聯合體的合力,打造品牌化、國際化科技類公共服務,在科技評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大科技獎項等重點領域吸引更多社會化公共服務事項;展現學會聯合體在培育科學文化方面的能力,面對各類重大科技熱點事件權威發聲,引領輿論導向;推進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等。
4.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隊伍,促進學會聯合體科學運行。打造強有力的學會聯合體秘書處團隊,逐步由兼職人員向專業化隊伍建設轉型,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通過實現學會聯合體執行機構的專業化運營機制、精細化管理,提高學會聯合體工作的效率,促進資源、人才、業務之間的良性循環和深度融合。
5.依據科技發展趨勢及經濟社會發展,合理新增學會聯合體。學會聯合體建設還存在發展空間。當前,除了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及2019年新成立的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以外,主要集中于工科類。考慮世界科技創新前沿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建議適時成立新的學會聯合體,例如為進一步促進醫學領域產學研用創新發展,嘗試探索成立醫學類學會聯合體。
綜上所述,學會聯合體作為科技社團發展的新生事物,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完善長效機制。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自身提能、隊伍建設等,增強核心競爭力,拓展功能,發揮學會聯合體在推動科技領域創新發展的杠桿作用,更好地履行“四服務”的職責。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聯合體簡介[EB/OL].(2016-12-31)[2019-12-20].http://www.culss.org.cn/.
[2]科協改革與發展.學會聯合體[EB/OL].(2016-07-01)[2019-12-20].http://www.cast.org.cn/col/col534/index.html,
.
[3]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EB/OL].(2017-11-09)[2019-12-20].http://imac-cast.org.cn/
[4]李政,劉春平,李正風,等.我國科技社團組織模式創新——學會聯合體結構功能之芻議[J].今日科苑, 2019(7):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