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珊珊
[摘?要]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為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平臺,在服務企業創新、促進產學研合作和推動泉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該文結合實地考察調研和建設管理實踐經驗,分析了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基本情況、運行模式、存在問題,并從多個角度提出了新時代加快推進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思考。
[關鍵詞]泉州市?院士工作站?運行模式
[中圖分類號]G3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0)010034-06
院士專家工作站是中國科協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組織和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推進產學研用結合的重要平臺。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規定,對新時代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用,助力泉州經濟高質量趕超發展,2019年以來,泉州市科協成立調研組,一方面深入院士(專家)工作站實地調研,另一方面向全市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工作站取得的成效,廣泛征集各縣(市、區)院士專家服務管理辦公室相關領導、工作站負責人及院士專家意見。通過點上調研、面上分析、專題座談等途徑,對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背景、發展歷程、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全面調研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
一、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背景及發展歷程
泉州是福建省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國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對較少,高端人才緊缺。長期以來,泉州市把人才資源的開發與引進擺在突出的位置,不斷完善引才機制,拓寬引才渠道,致力于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創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2008年,泉州市科協啟動打造“院士專家工作”品牌計劃,提出以“政府推動、院士參與、自主管理、市場運作”的模式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2010年,泉州市建立了首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并力爭推動工作站產生“一個院士(引進一個院士項目)、一個團隊(得到院士背后創新團隊的支撐)、一張網絡(一張相關產業領域的院士群網絡)、一個產業(一個產業鏈人才隊伍)”的“蝴蝶效應”作用。泉州市首批院士專家工作站是在沒有政策支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企業建站的主動性較低。
2011年,泉州市出臺了《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管理規定(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規定》)并成立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管理領導小組,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建設管理工作開始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豆芾硪幎ā穼⑴c1名以上院士簽約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作為設站條件,早期的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均是由院士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建立。
2017年,泉州市修訂《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管理規定(暫行)》,將院士專家工作站分設為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設站條件與原有的院士專家工作站一致;專家工作站將柔性引進符合《泉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第一至五層次人才中的海內外自然科學類人才作為設站條件。
目前,院士(專家)工作站已成為泉州市柔性引才工作的重要平臺,被納入“泉州制造2025”、泉州市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實施方案、泉州市“十三五”規劃、人才“港灣計劃”及政府工作報告等。
二、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基本情況及運行模式
(一)基本情況
截至目前,泉州市累計組建院士工作站66家(其中省級57家,海外院士工作站3家)、專家工作站92家,柔性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56名,海外院士3名,帶進院士專家創新團隊1000余人。院士(專家)工作站已覆蓋了泉州市大部分主要產業。其中,院士工作站的建站主體為企業和高校、醫院、研究院等事業單位,企業中近一半為高新技術企業,具有經營情況良好、科研人員較充足、研發能力較強等特點。
(二)運行模式
1.聯合建設。該模式是指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直接創建或參與投資企業的形式,院士作為智力資源投入,參與企業創建。該模式企業自創立時就與技術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夠依托科研院所得天獨厚的科研優勢和平臺向外輸出先進技術,如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2.人才培養。隨著企業與院士合作程度加深,雙方互相吸引,企業成為院士團隊施展才華的平臺,“柔性引才”發展成為“剛性引才”,實現院士團隊中的高層次人才落戶泉州[1],如麥都食品院士工作站、偉志股份院士工作站的院士團隊成員均入選福建省“百人計劃”創新人才。此外,興業皮革、信息工程學院、閩南理工學院等院士工作站等都屬于該模式。
3.項目攻關。企業借助院士專家的專業技術優勢,就建站單位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開發過程中遇到的某一具體技術難題,組織聯合項目攻關,從而推進整個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成功面市。采用該模式的建站單位,建站時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自身具有研發團隊和一定的研發能力。如恒安集團、安踏集團、百宏聚纖、嘉泰數控、立亞新材、森科智能等院士工作站,新力元、拓普旺、綠普森、海天材料、富星云倉、起步等專家工作站均屬于該模式。
4.戰略咨詢。建站單位充分借助院士專家前沿的專業知識、國際的戰略眼光和科學的技術研發能力,就企業發展戰略目標、中長期規劃、新產品開發等事關全局、長遠的、前瞻性、戰略性、關鍵性問題開展咨詢服務和指導。梅洋塑膠、泉美生物、桃溪濕地公園等院士工作站屬于該模式。
5.技術指導。建站單位針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找到該領域的院士專家,在得到院士專家團隊的指導后,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建站單位技術改進也得到了院士專家的認可,雙方達成合作建站協議。該模式沒有地域限制,可在建站單位、院士專家所在單位或者互聯網進行,靈活方便,大部分工作站都采用此模式。嘉怡塑膠、晉江市醫院、佳友茶機、藍深環保、泉州第一醫院等院士工作站,正骨醫院等專家工作站屬于該模式。
6.承接成果。建站單位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引進院士及團隊現有的較為成熟的科研成果,進行短、平、快成果轉化[2]。這種模式的合作風險低,適合建站主體是承受風險能力較低、科研能力不足的小微企業,泉州市大多數的專家工作站采用的是這種模式,如百福生物、廣善、綠億、綠新、德化淮山專業技術協會等專家工作站。
三、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主要工作成效
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工作站運行成效顯著,先后有13家院士工作站獲得中國科協、福建省科協表彰:2家“全國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2家“福建省十佳院士專家工作站”、9家“福建省院士專家示范工作站”。泉州市科協先后獲評全國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先進單位、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優秀試點單位。
(一)持續發力引才育才,增強企業創新發展底氣
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通過開展科技項目合作,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訓練基地,成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交流交往的一個重要平臺。建站單位通過選派優秀科研人員到院士專家所在單位學習進修,院士專家團隊駐站培養創新人才,“請進來、走出去、傳幫帶”,既“輸血”又“造血”,為企業提供人才儲備,建設人才梯隊,培養新一代的科研人才,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平臺柔性引進的院士專家及其團隊成員共1149名,其中教授、研究員等正高級職稱人員37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副高級職稱人員285名,博士后、博士119名,碩士89名;幫助企事業單位培養人才400余名,包含“百人計劃”人才2名,副高以上人才25名,培養碩士以上人才113名。
(二)立足項目改進提升,助推孵化一批科技成果
企業通過與院士專家的合作,推動了企業技術及產品的升級換代。目前,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累計簽約院士合作項目105個,專家合作項目102個,總投資約16.58億元;院士工作站項目已累計為建站企業年新增產值11.42億元、年新增效益6.767億元、年新增稅收8785萬元,帶動建站企業投入2.608億元。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累計推動建站企事業單位累計申報并獲得國家立項22項、省級立項53項、市級立項67項;獲國際、國家、省、市級科技獎項158個,其中國際級獎項5個,國家級獎項22個,省、市級獎項131個;申請專利1001項,獲授權專利678項,其中發明專利132項;參與制定新標準89項;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223項;發表論文118篇,其中獲獎論文23篇。
(三)打造升級科研平臺,提高企業研發創新實力
為推進項目合作、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部分建站單位借助院士(專家)工作站平臺優勢,完成了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創業平臺的申報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單位獲評國家、省級、市級企業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36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24個、市級8個;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個、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4個。
四、泉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院士工作站發展受建站政策制約
截至目前,全國“兩院”院士1757人,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也不過百余名,全國各地都在爭搶有限的人才資源,引進院士難度大。2019年6月,中辦、國辦出臺《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規定,在職院士只能建一家院士工作站,退休院士只能建三家院士工作站,且進站時間不少于三個月[3]。這意味著今后企事業單位與院士合作建站難上加難,院士工作站數量會越來越少。
(二)院士(專家)工作站經費保障不夠
一是相對于其他省份及福建省的其他城市,泉州市院士工作站補助經費較少,市級財政對每家院士工作站的補助僅為30萬元,而在廈門市,僅市級財政對每家院士工作站的補助就達到150萬元。二是“院士(專家)工作站”已成為泉州市科協的一塊品牌,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主動申報建站。目前,專家工作站補助經費及院士(專家)示范工作站的獎勵經費都從科普經費支出,隨著市科協每年財政預算縮減,科普經費逐年減少,不能滿足申報建站企業增多的需求。
(三)各地重視程度不同導致發展不平衡
目前,泉州市66家院士工作站分布為:晉江19家、市直9家、石獅8家、豐澤6家、鯉城4家、安溪4家、永春4家、洛江3家、南安3家、惠安3家、泉港1家、德化縣1家、臺投區1家。晉江市院士工作站建設成效突出,每年新增工作站數量在泉州市遙遙領先,省、市兩級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會議都曾在晉江召開。而有些縣(市、區)在院士工作站建設和管理上缺乏有效辦法,已建為數不多的院士工作站或者倒閉,或者因沒有實際開展合作而名存實亡。
(四)專家工作站建站準入門檻不夠高
目前,泉州市專家工作站建站所要求柔性引進的專家為符合《泉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第一至五層次人才中的海內外自然科學類人才,對專家層次要求不高。此外,對申報建站單位的資質也沒有硬性要求。建站單位自身科研能力的水平影響工作站平臺運行的效果,科研實力強的單位,建站后成效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有提升;科研實力較弱的單位,建站后僅合作項目有效果,而在人才培養和科研水平提高等方面沒有提升。
(五)企業與科研院所溝通渠道有待拓寬
目前,泉州市產學研合作缺乏專業的服務機構以及健全的溝通渠道,導致科技供求溝通不到位,科技與生產存在一定程度脫節,信息不對稱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一些企業雖有技術需求,但由于學術視野和理論水平局限,無法提升歸納出具體、明確的技術問題提交給院士專家,或者企業雖有明確合作目標,但苦于無法與院士專家取得聯系。對于科研院所,許多有價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無法有效地找到轉化載體。
五、新時代加快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思考
(一)發揮市場作用,創新合作模式,深挖院士專家資源
引導工作站建設以市場化為導向,以項目為抓手,緊貼泉州市產業和企業需求,堅持“因事找人、因事建站”,真正發揮作用,不能為建平臺而建平臺、為套補貼而建平臺,不能有陣地沒人才、有平臺沒成果。鼓勵建站單位采取支付院士專家薪金報酬、股權激勵、項目收益分紅等多種方式,固化雙方長期合作關系。通過工作站平臺積極爭取國家重大項目,推動領軍型、創新型企業成長。鼓勵和支持以創新為核心的工作站多方協作,開展關鍵、核心與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進共建研發機構、組建技術聯盟等深度合作模式,推動多種形式的工作站建設和合作模式,使其更加適應泉州市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要求。
(二)提高服務水平,引導需求主體,架設產學研對接金橋
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科協組織的要求,發揮黨領導下團結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引導泉州市科技型企業與相關院士專家團隊進行有效對接。持續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活動,為企業與科研院所的交流溝通搭建平臺。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積極為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工作創造條件,營造更加寬松、便利、高效的環境。強化作為建站主體的企事業單位尤其是企業家的柔性引才工作意識,激發他們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緊迫性和積極性。主動征集企業技術人才需求,牽線搭臺,鼓勵企業與大院大所、國內名校的院士專家及海外高端智力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
(三)強化要素保障,健全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健全政策支撐體系是強化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更好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用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制定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各項政策,強化企業創新倒逼機制,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要“引導企業加快發展研發力量”。一方面,正視院士工作站組建難度逐年加大的現狀,加大對新組建院士工作站的資金支持,并對工作站科研項目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保證示范站評選及專家工作站建設的補助經費,建議將院士(專家)示范工作站獎補資金及專家工作站建設補助資金納入泉州市委人才“港灣計劃”專項資金支持范疇。
(四)集聚創新人才,突出建站需求,發揮“科技紅娘”優勢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觀,發揮好科協聯系院士專家的獨特優勢,多渠道、多措施打好“感情牌”,讓科技人才為泉州產業發展作貢獻。加強同與海內外院士、科研機構、高校和科技社團、學術機構的聯系,充分利用院士專家資源的高端、跨界和集成優勢,千方百計地挖掘院士專家身后的大院名所、重點實驗室、重大專項等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向泉州市集聚。重點支持建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的企事業單位建站。同時,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中小企事業單位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把更多優質資源聚集到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聚集到符合泉州轉型發展的產業領域。緊緊圍繞推動傳統產業、重化產業、高新產業三大板塊對人才智力的需要,在補助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優先支持引進三大板塊發展急需緊缺的院士專家。
(五)健全制度機制,加大宣傳力度,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建立聯動工作機制,制定貫徹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實施工作方案,細化工作目標,并引導調動市級學會、高??茀f、縣級科協(學會)、企業科協、農技協等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合力,確保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完善管理機制,開展跟蹤檢查、績效評估,促進項目落地轉化,提高對接成效,把科研成果的產生和應用作為評估工作站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引領作用,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平臺作用,在資源市場配置中發揮示范作用。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和大眾傳媒,大力宣傳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政策,大力宣傳對泉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合作院士專家的事跡和經驗,激發人才創業成才、成就事業的積極性,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輿論環境。
(六)提高建站門檻,嚴格考核管理,高標準建設工作站
鼓勵和支持科技工作者深入企業和生產一線,高標準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幫助企業解決科技發展戰略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加快產品升級。在申報專家工作站的單位中好中選優進行認定,提高合作專家的層次及所擁有的科研資源要求;建站時重點考察企事業單位自身的研發設施、投入、場地、人才基礎等條件;要考察建站的必要性、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的方向、重大技術瓶頸問題、與院士(專家)團隊的合作基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退出機制,在《管理規定》中明確院士(專家)工作站退出流程與規范,從源頭上杜絕“為建站而建站,為掛牌而掛牌”。開展市級院士示范工作站和專家示范工作站評選工作,發揮示范站引領帶動作用。組織相關專業專家對建站滿一年的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中期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發放項目補助資金的重要依據。對運行不佳、技術合作項目敷衍了事,沒有取得進展的工作站給予“黃牌”警告,直至取消工作站稱號。
參考文獻
[1]隗斌賢,郭寄良,項宇琳,等.院士工作站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地位功能及其模式創新的再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3(27):11-13.
[2]白露,金田林,李安安.我國院士專家工作站模式及其選擇[J].科協論壇,2015(12):43-47.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