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林
至少我一開始對這開學前所謂的“研學”是十分排斥的。
我患上了幼兒園小朋友才有的“分離焦慮癥”。第一次離家的躁動,都在乘車前往研學基地的大巴上充分暴露,好不容易留起的指甲都被啃得光禿禿的。
從下了車開始,想家,想濟南,想爸媽。
六天,如此漫長,現在開始每分秒都在煎熬,煎熬侵蝕著每一根神經。一想到這里,我那在同學面前強裝的歡顏和談笑風生的偽裝,卻遮蓋不住眼神深處的驚惶和彷徨。
幾點了?
被吵醒,聽見有人在啜泣,誰呀?
是我自己。
我哭了?枕頭濕乎乎的。腦子里全是家,我不想矯揉造作,只想回家……
我承認,我確實不獨立,我有一種不光明的想法——出事了就回家了。但我怕疼,怕受傷,也不想作,唉。
爸、媽,金魚,還有用毛線編制的小王八,想你們。
這一刻再也無法欺騙自己,思念原來是這么疼痛的事。
軍訓,累!站軍姿,走正步……太難受了吧,可惡的是,我們的尊嚴在一瞬間煙消云散。做錯了,出列!雖然平板支撐對我并不是很累,但當著全集團2000人面做有點手足無措。我面紅耳赤走向眾目睽睽的操場,自尊心卻在一點點吞噬著我。第一次感到出錯后的無地自容,第一次感到媽媽的訓斥是那么的溫柔……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在這樣的天氣下,我們軍訓了六天。盡管我抹了很多防曬霜,但還是黑了好幾個度,白嫩的皮膚做夢吧!
不過,有一種叫做“團結”的力量慢慢滋生,來時完全陌生的我們,互相對望的眼神里已經是鼓勵、堅持、堅強。
一個整體里所有的動作都需要配合,或者說,是最容易互相責怪的項目。站軍姿時如若有一人錯了便要加時間,一站就是半小時,渾身的毛病在一瞬間爆發,肚子疼,頭疼,甚至還心臟疼!從一開始敵視出錯同學的眼神到互相鼓勵加油打氣,順利通關后擊掌相慶,六天我們完成了難以想象的蛻變。
我們最爽的地方在于對抗隔壁班,齊心協力“同仇敵愾”,雖然大家只認識了幾天,有時還會有內戰,但心還是齊的。一個班的就要贏了一起狂、輸了一起扛,笑聲飛揚,汗水揮灑在充滿落日余暉的操場上。
拉歌完畢回宿舍,抬頭,濰坊的夜晚可以看見星星。
濰坊的星星與濟南的星星是一樣的吧,我在這兒看,爸媽也能看見吧(雖然在濟南市里看不到,同在一片天空下,安慰自己,并沒有分離)。
我嘗試不去想,不去傷心,堅強起來,我至少不哭了!
爸媽你們放心吧。
游戲課開課還以為是幼稚園的課程,結果發現我連3歲小孩的目標都達不到,智商不夠,太扎心了!
這門課程——益智游戲,著實是十分燒腦的,我們要破解兩個大環套一個小環,使小環從其套出,雖然十分“變態”,但其中卻有巧妙的解法,但是,我自己卻做不出,就像老師在課堂所傳授,“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為了了解其中奧秘,我反復測試,拆開又安裝,細細研究,甚至還用上了“角的原理”。
幾何、圖形,這些對我的初中數學還是蠻有用的,這門課程,越來越有意思了……
下午不知哪位大仙告訴我要去海灘,讓我腦子里現出無限海景。可當我站在離海十萬八千里的楊家埠風箏博物館面前,我并不失望竟有些許竊喜。
導游姐姐講了許多關于風箏與年畫的知識,當然,生活在于實踐,任何事情都需要嘗試才能感悟其中的妙趣橫生。今天我們親手制作了年畫與風箏,感受到了其中的傳統文化與內涵,妙哉!
曾經我家有過一只小風箏,是我的老朋友澍兒送的,她以前是濰坊人,我們做了三年小學同學。小小風箏系著我們友誼的線,不管多遠,心有一線牽。
從風箏博物館這里想起了小學的老同學,心堵得慌。
想想曾經的六年情,全是回憶,從一開始幾乎不說話到現在看著都覺得無比親切,我們已經是親如姐妹的摯友了。曾經沒有珍惜的友情,失去的都后悔。但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我會珍惜所有以后要分離的每一秒時光。
謝謝小學七班的你們,陪我走過這六年的時光。
也謝謝九班的同學,即將走過初中三年的時光。
這應該是最重要的時刻吧,六天就等這一刻。當然,真的汗水加付出不會讓人失望的,真的很棒,我自己都被感動了,平時的要領我都扎根在了大腦,平時的錯誤都一一改正了。
很成功的展演。
為了這個展演我也很拼的!凌晨兩點醒來,肚子疼得汗如雨下,但我不能當逃兵!“集體的榮譽高于一切”,其他什么的都是浮云,拿到好成績就不會枉費老師教官的一片心啦。
展演后分離是必然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首《送別》道盡了一切心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教官這個大老爺們兒也忍不住流下了淚水。雖然這幾天我總是念叨著想家,但這個基地卻帶給我很多家里與學校給不了的東西。
從和教官的分離到乘上返濟的大巴鼻頭一直酸酸的。
世界那么大,家是最重要的港灣,但并不是唯一的天地。
車門打開時,我的眼圈就紅了,濟南,我回來了。
當我看到媽媽時,我真的是忍不住號啕大哭,仿佛一切的委屈都在一瞬間爆發。六天,24×6個小時,第一次的徹底分離,不能打電話,不能通消息。再見媽媽,我卻無話可說,只像個傻子在哭。
為什么?應該是激動吧。
大巴車開走了,我對著消失的尾氣輕輕說了一句:
“再見了,美麗的鳶都濰坊。”
“再見了,豐富多彩的實踐基地。”
謝謝你們教會了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