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良

摘? 要:文章將通過工程實例,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問題及其綜合治理對策進行研究,為有關實踐及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TV5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04-0129-02
Abstract: Through an engineering example,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problem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its comprehensiv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lean small watersh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Keywords: ecological clean small watershe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水土流失是我國社會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平衡維持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其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綜合提升均存在較大的不利影響。結合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現狀,在進行水土流失問題的綜合治理中,以小流域為單元,結合治理區域有關項目建設與開展的實際情況,對其農業發展、水利建設以及林業規劃、牧業養殖等進行綜合治理,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提升同時,對推動我國水土流失問題治理以及生態環境建設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1 工程實例
曼點小流域位于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出口為納板河,屬曼點河徑流區,共涉及景洪市的嘎灑鎮國有林場、創業大溝、回老小寨、回老新寨、曼點村民小組以及勐海縣的曼西龍拉、曼西龍傣、蚌岡村民委員會等,北至扎黑地頭,西至馬鹿洞大梁子,南至隔界山,東至納礦老寨,流域東西寬約11.55km,南北長約9.45km,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狀,最高海拔2300m,最低海拔1100m,相對最大高差1200m,徑流面積為77.99km2,小流域總面積為77.99km2。
其中,曼點水庫為該小流域的重點水利工程,具有保證橡膠林灌溉用水、農田灌溉用水和農村人畜用水功能,并作為景洪城區備用水源功能的綜合利用水庫工程,水庫死水位1055.3m,死庫容107萬m3;水庫正常蓄水位1086.4m,正常庫容1098萬m3,總庫容1234萬m3。此外,曼點小流域區內地形較復雜,水系發育,流域匯水全部進入曼點水庫庫區,屬南亞熱帶高原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20℃,年降雨量1238.00mm,雨量集中于5~10月;土壤類型以紅壤、水稻土為主,流域內絕大部分區域森林植被發育良好,林草被覆蓋率高,林草覆蓋率達70%以上。整個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總占地面積7798.68hm2,其中水田408.07hm2,坡耕地870.56hm2,林地3334.42hm2,園地415.35hm2,草地2572.61hm2,建設用地67.69hm2,交通運輸用地42.93h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87.05hm2。
2 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流失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水庫徑流區人為活動加劇,農村污水排放量和垃圾量不斷增加,導致小流域內環境污染正在加重,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迫切需要進行改善和治理。其中,對該小流域內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行調查顯示,其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表現形式主要為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流域水土流失面積981.18hm2,占總面積的12.58%。如表1所示,即為該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分布情況。
3 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研究
根據上述某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的水土流失問題,在進行該小流域內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主要通過生態修復以及污水治理、坡面治理、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等治理措施,實現對整個小流域內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促進其平衡發展。
3.1 生態修復
在進行上述小流域項目的生態修復治理中,主要采用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兩種措施,其中,人工修復是在人工補植基礎上促進區域的植被覆蓋密度增加,從而達到相應的生態修復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人工修復方式進行小流域生態修復治理中,應結合其流域范圍內的適合生長林草植被類型,將其在荒坡等地區進行合理種植,以實現整個流域內的植被覆蓋面積提升。而自然修復進行小流域內生態修復治理,則是采取禁止采伐與放牧等森林植被封育保護方式,加強對治理區域的生態保護和管理,使其在一定的生長恢復周期內形成較好治理恢復效果。
根據上述生態修復治理措施,在對該小流域內的生態問題進行修復治理中,通過對低效林地以及郁密度低于0.5的林地區域,采用人工種植以及封山育林保護等措施,對水土流失嚴重的高山以及陡坡地區作為人工培植的重點區域,選擇喬灌型與喬木型林木種植,并對需要進行封山育林管理的區域,制定相應的禁止放牧與砍伐等管理條例,加強有關區域的植被保護,并制定封山育林保護與管理期限為3年,以促進其生態系統逐漸恢復與完善,對該流域項目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條件進行改善,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3.2 污水治理
在進行小流域內的污水問題治理中,由于上述小流域項目中的污水污染主要表現為生產加工污水以及雨水污染物、居民生活污水等,因此,進行污水治理需要結合其污水來源及類型,通過對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利用,以促進其治理效果提升。其中,針對上述小流域內的生產加工污水,在進行畜禽養殖污水中的營養物質提取,并將其作為肥料生產中的有效成分進行再次利用后,即達到了污水治理的目的,同時也有效節約了化肥生產的資源成本,具有較為顯著的治理成效;此外,針對雨水污染物的治理,根據其降雨分布情況,通過修建雨水調節池,并對雨水污染物進行處理,對處理后的雨水在農田灌溉與清潔、綠化灌溉中再次利用;最后,針對居民日常生活污水,由于其人口分布較為分散,導致集中處理的難度較大,在具體處理中應結合居民生活分布點進行有效治理,以避免其污染影響產生。比如,針對人工濕地周圍的居民生活污水處理,在對該區域范圍內的居民廁所進行統計,并將其糞池處理污水在人工濕地區域的中下游溝渠內進行引流,然后利用池塘和水溝進行沉淀凈化,同時在人工濕地的淺水區進行水生植物栽種,以通過植被增加提高其對水質的凈化處理能力等,來實現對居民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3.3 坡面治理
進行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坡面問題治理中,其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水土綠化保持以及田間工程修建、坡面攔蓄等。采用水土綠化保持措施對其坡面進行治理中,根據有關配置原則,在加強邊坡生態修復以及采取水土保持造林、種草等方法,對水土流失引起的受侵蝕區域以及存在地表裸露問題區域開展綜合治理。
其次,采用田間工程修建進行小流域坡面問題治理中,則需要結合其坡面耕地以及生態環境狀態進行合理設置和建設實施,以確保其工程修建與治理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對坡度在0.25°至5°之間的斜坡地區以及順坡壟地帶,在進行坡面治理中可通過將其轉為橫坡壟作方式,以減少坡面滑落以及水土流失等影響;對坡耕地厚度在25cm以上的區域,當期坡度在5°至15°之間時,可通過將坡耕改造成地耕植物區,在進行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改造后,減少其坡面水土流失問題發生;對坡度超過15°的區域,在進行坡面治理中則需要將其改造為林地進行林木植被種植,以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及其不利影響產生。
最后,采用坡面攔蓄進行小流域水土流失問題治理中,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坡耕地區域,應通過截水溝設置,以減少雨水對坡耕地土壤的沖刷作用,并對坡耕地周圍的水土進行保護,減少坡面水土流失情況及其對整個小流域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此外,針對上述小流域項目中,因地面地表徑流匯聚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在進行蓄水池修建以加強對雨水的收集,并對收集水資源在耕地澆灌等方面進行有效利用,一方面,能夠對農業種植與發展的水資源需求進行滿足,另一方面也能夠針對雨水匯集導致的地表土壤耳被沖刷等水土流失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具有較好的作用和成效。
3.4 居民生活環境改善
在小流域內居民生活居住環境改善治理中,結合其居民居住區的人畜活動以及道路綠化美化、生活垃圾處理等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實現對各區域居住環境的美化、綠化以及生活污染等有效改善和治理。比如,在生活居住環境綠化與美化治理中,通過在居民生活環境區進行道路綠化以及植被綠化、觀賞區設置等,栽種一些色彩豐富、觀賞價值較高的植被,以起到相應的綠化和美化效果;對居民生活垃圾處理,則通過禁止居民生活區垃圾焚燒以及安排專職人員進行居民生活垃圾管理并進行轉運處理等方法,減少生活垃圾對居住環境的污染影響。
4 結束語
總之,對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策的研究,有利于促進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不斷推進,從而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步提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偉,謝林波,葛佩琳.基于生態清潔型小流域鄉村河道景觀建設初探[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9(10):18-19+29.
[2]陳興毅,李全洲.澠池縣石門溝小流域水土流失持續治理成效及啟示[J].中國水土保持,2019(07):11-13.
[3]魯飛飛,張勇,李雪,等.烏梁素海流域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的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19(05):23-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