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處于急速的變革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法律法規的健全,在相當程度上給當代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但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孩子們的行為偏差,加之“青少年期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危險期”(盧梭語),外因內因結合有時釀成了中學生心理上的扭曲,行為上的偏差。諸如朔州二中高中生捅殺教師的悲劇、中國政法大學弒師案、馬加爵事件、浙江麗水學生勒死老師等種種偏激行為無不讓人深思:如何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當代學生的思想情緒特點就是情感強烈,有明顯的兩極性,或是激動、亢奮,過于熱情;或是動怒、悲觀,過于消沉。另外,他們的情緒極端不穩定,有波動性的特點,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當處于順境時,易發沖動,心存幻想,學習信心倍增;反之,當他們處于逆境時,意志動搖,心生悲觀,出現躁動情緒。因此,作為學校來說,當前最首要的任務就是積極扎實的對學生啟動心理干預,構建校園危機預警系統,確保每位學生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因為學生心理健康是基礎,沒有它,德智體美勞五育乃至人生的一切都將隨行為的偏激、思想的墮落化為烏有。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筆者認為:從大的方面來講,社會需要進步,文化必然發展,但社會中的每個個體要共同凈化形形色色的文化市場,給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從小的方面來講,學校在切實承擔教書之責、育人之任的同時,勿忘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更要為孩子創設優良的成長環境,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行為典范。
一、家庭團結和睦、父母以身作則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
學生發生不良習性通常與家庭、父母有著必然的聯系。一個完整的家庭往往成就一個孩子“完整”的心理,一對行為規范的父母往往造就一個孩子“規范”的心理。事實證明:一個殘缺不全的家庭、父母存在不良嗜好的家庭、知識層次較低的家庭往往給孩子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傷害。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整日意志消沉、不思學習、沉迷交友、迷戀網絡,致使純潔的心靈逐漸出現扭曲,在人生的彎道上墮落了。2008年10月山西朔州二中弒師案中那位學生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網上有知情者稱在事發前夕,這位學生的父母正在鬧離婚。今年7月5日,銅陵15歲少年被4名同齡學生毆打致死,其手段之殘忍讓人難以置信,當揭開其家庭的面紗就不難相信,4名犯罪嫌疑人和那位受害者均來自離異家庭。諸如此例不勝枚舉。相比國外,中國的父母要么恨鐵不成鋼,急于求成;要么嬌生慣養,聽之任之。而國外尤其猶太人,他們在世界人口中僅占2‰,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卻占諾貝爾獎總數的4%。他們的父母同樣忙于生計、工作和學習,但他們的母親往往在達到一定的文化程度之后就辭去工作,承擔教育孩子、操持家務的重任。與此同時,母親還不斷充電,學習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陪伴孩子,時時關注孩子,不斷與孩子溝通,或許正因此,才成就了比爾·蓋茨、愛因斯坦等這樣著稱于世的人物。試想:一個在不健康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怎能在學校形成健康的心理?父母終日賭博孩子怎能不賭博?父母終日偷盜孩子怎能不搶劫?父母終日學習孩子又怎會泡網吧?畢竟孩子幼時的心理是受家庭影響的,即使是在后來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也時時刻刻左右著孩子的心理形成。因此團結和睦的家庭,關注孩子、不斷求知上進的父母是學生心理走向健康的關鍵所在。
二、學校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校園預警系統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好的師生關系勝過教育本身,師生之間如果不能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心理關系,即使老師課講解得再正確也沒有用,因為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學生此時具備很強的叛逆性,他們亟須得到周圍環境的認可。比如重慶一位教師批評一名女學生長得丑,說她當坐臺小姐也沒人要,結果這個女生自尊心受不了就自殺了。這就說明教師要高度尊重學生的自尊心,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如今師生之間的矛盾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究其原因是學生的法制觀念不斷增強,而老師卻抱著傳統觀念,認為教師就應該凌駕于學生之上,也就是說師生之間沒有真正建立新型的平等關系。中國心理學會會長張侃認為:教師如果只教書不育人會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與傳授知識的技能不同,育人才是高水平的工作,而心理溝通與疏導又是育人的基本技能。因而學校應建立一支由心理學專業教師和接受過心理學培訓的教師組成的團隊,每個班或每個宿舍可以配備一名安全員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異常,發現后及時向學校反映。其實每名學生的心理偏差不是立即形成的,它是經過長久的積壓才形成。形成之前肯定有預兆性的行為表現。例如朔州二中弒師案犯罪嫌疑人在他的“死亡日記”中稱:“我已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著像一個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細胞’,不光是老師,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學也是,他們歧視我……我也不會去尊重他們,我的心靈漸漸扭曲。”由此可見,父母的漠視、教師的歧視等是他走上極端的誘因。而當這些誘因存在的同時,學校如果有一套校園危機預警系統,或許這樣的悲劇就能避免,因為“死亡日記”與慘劇的發生整整相差一周的時間。所以學校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校園預警系統是學生心理走向健康的保障。
三、凈化網絡文化市場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教育需要改革,網絡改變教育”,這是有關專家對我國目前教育現狀和教育網絡關系作出的精辟論斷。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培養和造就大批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四有”新人,要想實現上述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加快教育教學活動由傳承式教學向創新式教學轉變,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由學生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參與學習轉變,由只重視結果向既重視結果又重視過程轉變,而網絡的出現為完成上述轉變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網絡在給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對于部分同學來說,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如今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到處充斥著色情、暴力和兇殺的游戲,而沉迷這些游戲的學生又數不勝數,因而凈化網絡文化市場是教育良性發展的必備。前年,筆者的一位學生順利的考進了合肥某知名高校,但入學后整日迷戀網絡游戲,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求精神刺激,最終被校方開除,葬送了個人的錦繡前程。去年,安徽北部地區出現了幾個網絡少年模仿網絡暴力將另一位少年活活打死的情況。事實表明,未經凈化的骯臟的網絡市場正在極大地摧殘著一大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據調查顯示:目前中國約有4000萬未成年網民,其中網癮少年占10%左右。有人估計,12歲以上的學生,平均每個教學班可能有1-2人是網癮少年。另據記者調查:網吧里真正在查資料、看新聞的學生寥寥無幾,他們面前屏幕上顯示的全是或暴力或色情的游戲。由此我們可以說網絡的的確確加速了教育的發展,但對網絡文化市場的凈化、弘揚文明還是有必要的,否則一切的教育說理都將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所以凈化網絡文化市場是學生心理走向健康的前提。
總之,學生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應聯手合作,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條件,讓他們的幼小心靈沐浴溫暖陽光,純潔心理更加積極健康,為共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東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