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電廠自1933年開始建設,至1935年4月底正式發電,是民國時期洛陽地區第一座公營電廠。該電廠開啟了洛陽電力工業發展的新階段,為建國后洛陽電力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籌建與抗戰時期洛陽的地位提升有關,不僅是各地電廠積極交流的見證,也體現了江浙電力發達地區對于中部地區電業發展的大力支持,更為西北電業的開發建設增加了信心。雖然洛陽電廠的機器設備均采購自英國,其技術、設備多年沒有提升,但其興建極大地推動了洛陽地區的軍事、煤炭工業發展。
關鍵詞:中央軍校洛陽分校;建設委員會;遷都洛陽;洛陽電廠;電力工業
中圖分類號:K2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3-0111-03
目前學術界關于我國近代電業的研究多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中部地區電力事業發展的相關研究很薄弱,多是史料匯編類,個案研究不足,其中涉及洛陽電廠的學術成果多是在文中一筆帶過,其籌建過程及影響并未有詳細的梳理分析。本文梳理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電廠(時稱洛陽電廠)的籌建原因,概述其建設過程,探討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對于洛陽電力事業的建設與開發情況,以及電廠對于洛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一、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電廠的籌建緣起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失利后,日軍軍艦進駐南京下關,國民政府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基于對日長期作戰的考量,不愿簽訂“城下之盟”的蔣介石決定遷都洛陽,并在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上定洛陽為行都。洛陽是中國交通的樞紐,祖國東南西北的要沖,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形勢甲天下”之說,歷代帝王爭相在此建都。同年2月,國民政府在主席林森的帶領下到洛陽辦公,“然各官署軍事萬急,朝夕工作,斷不能長期安于黑暗。”故決定由行都建設委員會建立一座400基瓦特的洛陽新都電廠,以為開發西北之先聲。“派本會電業室主任暉震,專門委員鮑國寶兼任本會洛陽電廠籌備處主任及副主任。”發電機及鍋爐全部設備由行都建設委員會向杭州電廠買舊機,辦廠費用計國幣6.5萬元。同年5月,《淞滬協定》簽訂后,南京的危機暫時解除,蔣介石即率領各院、部首腦返回南京。同年底,國民政府首都遷回南京。因開辦費用由財政部撥發,“電催宋部長照行政院議決案撥發開辦費”,洛陽行都電廠遲遲未能領到開辦費,故在此時準備大興籌建電廠的計劃便成為泡影。
為長期對日作戰,培養軍事人才,增加洛陽地區之國防力量,國民政府遂于1933年8月通過《切實進行長安陪都洛陽行都建設事宜案》,對行都洛陽的各項建設提出初步計劃,并在洛陽設置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洛陽分校。而此時的洛陽作為行都來進行城市建設,卻沒有一個大規模的電廠以供給當地的軍工發展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為供給洛陽軍分校的教育、生活用電,遂籌建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電廠。
洛陽電力事業始于1921年設立于洛陽城外東車站附近的洛陽臨照電燈公司,由開封普臨電燈公司股東楊少泉等集資5萬銀元創辦的火力發電廠,主要供給洛陽城區及西工電燈用電。“在民國十年正月間開始發電,計有蒸汽機兩部,煤氣機一部。總發電量為380馬力。”當時,“洛陽城區約有燈2000余盞,西宮方面約有燈4000余盞。”此為近代洛陽地區第一家商辦的電力企業。然而好景不長,1924年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從山海關敗退洛陽。“與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三十五師憨玉琨部為爭奪洛陽而激戰。市內工商業倒閉,臨照電燈公司亦因戰火影響,電費無法回收,虧損嚴重,經費枯竭,難以維持,不得已而于同年春停業,洛陽從此明而覆滅,十余年無電。”
為“供給洛陽軍官分校的需要和煤電氣事業的開發,繁榮洛陽市鎮,使洛陽民眾都得到物質文明的享受。”行都建設委員會受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委托,代為籌辦洛陽軍分校電廠。辦廠經費主要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撥給,投資總額為26萬元,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
二、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電廠的建設
由上文可知,當時洛陽地區暫無大型電廠供用照明。中央軍校洛陽分校建立后,更不可一日無電。1933年9月15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致函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奉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電令,在洛陽開辦3萬盞電燈一座。本校以缺乏此項人才,設計建筑,諸感困難。貴會為全國建設中樞,專家薈萃,用請指派專門人員赴洛查勘設計。”9月20日,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便派技正①單基乾會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人員赴洛陽查勘設計洛陽電廠。10月25日,單基乾察看洛地河道流量需電約數及電廠地址后,向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呈交計劃書一份。“洛陽城內外共有機關50處,中等學校8所,商店2169戶,住戶9788戶,據推測當需電燈5000盞至10000盞不等。”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洛陽城區對于電力的需求量較大。單基乾在考察了洛陽河流后發現:“洛河澗河,水量無定,既不能利用,則電廠址之選擇似可不必設在沿河。”而后單基乾又會同軍校姚技正在西工與洛陽城之間沿鐵道一帶測勘,認為“在西車站以西,洋火公司附近,鐵道之南,隴海路道碼第122及123號之間,離洛陽至西工大道甚近,交通方便位居鐵道旁西工與城區之中,運煤很便利,又近用電中心,建設電廠頗為相宜。”最終電廠廠址定在洛陽西工小屯村附近,占地面積為22畝。
洛陽電廠的房屋設計建筑由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代為主持辦理,發電所房屋由建設委員會特請徐夢周先生設計。1934年4月1日,發電所房屋圖紙設計在南京登報招標,由富有建筑經驗的華中建設公司得標建造。電廠的機器設備均向英國訂購,主要的機器設備有英國BTH廠生產的500千瓦汽輪發電機一座、拔柏葛廠生產的兩座水管式鍋爐。給水設備及管子也由拔柏葛廠供應,并于3月8日與英國萬泰公司訂立合同。另向新中公司訂購20馬力油機及馬力水泵各一臺,為建廠期間抽打井水、修理物件之便,在發電機未正式裝機之前供給少量電氣及供電。
為了更好地指導洛陽電廠工程順利進行,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于1933年12月11日成立建委會,代辦中央軍校洛陽電廠工程委員會,并指定暉震為主任,張家禮、蘇樂真、陳中熙、單基乾等8名委員,專門負責洛陽電廠的籌建事宜。委員會在洛陽設置了駐洛辦事處,并派任壽光為工程師。1934年2月1日,洛電工委會致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本會代辦洛陽電廠,近正依照前定籌備程序,分別進行,亟應選派工程師一人,常駐洛陽,以便負責監督各項工程。茲查有壽光,系民國十四年畢業于浙江工業專門學校,在上海大中華紗廠任電機工程師,已歷9年,對于上項工程師職務,頗屬相宜,擬暫時由本會聘任。”辦事處人員計壽光及其助手各1人,工人數名。駐洛辦事處于3月21日收到全國電氣事業指導委員會之工作許可證,4月開始建造,在1935年4月始建成發電。洛陽電廠的營業區域以“洛陽城廂內外東沿厘河、南沿澗河、北沿鐵路”為主,供給電燈、電力。至此,歷時年余的洛陽電廠建成供電,在洛陽的電力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洛陽電廠的影響
經過一年的籌建,在中央軍校與建委會的積極合作下,洛陽電廠于1935年4月開始發電。洛陽電廠的興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洛陽最早的官辦電力工業企業,為建設委員會開發西京電廠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且亦為洛陽的軍事、煤炭工業的發展以及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靠的動力發展基礎。
一是洛陽電廠開啟了洛陽電力工業發展的新階段,給建國后洛陽電力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洛陽分校電廠是民國時期洛陽地區第一個公營電廠,不但是建國前洛陽最大的電廠,而且當時在整個河南地區也是為數不多的現代化電廠之一。“解放前河南只有兩個500千瓦機組的電廠,一是慈禧太后搞的一套機組,裝于商丘;另一臺就是中央軍校在洛陽建立的電廠。”據《河南通鑒》對1936年省內電業現狀的統計顯示:“是年全省共有公用電燈公司12個,裝機容量2665千瓦,為河南民國時期電力發展較為興旺的一年。”洛陽電廠裝機容量為500千瓦,已經超過大多數電廠的裝機容量。解放后直到1957年洛陽熱電廠建成之前,它還是河南省的重點電廠之一。
二是洛陽電廠的籌建不僅是各地電廠積極交流的見證,也體現了江浙電力發達地區對于中部地區電業發展的大力支持,更為西北電業的開發建設增加了信心。電廠籌建之初,需用三相配電變壓器三具,戚墅堰電廠無此項機器存貨,乃轉借模范灌溉無錫區辦事處。電廠之線路圖由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根據首都電廠和戚墅堰電廠線路設計。此外,建委會經常派駐洛辦事處工務員赴首都電廠參觀學習建廠經驗。電廠建成之后,壽光需回京工作,接替工程師一職的是前戚墅堰電廠副工程師王超。在洛陽電廠任職的人員,幾乎全是江浙電力發達地區的畢業生。例如,洛陽電廠廠長兼事務科長趙忍安畢業于浙江高等學堂,工程師兼工務科長王超、工務科員馬秀莆畢業于浙江大學工學院。該電廠一共有8名職員,其中6人都是浙江人,由此可見東南地區電力技術的發達及其對中部地區電力事業的大力援助。
洛陽電廠的工程師壽光,因其主管電廠的籌建,之前也一直從事電力方面的工作,辦廠經驗很豐富,對中西部的情況也較為了解,“1935年7月,壽光被任命為西京電廠西安辦事處主任兼任總工程師。”工務科員馬秀莆之后也出任西京電廠的工程師。因洛陽和西安同位于中西部地區,在抗戰時期分別作為行都、陪都建設,在城市建設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洛陽電廠的成功籌建不僅為西京電廠的建設提供了技術借鑒,更增加了其辦廠的信心。
三是洛陽電廠的興建極大地推動了洛陽地區的軍事、煤炭工業發展。“洛廠電力,單獨供給洛陽軍分校用電,過剩實多。將此剩余電流兼供公用,則不僅發展當地工商業,裨益民生。而國家創設該廠之資金,以獲更充分之利用。”除供給中央軍校洛陽分校用電外,電廠的電力用戶還有中央航空學校洛陽分校、洛陽第三修理工廠、洛陽空軍總站等,其每月的用電分別為5100度、6000度、150度,電價為每度1角2分,如有超出則按1角計算。其電價也較為優惠,為電燈用戶電價(2角4分)之半。由此可見,電廠為中央航空學校洛陽分校日間修理飛機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促進了航空工業的發展。此外,洛陽地區的煤炭工業因電力的應用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洛陽地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據民國《河南省煤礦志》載,洛陽有20個煤礦。古代采煤,運輸和提升全用人力和畜力,近代開始使用汽絞車提升。隨著洛陽電力工業的發展,新建正規礦井均采用電動絞車,原有老礦也逐漸淘汰蒸汽絞車,改換為電動絞車提升。電力在煤炭開采企業的普遍應用,大大提升了開采效率,增加了開采產量。
四、結語
洛陽電廠自1933年9月由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派員調查勘定廠址,次年4月電廠工程登報招標成功,經購機、建筑、裝置、試車,至1935年4月底正式發電,是民國時期洛陽地區第一座公營電廠。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遷往陜西漢中,除電廠廠長由鄭耀初接任外,其余領導與運作不變。之后歷經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的破壞,1949年電廠改稱洛陽電力公司,至新中國成立,更名為地方國營洛陽電廠。在“一五”計劃時期,洛陽熱電廠未建成之前,一直由洛陽電廠供給城區用電。毫無疑問,洛陽電廠不僅開啟了洛陽電力工業發展最快速、最輝煌的階段,而且也為新中國成立之后洛陽地區電力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觀洛陽電廠的籌建過程,呈現出如下特點:首先,洛陽電廠之籌建深受洛陽在抗戰時期的地位提升的影響。“一·二八”事變之后,國民政府遷都洛陽,標志著國內政治中心由東南一帶向中原和北方地區延伸,使這一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出現了新機遇。在洛陽的城市建設中,建立中央軍校洛陽分校為第一要務,為了供給軍校用電,電廠便應運而生。可以說,洛陽電廠的興建與抗戰時期洛陽城市地位的提高息息相關。其次,洛陽電廠的發電技術受制于民國時期電力技術的發展。“民國時期,經濟與工業基礎薄弱,煤炭、電機與電器等方面未形成良性的上下游產業鏈。”洛陽電廠由軍政部撥款,建設委員會受中央軍校委托代為籌辦,系軍界官辦的電力企業,其建廠所需的發電機、鍋爐等機器設備均向英國訂購。自建成發電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其電力設備與技術沒有顯著的提升和發展。
注 釋:
①技正:舊時中國技術人員的官職。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交通、鐵道、實業、內政等部(會)及省(市)政府的相應廳(局)大多置此官,以辦理技術事務。此官在部(會)中,職位次于“技監”,在廳(局)中為最高官職,其下屆有“技士”“技佐”等。
參考文獻:
[1]《洛陽供電志》編纂委員會.洛陽供電志(1920-1985)[M].西安:西安印刷廠,1991.
[2]王鑫宏.對日備戰視角下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J].軍事歷史研究,2018(6).
[3]王鑫宏,汪效駟.蔣介石對日戰略與國民政府遷都洛陽[J].民國研究,2017(1).
[4]王鑫宏.抗日戰爭中的洛陽:城市地位與城市發展[J].蘭臺世界,2020(1).
[5]譚備戰.南京國民政府對西北電力工業的開發與建設——以建設委員會創辦西京電廠為例的考察[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4).
[6]謝曉鵬.南京國民政府遷都洛陽述評[J].民國檔案,2002(1).
[7]陳寶云.民國時期大型官營都市工廠的技術發展——以南京首都電廠為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6).
作者簡介:宋迎月(1995—),女,漢族,河南開封人,單位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