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英
(江蘇省南通啟東市龔家鎮小學 226247)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已經逐漸的被時代所淘汰,越來越多的新型教育方式正在逐漸普及.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更加重視課堂的趣味性,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生活化教學成為了最常提及的話題.尤其是對于生活經驗較少、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和學習熱情的小學生來說,使數學課堂生活化,一些簡單的生活案例的列舉都可以引起共鳴,可以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涯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
因為年齡以及生活經驗等的限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是比較弱的,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對于他們來說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單靠老師描述,沒有具體的事物作為參考,那么學生能夠徹底掌握該數學知識的可能性不大,更重要的是,這很有可能會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漸漸地不再喜歡數學,這種方法的教學效果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在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時,首先應該考慮到的就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問題,在顧及學生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課內外練習的設計.比如在進行圖形的教學時,利用生活中的實際物品來進行教學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圖形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靠教師死板的講、學生死板的記,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對于學生的學習熱情來說不亞于一盆冰水,非常不利于學習.想要徹底盤活課堂氣氛,可以這樣做:首先,布置好預習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生活中的圖形,并將一些比較容易攜帶的物品帶到課堂上進行展示,在學生展示過后,由老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點出各種圖形所具備的特點,同時還可以列舉更多的例子加深學生的理解.比如各種球類,像乒乓球、籃球、足球等都是圓形,桌面、書面等都是長方形等.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加深學生對與各種圖形的認識,同時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當然,學習圖形必然繞不開求圖形尤其是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讓學生通過測量圖形的長和寬來計算圖形的周長,進而引導學生推理出周長的計算公式并進行記憶,然后通過多做題的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用到數學,可以很好的鍛煉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發現生活中的圖形問題、并進行圖形問題的解決,對于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鍛煉.這種方式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同時也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上有很大的幫助.
“應試教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占據了我國教育觀念的主流地位,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讓成績成為了判斷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育的唯一標準,但這種教育觀念是不正確的,也是不科學的,教學評價標準的內容不應該只有學習成績,這樣的評價標準實在太過片面.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所以能夠將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利用到生活當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才應該是教學評價標準的主要內容.當然,并不是說考試成績并不重要,因為考試檢驗的是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教學評價標準的組成內容應該是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測評的,成績并不是唯一標準.增加教學評價標準的內容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來說也有很好的作用.比如說,在進行重量單位的轉換時,最常用的生活場景就是去超市買東西,教師可以對商品的具體價格(每千克多少元)進行規定,然后變換重量單位并通過價格與重量單位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理解并記憶重量單位之間的轉換關系.在學習結束后,進行隨堂測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并鞏固學生記憶的有力武器,但是,在檢驗學生學習重量單位轉換的學習成果之時,僅出一些“多少千克等于多少克”之類的題目只能檢驗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并不能檢驗學生在生活中運用重量單位轉換知識的能力.所以加上一些與生活場景息息相關的應用題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出一些“小朋友去超市買糖果,一千克糖果二十元,小朋友買了五百克花了多少錢”等的題目.將生活場景搬運到了課堂之中,除了加深學生對于重量單位轉換的記憶之外,還檢測了學生在生活當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生活化學習能力也很有幫助.
學生是被動學習還是主動學習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只有主動學習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上小學開始,學生就開始了生活經驗的大量積累,從生活當中獲取的知識相比于在課堂上死記硬背的知識來說更容易記住,這也是開展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原因.讓孩子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是發揮學生主觀學習能動性的最好方法.去超市買東西、在家做手工等各種活動都會接觸到數學,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生一直保持上進的動力源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數學的學習是需要注意平衡課堂學習以及生活實踐的,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理論知識是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基礎.最好的數學學習方法就是將課堂上所講的理論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將生活場景引入到數學課堂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出真知.比如在學習整數與小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設置一個超市的情景去引導學生學習.超市中的商品一般都以“元”作為單位,如果一個商品的價格是多少元多少角,那么以角為單位的數字就會以小數的方式呈現在價格欄中,這是一種生活常識,同時也是數學在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形式.除了學習整數與小數,超市的情景還適用于很多數學知識的教學,比如加減乘除的運算,加減乘除運算法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雖然加減乘除運算法則非常重要,但是學習起來卻非常枯燥,尤其是乘法口訣表的記憶,多數老師都會采用死記硬背的形式,但這種方法無疑是效率最低,最不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方法.想要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導入生活情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有條件的班級也可以組織進行一場模擬的超市選購活動,由老師指導,將學生分為顧客和銷售員,在老師的幫助下由銷售員自己定價,顧客自己進行選購,并由自己進行最后的計算結賬,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掌握加減乘除的運算法則.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于加減乘除的運算法則的理解,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同時也讓學生體驗了超市購物,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經驗.與此同時,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形式、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愛上數學,做數學的主人.
數學是與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一門學科,不管是日常購物,還是出去游玩,都會用到大量的數學知識.作為數學的啟蒙點,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鑒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天性,讓他們長時間坐在教室學習是很困難的.所以,將數學課堂生活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很好的教學方法.綜上所述,本文從三個角度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提出了具體建議,希望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