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劼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浙江 東陽 322118)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抓好意識形態工作發表了一系列講話,更是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而黨的教育事業作為培養意識形態的極為重要的一環,其更是重中之重。
黨的十九大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那么在教育工作中加強思政教育也更是勢在必行的了。但是傳統的“思政課程”中的內容過于枯燥宣講,形式上又單獨將思政作為一門必修課,很多學生會有許多的逆反心理,產生對抗式解讀,那如何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將思政課的內容向學生進行傳播是黨的教育事業的廣大教師們所必需思考的問題了。
而且時值《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出版之時,浙江省教育廳又在全省新聞傳播類專業中推廣學習本書,那么怎么將《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融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教學當中,怎么樣使學生可以積極的去學習、去實踐也是很大研究方向。
教育是多元而靈活的,在合適的時機已合適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合適的教育,是一種切合教育規律的教學方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和“觀機逗教”。而在這樣的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之下,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也十分適應傳統與現代。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顧名思義是一種從傳統的以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向了以多種課堂(如專業課、體育課等)中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這種教育模式考慮了全面培養的問題,以一種多種課程、多覆蓋、潛移默化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了正確的思想政治內容,也為思政課減少壓力。從傳播學涵化理論的角度來說,這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形塑恰恰會是一種十分有效,且切合當代社會的方式。
從“思政課程”的硬性模式到“課程思政”的軟性模式地轉換一般分為兩種模式:1、思政與課堂的硬結合;2、課堂與思政的軟結合。思政與課堂的硬結合是指在專業等非思政課課堂當中,對學生進行結合課程思政教育的宣講,這種模式的優劣也是十分明顯的,優勢在于可以直接的進行思政的教育,劣勢在于方式與傳統的思政課區別不大學生容易起逆反心理,且傳播效果與解讀效果容易不佳。課堂與思政的軟結合這種方式指的是將思政教學內容融入課程內容之中,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以巧妙的方式在講課程的知識點的同時進行思政教育,這種方式的優劣勢也非常明顯。優勢在于此種方式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可以巧妙的避過學生的逆反心理,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劣勢也是同樣的明顯:第一、這種方式不容易廣泛的使用,其對學科、課程的要求很大,需要是可以結合的課程;第二、這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與專業素養要求特別高,需要教師對專業課和思想政治內容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巧妙的表達;第三、尺度不容易把握,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過少,傳播強度無法達到,如果思想教育過多,又會變為硬結合,引起逆反心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們也看到,無論在思想認識層面還是在實際操作層面,高校思政工作還面臨請多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要強調,在發揮思政課作為德育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讓所有課堂都肩負起育人功能,讓每位教師都守好段渠、種好責任田,切實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
這一代大學生成長的環境與上代人相去甚遠。這些孩子們生長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發達的環境當中,這導致了他們其中一部分人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所以缺更了為國家,社會做頁獻想法。這樣的價值觀與使得學生與教師的教育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為了使學生可以認同教師的教育內容,加強在專業課中的思政教育,強化專業素質與道德素質,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紛紛開始了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這個問題已經擺在了教育工作者們的眼前,課程思政在此時顯得猶為的重要。這也是本文將要積極進行探索的內容,從專業教育出發,于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為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為學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為學生成長為一個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人,做出探索。
新聞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和國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和輿論陣地,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屬性。黨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根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這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主要內容。作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學生,作為一個準新聞人,黨性意識十分的重要。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新聞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傳播學作為一門揭示傳播規律的學科,更是與宣傳工作息息相關,在宣傳的輿論陣地之中,如若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宣傳工作的走向將十分令人擔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說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傳播學中給學生們樹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媒介觀,樹立黨指導媒介的意識,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侵襲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本身就帶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色彩,無論是新聞理論還是傳播學廣告學等專業基礎課上,都會有與思政教育相關聯的部分。特別是新聞選擇與報道角度等需要價值觀判斷的內容,更需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的思想基礎做支撐的,而且在新聞專業經典教材當中也許多的與思想政治黨性教育相結合的內容,所以從專業上來說對進行課程思政是可行的。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作為一門交叉了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心理學、哲學的學科,本身就具有十分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傳播學與馬克思主義一直有著十分深厚的聯系,傳播學中傳播政治經濟學就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的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學科,傳播學中最重要的學派之一的批判學派也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傳播學作為揭示一切傳播規律的學科,本身就存在著意識形態批判與建構的功效,這本身就有利于在課堂上對學生現存的偏向西方個人主義的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進行推翻重塑,這些內容作為思政教育無疑是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的。
傳播學有許多的理論可以作為課程思政的案例材料來運用,本節將選取其中文化霸權理論作為一個案例來進行分析,著重展現傳播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軟性結合實務,同時也提供一種新的思政教育視角。
文化霸權是指一個階級主宰另一個階級的意識型態及文化,通過控制文化內容和建立重要習俗以統一意見來達到支配目的。文化霸權理論的提出者為意大利共產黨領袖安東尼奧·葛蘭西(1891~1937),這個理論本身就具有著十分深刻的洞見,并且揭示了文化入侵背后的階級與意識形態問題,這本身就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如何用一個恰當的角度將這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的融入課堂之中就是課程思政的一個難點。
在課程中教師通過舉例的方式向同學們說明該理論在如今文化產品中的運用,并舉了許多和影視作品相關的例子,讓同學們以貼近自己生活的方式去了解這個理論,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通過說故事的方式,虛構一個學生叫做小紅,通過講述她漸漸迷失的過程給同學們進行舉例,以夸張、幽默的講述方式給學生說明了文化霸權對一個人生活的影響。以此種方式進行敘述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高職的教育中吸引學生注意力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要素。課程思政的教育就需要從學情出發、從學生喜歡的內容與方式出發,以貼近學生的語態為抓手,以一種軟性的、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育。不僅如此,通過這種方式的敘述也可積極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老師產生親近感,提升師生關系。
在課堂結束之后,為了保證課程思政教育傳播的效果,還向學生布置作業:請發現一個身邊的文化侵略現象,并批判其不合理性。用這個作業的形式除了重讀加深學生對文化霸權、文化侵略的理解之外,也讓學生學會發現身邊的文化侵略與文化霸權現象,給學生打個“疫苗”讓學生以后遇到類似事件會自覺發現其背后的文化侵略,給學生的思想起一道防火墻。
立足新時代,高舉新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光輝的照耀下,秉承浙江省教育廳對全省新聞傳播類專業開展 《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學習的精神。面對新挑戰開啟新征程,項目特色在于立足當代從當代學生獨特的意識形態出發,結合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內容,具有時代意義。本項目的創新之處在于將課程思政的概念引人,高職大專層次新聞采編與制作的專業課教學之中,打破傳統的思政課教思政專業課教專業的方式,使二者有機融合。也打破傳統中課程思政只在中小學推廣的觀念,在高校之中加強意識形態常態化的方針。
無論“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都是在為祖國的下一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給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讓學生們能正確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但是所謂教育者我們也要認識到思政教育的不足,無論“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都僅僅是在理論上傳授了思政教育的內容,與紛繁復雜的實踐社會還是有所區別的,所以可能還需開展更多的實踐教育,讓學生到社會中去學習去感悟,例如不僅僅將課堂與思政相結合,更可以將學生的社會實習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大三實習的時候,面對種種的社會狀況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思想基礎與保障。
特別是在如今積極防控的大前提下,如何給學生進行一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育更加迫切的擺在了教育工作者們的面前。教育工作者們面對的是學生,但守護的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我們要通過巧妙的思政教育給學生已春風化雨似的思政教育,潛移默化之中化解同學們的焦慮,建立起一個正面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