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謀靈
摘要 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高校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成為志愿服務事業的推動者和踐行者。然而,形式主義、關愛不均衡、價值目標偏移等問題也伴隨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逐步顯露。強化大學生主體認知,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加強志愿服務制度建設成為發展志愿服務事業的現實需求。
關鍵詞 新時代 高校 大學生 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339
志愿服務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這鼓勵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最具青春力量的團體,更要積極主動作為,奉獻青春力量,積極加入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據2017年數據統計,全國注冊志愿者人數已達6136萬,青年志愿者服務組織的數量最多,占比高達62.11%,絕大部分青年志愿者來自高校。基數之大,隊伍之壯,足以顯現大學生志愿者為社會奉獻青春力量的熱情與潛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志愿者在關愛兒童、關愛老人、扶貧助殘、環境保護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隊伍中來,其問題也逐步凸顯。在對某高校261名大學生志愿者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形式主義、關愛不均衡、功利主義等成為突出問題。本文通過探析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現實路徑。
(一)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高校作為大學生培養的主要陣地,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精神的志愿服務活動,則是高校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積極主動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堅定理想信念,鞏固文明素養,促進大學生文明成長。
(二)增加大學生社會實踐經驗
高校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建立健全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高校是大學生走進社會的孵化園而不是目的地,大學生最終還是要回歸社會,與社會生活接軌。因此,盡可能多地在大學生活中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能減少日后在社會中碰壁的幾率。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良好平臺,也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優質渠道與多元選擇,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成長鍛煉,增加社會實踐經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各高校、各學院、各班級以及各學生組織常態化共識。
(三)幫助大學生遠離消極情緒困擾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節奏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正遭受抑郁癥的侵害。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占總人口的4.2%,而中國高校也成為了抑郁重災區。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曾經的一項調查發現,39.9%的受訪大學生曾懷疑自己患有抑郁癥。志愿服務活動往往與小孩老人結伴,與積極陽光同行,一向以其“向上向善”“追求美好”的獨特風格引導大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積極鼓動大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豐富其校園文化生活,遠離抑郁癥等消極情緒的困擾,促使其積極參與社會互動,健康、陽光、快樂地成長。
新時代下,越來越多大學生加入到志愿服務的行列中來,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也在關愛老人、關愛兒童、扶貧助殘、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志愿服務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隨著其發展日益顯露。
(一)形式主義問題嚴重
在本次對某高校261名同學關于志愿服務活動的問卷調查中,有51.37%的同學認為活動形式主義嚴重,只是走個過場而已;有65.07%的同學認為目前學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內容方式單調,略顯乏味,內容千篇一律,體驗感不佳。此外,在關于關愛老人方面的志愿服務活動調查中,有81.51%的志愿者表示,他們在通過學?;驅W院集體組織的形式參與到志愿活動后,幾乎不會再次獨自前往或與好朋友一同前往看望老人。形式主義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志愿者的參與感與體驗感,也不能給予志愿者或志愿服務對象深刻的交流與互動。
(二)關愛不均衡問題凸顯
以該高校關愛老人志愿服務活動為例,該高校所在地區范圍內三區六縣共計44家各類規模的養老院,A區14家,B區7家,C區8家,其余15家則分散在其余六縣(數據來源于養老網),而包括該高校在內的幾所高校則主要分布在A區以及B區,該校大學生志愿者也主要去往位于A區的幾家養老院進行關愛老人志愿服務活動。2017-2019兩學年該校共計高達1100余人次去往A區幾家養老院,而分布在其余區縣的養老院,則幾乎未曾考慮前往。因此,對于距離其校區較近的養老院的老人來說,往往是志愿者來了一批又走一批,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地流水化關愛。對于距離其校區較遠的養老院來說,志愿者關愛則是少之又少,存在著嚴重的關愛不均衡問題。
(三)價值目標偏移問題突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普及與完善,高校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普遍向好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對高校大學生發展要求的越發嚴格,大學生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在問卷調查中,有29.45%的學生持著掙取志愿服務學時的心態而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的“志愿者”在高校校園內不占少數并且上升勢頭明顯。其次,許多志愿活動的開展是“為了活動而活動”,現實中許多相關活動僅僅是出于辦好一場活動、拍好一些活動照片存檔的考量。站在這樣的層面上看,許多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存在價值目標偏移的問題,老人兒童等理想主角往往變成了“作秀”的現實道具。
(一)創新能力缺失
相比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我國志愿服務事業起步晚,且政治性干預強。1978年起,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革命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和社會的發展式微,但是政治干預與政府主導的特征依舊旺盛。如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慈善總會等都是由政府直接發起建立或者直接控制。如此背景之下,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拘謹性,在志愿服務活動方面創新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受阻,因此其活動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傾向于形式化、表面化。
(二)活動資金欠缺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所存在的現實困難,與政府層面給予的支持力度大小脫不了干系。從政府層面來看,除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以外,相關的資金支持更是直接成為高校開展志愿活動的一大瓶頸。高校志愿者對養老院地理位置的考量與選擇以及最后呈現出來的地區關愛不均衡的現實情況即可很好地折射出目前高校志愿服務“錢少事多人勞累”的現狀。同時,由上至下,全國高校對于志愿服務的資金劃撥力度存在較大差距,但普遍是相對偏低的。
(三)社會認知局限
社會大眾對于高校志愿者及其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還存在著認知上的局限性。一方面,許多養老院、社區、學校、社會組織等不愿意給予大學生志愿者更多的支持與配合,認為其行為只是兒戲;另一方面,許多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對高校志愿者有著“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看法,將其視作“廉價勞動力”“擺布道具”,既沒有給予大學生志愿者應有的尊重,也沒有良好地發揮大學生志愿者應有的作用。
(四)功利主義嚴重
隨著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校園內外的競爭不斷加劇,伴以同學間的相互傳播與影響,高校校內功利主義、利己主義大肆蔓延,對大學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F實中,許多大學生不愿意犧牲時間、精力去參與相對“無價值”的志愿服務活動,而是以獲利多少作為自我行為的出發點。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占據主流,侵蝕著本該備受推崇的無私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
(五)相關制度不完善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就已經開始通過法律和規章制度的形式來支持志愿服務的發展,并通過立法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如20世紀70年代的《國內志愿服務法》,20世紀90年代的《國家與社區服務法》等等。反觀國內,志愿服務立法工作顯得十分單薄。目前已出臺的有關志愿服務的相關法律法規僅有2013年新修訂的《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以及2017年頒發的《志愿服務條例》受眾范圍較廣,對于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保障是極其不完善的。
(一)強化大學生主體認知
強化大學生的主體認知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有著內在的推動作用。從大學生自身來看,應對自我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與評價,切實認識到自我對于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價值,切實發揮自我社會價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刻領悟志愿服務精神的核心內涵與時代精神,積極引導自身朝著正確的方向大步走。此外,國家與高校也應積極作為,建立健全志愿服務激勵機制與保障機制,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發揮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領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志愿服務精神建設,大力打壓高校內肆意蔓延的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等不正風氣,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環境;積極引導學生良性競爭,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競爭觀。
(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
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高校要積極做好鼓動與鞭策工作。加大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在課程安排中的比重,嚴格考核標準,提高師生重視程度;培養創新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創新氛圍中成長;積極鼓勵學生創新活動形式、內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從學生自身角度來講,應當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開拓眼界與思路;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規,大膽創新,銳意進取。
(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政府方面應積極主動作為,加大對高校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不僅在政策上要提供良好保障,在資金方面也應予以充足保障。政府應加大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資金支持力度,更高層面上解決高校志愿服務在資金方面所面臨的窘境,盡可能解決其后顧之憂;對于優秀的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個人等進行獎勵,并加大宣傳力度,起好模范示范作用;對于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劃撥專項資金以資鼓勵,鼓動更多志愿服務組織或團隊積極打造精品活動。
(四)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推動志愿服務的發展,除了高校、政府要積極作為以外,社會層面也應積極出力。社會各界人士要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尊重、理解與認知。只有社會大眾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普遍正確、理性的認知,才能對大學生志愿者起到良好的鼓勵和引導作用;同時,社會各界人士也應認識到自我在推動志愿服務領域的作用,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對大學生志愿者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五)加強志愿服務制度建設
國家應加大對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視程度,大力推進志愿服務立法工作,為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制度保障,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同時,高校也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志愿服務審核準入、評選評優、服務認證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制度,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根本解決在志愿服務問題上“摸著石頭過河”的現實問題,絕不再讓一些目的不純的同學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