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嶺 張永青
【摘 要】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興教育形式正逐步成為當下許多學校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從德育的視角來審視,其具有培養集體意識與自律力、民主意識與合作力、責任意識與意志力、奉獻意識與擔當力、愛國意識和自強力等多重價值。為增強實效,德育工作者開展研學旅行時需整體考量、多元保障,要加強過程指導、“研聯跟進”,并及時進行總結分享。
【關鍵詞】德育;研學旅行;價值意蘊;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7-0007-03
【作者簡介】1.程嶺,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育、課程與教學論;2.張永青,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學(江蘇徐州,221116)教師,一級教師。
2013年以來,國務院相關部門先后發布系列文件,鼓勵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研學旅行。2016年,教育部將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先后將上海、天津、西安、蘇州等地設為研學旅行實驗區。隨著實驗區范圍的不斷擴大,研學旅行已成為全國各地各級各類學校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研究發現,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的綜合實踐活動形式,致力于在行動中探索、在實踐中感悟、在研究中獲得實踐性知識和體驗式經驗,有利于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但當下各地開展的研學旅行較多側重于智力方面的發展,而缺乏道德層面的觀照,這不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鑒于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德育視角來審視分析研學旅行的價值意蘊,并基于此提出建設性的相關實施策略。
一、德育視角下研學旅行的價值意蘊
從德育視角來審視,研學旅行能夠激勵學生自主組織自管理、集思廣益匯智慧、同甘共苦戰困難、勇擔道義獻愛心、傳承文化跟黨走,從而培養起學生的集體意識與自律力、民主意識和合作力、責任意識和意志力、奉獻意識和擔當力、愛國意識和自強力。
1.自主組織自管理,培養集體意識與自律力。
研學旅行的實踐場域是校外的廣闊天地。校外研學不僅有自由和快樂,同時也有風險和挑戰。因此,學校在組織實施研學旅行之前,都會強調活動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會提前設計方案、安排導師、制定預案、統一著裝、協調家長、聯系基地;同時也會指導學生建立起協作組織,引導學生自主管理。研學旅行的探索性、挑戰性、神秘性、過程性和實踐性也會讓學生們學會抱團取暖,產生組織凝聚力;另外,教師的期望、家長的勸導、社會的關注、任務的驅動也會讓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表達,學會自省、自勵和自律。
2.集思廣益匯智慧,培養民主意識與合作力。
研學旅行是“行走的課堂”,學生在“行走課堂”中的學習不同于校內學習,不僅在資源上缺少工具書、資料庫、圖書館和任課教師等多元支持,而且所面對的問題大多具有迷惑性、新奇性、情境性、抽象性、混沌性、隱晦性和復雜性等特點。這些問題需要多元知識去認知、多維思維去理解、多種方法去解構、多種技能去攻克。為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個體擁有較強的記憶力、想象力、思辨力,還需要集體具備合作力、協同力和凝聚力。如此多的需要會潛在地激發大家集思廣益、智慧共享、集體會診、問題共商,會不自覺地引導學生團體踐行分布式領導、多角度協商、合作式操作、資源化共享,構建起“行動學習共同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團結意識會得到激發,民主意識會得到培養,合作力量也會得到加強,從而形成健康人格,成為精神富有之人。
3.同甘共苦戰困難,培養責任意識與意志力。
研學旅行既是一種旅行,又是一種修行。學生修行的不僅有知識、能力和身體,而且也有品德、意志和責任。相對于校內的學習與生活而言,學生們在校外的旅行時間是有限的、獲得的支持是有限的、力量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而面對的問題卻是無限的、復雜的,包括無限多的范式改變——學習模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改變、組織秩序的改變、文化氛圍的改變、自然氣候的改變、飲食風格的改變及身體狀況的改變等等。多種困難和多元改變要求學生懂得“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學會同甘共苦、任勞任怨、克服困難,學會相互理解、互助合作、分擔責任,激發起成就動機、英雄情結,漸漸地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并使自己的意志得到磨煉。
4.勇擔道義獻愛心,培養奉獻意識與擔當力。
研學旅行既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鍛煉的過程,也是一種表現的過程、奉獻的過程。從德育視角來看,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獨善其身”,而且能“兼善天下”;或言之,不僅能“格物致知,正心誠意”,而且能“明德格物,修己達人”。一些學校在組織研學旅行活動時,會有意識地策劃支教、捐助、訪問、慰問等內容,這些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修己安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意義。多元的活動能夠讓學生具身性地體驗到不同職業、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的多樣生活,能夠在身心體驗、情境感觸中激發出奉獻的意識和擔當的力量。
5.傳承文化跟黨走,培養愛國意識與自強力。
研學旅行不僅是身體之旅,也是文化之旅,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之旅。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其通常包括傳統文化之旅、紅色文化之旅、歷史文化之旅、特色文化之旅、創新文化之旅、新時代文化之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旅等。這樣豐富的學習內容能讓學生體會到文化的真實氣息,觸摸到文化的脈動。通過多元文化的體驗、滋潤與內化,文化的種子就能夠在學生的身心中生根發芽,學生也會逐漸成為文化的使者、代言人和傳承人。“行有所悟,德有所立”,文化之旅會逐步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引導學生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之情。
二、德育視角下研學活動的實施策略
研學旅行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作為一種新興教育形式,人們對其理解還不夠深入,實踐還不夠到位。所以許多學校在實施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缺乏系統設計、學生參與被動、評價體系缺位等諸多問題,這些都影響著實施的質量和成效。鑒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統論的視角,基于教育核心要素的考量,提出了如下策略建議。
1.頂層設計,為研學旅行制定圖譜。
學校應依據學生研學旅行的要求做好頂層設計,進行整體考量。具體的步驟包括:一是分學科收集活動主題;二是對活動主題進行匯總、整合、歸類;三是結合學科整合度、實施難易度、學生歡迎度等要素選擇性地將研學主題列入各學期、學年計劃之中,形成研學旅行規劃體系。對于每一個主題項目,學校要指導主管科室制訂好研學目標、研學方案(以及預案)、研學手冊、管理制度,以形成“規劃—主題—目標—方案—手冊—制度”一體化的研學規劃體系。除此之外,各個研學目標要明確、可測、可操作以及具有一定的時限性。如此為學生研學旅行制訂好規劃,建立好主題庫(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制訂好目標、方案與預案,形成研學旅行整體圖譜。
2.多元保障,為研學旅行鋪平道路。
在研學旅行之前,學校要與學生家長、學生以及組織實施單位(旅行社等)簽署多方協議,明確研學的內容和目標,明確各自的責任和權利。組織實施單位(旅行社或學校)要制訂好活動方案、行前備案、應急預案,要安排好研學路線、基地節點、活動項目、計劃行程、交通工具、食宿保障、隨隊人員(及學生家長),購買保險、聯系基地、組織前置學習、研前培訓、模擬研練,講解組織紀律、必備物品、文化禁忌、安全自救等注意事項。學校要建立學習組織,安排好隨隊教師,做好后勤服務,為研學隊伍提供資源、信息、人員、智力、政策等多元支持,為研學旅行鋪平道路。
3.過程指導,為研學旅行保駕護航。
旅行學習是一種學習活動,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幫扶,因此,大凡研學旅行都要有教師的參與與陪伴。作為研學旅行的參與者,教師需要擔負起一定的設計、組織、管理、指導、監督和評價等責任,助力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和實踐探究,也就是介入學生的過程性學習、情境性學習和目標性生成,為其提供知識、方法、思想、策略、技能、文化、組織、分工和合作等多方面的指導與幫助。為此,學校需要選派經驗豐富、見識廣博、能力多元、身體健康,有膽略、有魅力、有責任心又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隨隊指導,為學生的研學旅行保駕護航。
4.“研聯跟進”,為研學旅行開辟天地。
研學旅行若要扎實有效地持續開展,若要納入學校的常態教學計劃,那么與之匹配的“軟保障”和“硬保障”要同時跟進。“軟保障”是主題研究,“硬保障”是基地構建。主題研究也即做好研學旅行方面的主題研究,構建起校本化的資源庫(主題庫、項目庫、案例庫、思想庫、資料庫等)。基地構建也即通過與外界多方聯絡、合作、簽約建立各種研修基地。基地營建與主題研究雙管齊下可以構建起多元的基地項目,從而為研學旅行開辟廣闊的天地。
5.階段總結,為研學旅行提質增效。
為使研學旅行真正發揮價值,階段性的總結評價不可缺少。階段總結可以在期末進行,也可在年終舉辦。其應該包括成果展示、內容匯報、專家點評、智慧分享(知識互學、方法互鑒、方案互遞)、表彰頒獎等形式。階段總結既是對已完成活動的評價,又是對即將開展項目的啟示。如此能夠培養學生的參與感、榮譽感、儀式感和成就感,能夠鍛煉學生的鑒賞力、表達力和評價力。也即通過心由境生,讓能力在情境互動中集中展現;通過境由心生,使青春在智慧天地中充分滋養;通過心境共融,讓品格在學習活動中茁壯成長,從而為研學旅行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