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涌 譚黔 蘇近陽 張穎 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通過遵義地區跆拳道人才培養現狀與需求的訪談調查和國家對體育人才培養改革的政策導向研究得出跆拳道人才培養需求:①“以人為本”避免人才資源浪費;②“體教融合”,促進人才培養的全面化和可持續化發展;③我國跆拳道人才多元化培養的模式需求;④我國跆拳道人才全面化培養的模式需求;⑤我國跆拳道人才職業化、體系化可持續發展的培養模式需求。
通過對“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先行研究和區域性成功案例的研究得出“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①“體教結合”培養的特征和形式;②“以人為本”-精準選材-避免人才資源浪費的特征;③系統化培養、持續健康發展特征;④多元化、全面化培養的特征;⑤培養模式具有與發達國家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向吻合的特征。
通過對中國在韓的跆拳道專業留學生、韓國又石大學跆拳道學科學生和教授的個案調查研究得出韓國跆拳道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①以興趣愛好為基礎,在不脫離學制和校園環境的前提下,從小進行科學系統化培養;②以跆拳道人才的全面發展為基礎,鼓勵個人成才并接受大學教育;③在從小學到大學的成長過程中,進行多元化和職業化培養,形成強大的競爭機制來調動跆拳道人才成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邏輯分析公式all(M,P)&many(S,M)→ most(S,P)[4]對“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能滿足我國跆拳道人才培養的需求求證得出:“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能滿足我國跆拳道人才培養的大部分現實需求;結合國家政策導向和借鑒韓國跆拳道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來構建遵義地區跆拳道“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是可行的。
①從興趣愛好出發,“以人為本,避免人才資源浪費”的人才選拔機制構建;②跆拳道人才“多元化、全面化和職業化”的培養體系構建;③整合以“遵義師范學院及附屬學校”為主體的多方教育資源,人才培養模式的階梯型構建;④借鑒韓國跆拳道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進行中國跆拳道人才的培養模式構建⑤構建跆拳道人才輸出渠道(就業)。
①能解決跆拳道人才選拔難的實際困難;②能解決“單一化”培養模式下,人才資源浪費的現實問題;③能解決“單一化”培養模式下,人才素養不能滿足行業需求問題;④能解決“單一化”培養模式下,人才就業難的實際困難;⑤能實現“跆拳道”人才和運動項目的系統化及可持續化發展。
根據本研究構建跆拳道“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思路,具體設計從人才輸入模式(人才選拔)、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中韓聯合培養、訓練與管理等)和人才輸出模式進行設計。

圖1 “一條龍”人才培養運行管理模式
本研究構建跆拳道“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是以遵義地區的具體情況為基礎,借鑒上海市體育“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經驗: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一套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有機銜接[5]。
1.“輸送渠道”一條龍的人才輸入模式設計
在遵義市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和新蒲新區以外的11個縣市各設置1所中學(含初中和高中綜合學校),2個條件適合的小學;各縣市小學和中學合作,加強溝通交流,以學制段所屬學校管理為主,建立小學-初中-高中“一條龍”人才輸送模式,再向遵義師范學院輸送。
2.“培養主體”一條龍的輸入模式設計
遵義市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和新蒲新區以“培養主體”為主導進行“一條龍”模式來設計,以遵義師范學院附屬學校(小學-初中-高中)為主體構建到遵義師范學院“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
1.“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下,跆拳道技術體系設計
跆拳道技術結構體系應借鑒韓國跆拳道人才培養模式中技術結構體系,將競技技術、品勢技術、特技與跆拳道舞蹈相對獨立設置,獨立中又相互交叉,從掌握“全面化”技術出發,重點培養、全面掌握。根據人才培養的需求結合韓國跆拳道人才培養經驗而設計技術結構體系。
2.“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下,“訓練模式”體系設計
按學齡段(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系統化遞進式安排訓練,在不同學齡段的訓練時間、內容、運動量和方法與手段等有所側重。訓練模式特征:①技術從基礎技術-一般技術-核心技術-個性化技術逐步形成;②身體素質從基本身體素質-專項身體素質-專項核心素質-綜合身體素質逐步提高;③技戰術運用從鼓勵參賽-規定參賽-以賽代練逐步靈活化;④跆拳道技術(競技、品勢、特技、跆拳道舞蹈等)、技術理論、訓練方法與手段和技戰術運用科學系統化設置。
3.“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下,運行和管理模式設計
在管理體制上,建立以遵義師范學院附屬學校、體育學院、各縣級設置中小學校、遵義市教育局和體育局為主要成員的“一條龍”人才培養工作領導小組。其主要功能為:對跆拳道人才生的招生、學習和畢業進行政策、方向上的指導,對大學和中學的“一條龍”人才的培養進行疏導和協調(圖1)。
跆拳道“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中“培養方案”分為兩個階段:①從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中小學階段不脫離學制按現行的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執行;②大學階段,“體教結合”下的跆拳道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在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結合跆拳道職業化發展的社會需求和韓國高校跆拳道人才培養方案相關課程設置而設計。
1.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跆拳道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跆拳道“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下,跆拳道職業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類和專業教育類課程設置建立在遵義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結合跆拳道職業化發展的社會需求和韓國高校跆拳道人才培養方案的相關課程設置而修改設計。
在跆拳道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通識教育類課程基本不變,需增加運動力學原理、韓語和世界武道歷史等課程。專業教育類課程以學科基礎、跆拳道專業技術、跆拳道文化與歷史、教學與訓練能力培養、賽事組辦與運營、職業素養、創新與實踐和國際化推廣為方向進行設置。課程設置既要符合我國舉國體制和教育國情,又要“以人才的發展為中心”滿足多元化、全面化和職業化培養來設置。跆拳道職業教育專業跆拳道課程以檢查的方式進行考核,3學分/學期,共7個學期;16個教學周,6學時/周,96學時/學期。
2.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中韓”國際教育專業跆拳道課程設置
“中韓”國際教育專業實行“2+2”模式,中國國內讀2年、韓國讀2年。“2+2”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為國內就讀2年階段通識教育類課程設置與跆拳道職業教育專業相同;專業教育類的設置按學期分配,韓國2年教育階段課程偏向跆拳道技術于裁判、營銷與經營、賽事運營等,專業教育類課程設置如下(表1)。
“中韓”國際教育專業跆拳道課程以檢查的方式進行考核,國內就讀2年:3學分/學期,共4個學期;16個教學周,6學時/周,96學時/學期。韓國就讀2年:4學分/學期,共4個學期;15個教學周,8學時/周,120學時/學期。
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滿足國家、社會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養人才就業于社會、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的建設和推動社會的發展。就業渠道:①適合并滿足國家奧運爭光計劃的人才在不脫離學制和校園環境前提下,隨時為競技體育領域服務;②眾多專業技術強的競技運動員退役后難以進入教育系統就業,主要的門檻是學歷;在滿足了高學歷這一條件,退役運動員在教育系統就業是概率得以提升,同時能更好的滿足學校教育對技術優質傳承的需求;③全民健身系統是該項目就業的主要渠道,全面化的職業技術類人才是社會跆拳道學校和跆拳道服務行業的主要需求群體,這一群體綜合素養的提高不僅拓寬了就業面,更是為跆拳道行業的推廣和發展推波助瀾;④高素養體育人不在跆拳道事業方向就業,而選擇其他就業領域,體育精神和戰勝困難的毅力等也將成為其成就一番事業的堅實基礎。
亞洲文明互鑒-加強交流合作-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推動人類文明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步伐。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教育領域的先進經驗是實現“教育強國戰略”必要條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6]。聯合培養模式下,本科畢業后可在韓國合作校或其他大學繼續申請攻讀碩士研究和博士研究生學位。中韓合作模式設計為“2+2+N”的培養模式(圖2)。
堅持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避免人才資源浪費的指導思想,在“體教融合”的大環境中,以遵義師范學院及附屬學校為龍頭,實現遵義地區15個縣市區的社會培訓學校、大眾跆拳道俱樂部和跆拳道協會有機結合,并建立以“輸送渠道”和“培養主體”為主導的跆拳道“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圖3)。

表1 跆拳道“中韓”國際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設置

圖2 中韓“2+2+N”聯合培養模式

圖3 跆拳道“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
1.“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素養人才的培養
實現從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培養模式,從小學到高中階段整合社會跆拳道學校、俱樂部和跆拳道協會資源;以學校培養為主,校外培養為輔的聯合培養模式。大學階段有2個專業方向的選擇:①遵義師范學院跆拳道職業教育專業,由遵義師范學院獨立培養;②遵義師范學院“中韓”國際教育專業,由遵義師范學院和韓國某高校聯合培養。在“一條龍”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根據地方到國家各級代表隊對跆拳道競技人才類型和技術水平的需求,隨時為各級代表隊輸送競技人才。
2.“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素養人才的就業
“一條龍”模式下高素養人才大學畢業后,①跆拳道競技方向就業(運動員、教練、工作人員等),職業運動員退役后可選擇教育系統、全民健身系統和其他渠道靈活再就業;②根據體制內各級各類學校的需求選擇教育系統就業(教師、教練等);③生活體育方向就業(開辦社會跆拳道學校、跆拳道協會和俱樂部教練和管理工作人員等);④高素養的體育人才不受行業和職業的限制,可選擇其他渠道自主就業(跆拳道實業俱樂部、其他體育公司等)。跆拳道“一條龍”培養模式解決了現行培養模式的弊端,能培養出強技術和高學歷的人才;同時高素養的職業化人才就業渠道拓寬,選擇較為自由和靈活。
3.“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下,跆拳道事業可持續化發展
“一條龍”模式下高素養人才的專業技術得到更好修煉,高學歷決定著跆拳道技術的傳承手段及方法更加科學和系統化,為跆拳道運動的發展和對下一代青少年兒童跆拳道職業技能的傳授給予保障。很好的解決了因行業師資素養不全面、不均衡造成的各種跆拳道技術與文化傳承的弊端和社會現實問題。解決好這些跆拳道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弊端和社會問題,實現跆拳道事業的可持續化發展無疑推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改革和夯實了體育強國的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以遵義師范學院及附屬學校為龍頭和15個縣市區為主體,從理論上構建遵義地區跆拳道“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能切實可行地解決我國跆拳道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遇到地實際問題和困難。并為我國體育“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推廣提供了理論支撐,為我國跆拳道“一條龍”人才的培養模式的實踐打下了堅實基礎和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