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霖 劉景裕 許一帆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2019年國務院頒布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標志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得到了國家政策上的高度支持。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方面,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是培養我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率的持續下滑,現行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緊跟時代潮流優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
國務院頒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了五大戰略任務。其一落實全民健身戰略,體育教育專業人才要帶領全民進行健身休閑活動,營造全民健身的體育氛圍。其二要求體育教育專業人才掌握運動訓練的知識和方法。其三加快發展體育產業要求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積極創新勇于探索,推動我國體育產業多方面發展。其四促進體育文化的繁榮發展,要求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在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中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優秀體育文化。在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學校體育要圍繞學會、勤練、常賽的要求開展,這也要求不僅要培養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教學能力,更要培養其進行科學系統的運動訓練和組織運動競賽等方面的能力,所以現行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巨大沖擊。綜上所述體育強國戰略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在學生掌握了基本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之上,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技術學習并重、教學能力與其他能力的綜合發展,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
海天威指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隔絕是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最大的弊端,也是學生所面臨的巨大問題[1]。例如在培養學生教學能力方面,教師更多的是向學生傳授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對優秀的教學示范課進行觀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踐鍛煉的機會很少。本文抽取了三所高校的實踐課學分比例情況,分從表1可以看出高校實踐機會較少,不論是專業體育院校、綜合性一流高校還是普通高校,實踐課程學分百分比都低于教育部規定的15%。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實踐課占比少,也就造成學生實踐能力差,只會機械學習理論知識,而不能真正運用到實際中去,這也與體育強國戰略下要求的復合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有很大的出入。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類型相對單一,缺乏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只注重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安排的課程多為與專業相關的專業必修課程,利于學生多方面發展的專業選修課程較少。本文抽取了三所高校的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學時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專業必修課程學時分量過重,專業選修課程學時分量較少,其中專業選修課程學時最多的是安慶師范學院為664學時,但仍然低于教育部規定的880學時,這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多樣化發展。

表1 實踐課學分和百分比

表2 專業必修課與選修課學時比較
我國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分數是衡量學生優劣的主要指標,高校也是通過分數來判定學生是否完成該課程的學習。如果考試不及格,學生還會面臨補考重修等問題,學生在考試上耗費太多時間和精力,沒有額外的時間參與各類社會活動,造成學生在校期間與社會接觸少,對社會相關領域最新發展狀況不清楚。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不知道哪些知識與能力是未來就業所需要的,對待課程學習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在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這類人才將不能滿足社會和國家的要求。
在技術課中技術學習雖然是課程的主要任務,但體育教育專業并非培養專業運動員,而是培養能向學生傳授與體育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和促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繁榮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所以技術課中的理論知識也是每位學生應該掌握的。以廣西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部分課程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為例,田徑普修1課程總51課時(理論17,實踐34),籃球普修課程總68課時(理論18,實踐50),體操普修課程總68課時(理論26,實踐42)[6],從課時構成可以看出技術課程中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嚴重不足。體育強國戰略下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不能局限于只學會技術動作,還要明白技術動作背后相關的理論知識,要有推動體育文化發展的能力,所以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
高校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人數過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授的理論知識,沒有通過實踐很難掌握提高。各個高校應該積極開展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技能大賽,在比賽中增強學生的各項能力,培養專業能力與綜合能力過硬的復合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其次技能大賽的活動內容、形式,應根據不同年級、不同需求進行調整,低年級學生可多進行娛樂性,提高綜合素質的活動,高年級學生的活動內容應該跟緊時代的潮流和社會需要,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體育強國戰略下復合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過于僵化,其中課程的設置是關鍵。現行高校專業必修課程的設置比重過大,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比重過小,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體育強國戰略下的復合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必須依靠多門類學科的綜合培養,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應加大專業選修課程比重,增加一些社會需要的新興課程。例如運動康復,保健推拿,運動訓練類課程。同時也要注重開設創新類課程,促進高等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結合,培養具有崇高精神追求,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體育教育專業人才。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受學分和考試成績的制約,很少參與社會實踐。學校應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例如加強校企合作,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與健身房等企業進行合作,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提供一些實踐學習機會。讓學生在社會企業中最大限度的與社會接觸,為學生將來就業提供寶貴經驗和更多選擇,讓學生能在實踐過程中了解本行業的發展狀況發展前景,找到自身的不足之處,重新定位自己。其次,學校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增加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就業途經,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不斷豐富完善。
針對人才培養過程中重技術輕理論的現象。教師可利用網上平臺、慕課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輔導學習,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新興技術手段,將理論知識和體育文化融入其中,創新授課方式,例如根據課程需要插入一些幽默的小視頻,將理論知識融入視頻中。在技術課上可以讓學生觀看比賽視頻,教學視頻,了解運動項目的形成,特點,作用等知識,使學生了解技術動作背后的知識和文化。加強學生技術學習和理論學習的綜合發展。
我國現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現實困境,已經不能滿足體育強國建設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路徑應緊跟時代發展,注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多方面發展,培養體育強國戰略下社會需要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從而充分發揮體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