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丹
(中共鄆城縣委黨校)
以產業為驅動,以人口流動與集聚為依托,發展旅游業是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提升。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鄉村振興戰略之后,隨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突出的是全域布局,嚴格要求多個區域、多個行業的協同合作,讓旅游業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融合發展[1]。兩者相輔相成使鄉村旅游發展邁向新階段,使鄉村振興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在目前階段,鄉村振興是促進鄉村旅游規模化、統籌化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全域旅游的基本前提。但同時鄉村旅游也是我國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成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優化鄉村旅游區域布局、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中堅力量。
鄆城縣作為千年古縣,旅游資源豐富,被命名為全省首批旅游強縣,培育了雄厚的文化根基,從而醞釀出了淳厚的鄉風民俗,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優秀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水滸文化、武術文化等文化資源數不勝數,素有武術之鄉、戲曲之鄉、古箏之鄉等美稱。鄆城縣文化旅游資源特色鮮明,旅游產業潛力巨大,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獨特優勢。為規劃區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
穩步發展的經濟為規劃區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資和環境支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符合鄆城產業結構的優化趨勢,有利于吸納本地就業人口、拓展第三產業鏈、緩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為鄆城發展全旅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以全域視角探索鄆城縣鄉村旅游發展,一方面可以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推進作用,另一方面在產業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上發揮融合作用。但是,相對于特色旅游區域來說,鄆城縣的鄉村旅游還處于初步階段,各產業還沒有得到完美融合,全域旅游的實現還需進一步整合資源和整體規劃。
2016年鄆城縣入選山東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名單,并以旅游惠民為宗旨,以全域旅游為目標,以旅游綜合改革為契機,圍繞“一核四區三廊道”的全域旅游產業布局,以“建城、造景、美村、串線”為抓手,積極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圍繞“一鄉一景、一村一品”目標,打造了一批集生態保護、農耕文化、休閑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亮點,按照“鄉村面貌景觀化、農事生活旅游化、鄉風民俗產品化、農副產品商品化”的特點重點打造了西陳莊“農家體驗”、張武屯“牡丹花?!?、彭莊“美麗鄉村”、李集鎮“黃河人家”等不同主題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目前鄆城擁有省級旅游強鄉鎮3個、旅游特色村7個、示范村1個、精品采摘園6處。
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旅游振興中普遍的薄弱環節,鄆城縣也不為例外。干線公路同農村連接道路的等級較低,交通成為首要的阻礙因素,通信、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同時停車場不足、旅游引導牌缺乏等問題都較為明顯。農家樂衛生狀況和設施設備條件缺乏,難以留住游客?!熬W難上、路難走、事難問”導致難以留住游客,更難形成良好的市場口碑[2]。
鄆城縣的鄉村旅游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鄉村旅游區既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又需要對外宣傳促銷,必須有一定的資金保證。資金是鄉村的身軀,人才是鄉村的靈魂,同時,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需要專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水平信息人才以及營銷人才的強力支撐。但是由于高文化高素質人才區基層農村就業的意愿低,并且農村旅游景區的經營者難以進行脫產學習,從而導致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相對不足,經營與管理模式的粗放型緊緊制約著鄉村旅游發展。最終,資金和人才的匱乏阻礙了鄆城縣全域旅游的發展,滯緩了鄉村振興的進程。
首先,鄉村旅游產品單一,沒有進行系列開發,難于滿足旅游市場日趨多層次、多樣化和高品位的需求;其次,旅游產品粗糙,多數旅游產品缺乏創新設計和深度加工,文化底蘊低,旅游特色不鮮明。第三,鄉村旅游產品參與度不足,不能有效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吸引不了游客的興趣,挖掘不了巨大的市場潛力[3]。鄆城縣的旅游業主要體現為歷史文物景觀,旅游產品普遍比較抽象,表現形式單一,回頭客較少。
鄉村旅游與城市旅游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生態與民俗文化風情,如果農村的生態民俗和環境遭受破壞,其優勢與特色就會被弱化。許多農村在發展第二產業時不注重農業生態的保護,導致農業的水土污染,部分農村環衛意識較差,養殖業糞便處理不當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給發展鄉村旅游帶來困難。鄆城縣的旅游景觀或多或少遭受了破壞,隨著時間的累積,本縣的人文景觀將受到更大的威脅。
要提升鄆城旅游形象,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就要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意識。首先,強化以“水、綠、花、文”為內涵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度假區標準、目的地要求、全域化思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環湖、沿河、森林綠道建設、游客中心建設、鄉村公共度假設施等。其次,構建全域旅游信息體系,包括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標志系統、旅游咨詢設施和城市解說服務、旅游電子商務網建設和景區內部解說等。最后,完善交通服務設施,讓游客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建立汽車租賃和露營地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域旅游規劃布局,高起點編制全域旅游整體發展規劃,同時做好各旅游項目專項規劃編制,按照旅游產業發展要求,積極探索多規合一,統籌謀劃交通、市政設施、智慧城市、公共服務、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
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政府要轉變職能,找準定位,作為規則的參與者,對各方進行引導和規范,把旅游業作為重點扶持產業,確定產業定位,做好頂層設計,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縣政府應加大對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鼓勵和吸引外部投資群體的加入;另一方面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和服務意識。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建立更加專業化和精細化的智慧型服務,做好游客行前的智能分析和規劃工作,游客行中的精準服務,游客行后的及時反饋,用高品質、高質量的服務贏取顧客。推動縣域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把旅游業培育為鄆城的優勢產業。
鄆城要發展全域旅游,要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推動旅游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精品,做大做強專項旅游市場,帶動社會經濟全面進步。將鄆城“一日游”升級為“二日游”,拉長產業鏈條,打響水滸故里和好漢鄆城品牌。推動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發展,就是要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農耕文化的體驗旅游,把農業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變成農業觀光和體驗基地,把農特產品變為旅游商品和特色旅游美食。通過組織大型生態旅游節慶活動,擴大農產品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并借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程度。帶動服務產業發展方面,大力發展城市觀光休閑旅游,促進環湖沿河建設度假酒店、度假房產、游艇碼頭、房車營地、垂釣基地以及人造沙灘,并以休閑綠道連接,形成濱水休閑度假經濟,完善餐飲休閑、服務娛樂功能,提高服務品位,深化服務各環節,帶動全縣服務業的發展。
結合鄆城縣發展情況,進行環境污染治理機制創新,加強機制建設工作。首先,要從生產方式轉變、新型城鎮化建設、綠色發展等方面入手,完善相關政策機制,絕不能以犧牲農村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其次,要能夠建立起城鄉平等發展的、完善的農村環境治理監督機制,建立環境監控體系,加大治理鄉村環境污染力度,有效減輕農村污染問題。最后,相關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要不斷完善環境治理策略,統籌協調,共同協作,提升鄉村環境質量,為鄉村旅游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