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紅
(深圳市興業有限公司)
從企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企業的重組整合能夠有效地優化內部結構,激發企業活力,加快企業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國有企業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正面臨著結構臃腫、人員冗余等問題,國企改革勢在必行。國有企業常常通過重組整合謀求進一步的發展。企業的重組整合在國外由來已久,能為我國國企重組整合提供一定的經驗和理論支持,解決國企重組整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完善國企重組整合的過程,在使國企結構得到深層次優化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國企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的發展[1]。
近代以來,我國工商業的發展盡管沒有經歷老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但其發展過程也凸顯出了資本集中的趨勢。近代企業的重組整合在本質上屬于民族資本、官僚資本及國外資本之間相互吞并的一種手段,且與我國近代的工商業幾乎在同一時間出現。建國之后,企業重組整合活動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更大程度上起到為政治服務的作用,其原有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有所喪失。這種情況直到改革開放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之后,企業的重組整合才成為企業間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市場手段,并活躍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沿陣地[2]。我國首次企業重組浪潮發生在1984年,其最終結果是消弭了一批虧損企業,從而為優勢企業提供了進一步發展擴張的空間,并首次出現了國企兼并集體企業的現象;第二次企業重組浪潮發生在1992年以后,其效果在于推動了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并使其逐漸成熟,企業財產所有權從實物化轉向證券化,并使產權交易的市場及廣泛性得到進一步擴大,而跨國收購也在此次企業整合浪潮中出現。
企業重組整合的概念需要分為重組與整合兩個角度進行理解。
重組是指將企業經營管理、人力資源政策及資產等方面內容進行重新調整,使之發揮協同效應,并最終降低企業交易成本。這種融合是多方面的,不僅有企業組織結構、資產等有形內容的融合,也包括企業發展戰略、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無形內容的融合。我國國企的重組更加重視大型企業及企業集團作用的發揮,通常是通過建立企業集團、并購、聯合等形式使企業組織結構更加合理化。
整合通常發生在企業重組過程中,其主要形式是應用各類型的管理措施、管理手段及管理方法,來對企業內外部資源進行有效協調,并使之發揮集成效應。整合通常貫穿企業重組的全過程,對企業重組成功與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3]。整合主要是為了處理產權、資產、人力資源、業務流程、組織結構、人員思想動態上的問題,通過采取相應的方式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以提升企業重組的效果。
觀念滯后是制約國企重組整合的重要問題,造成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包括相關單位對國有資產變現意義的認識不明確、依然沿用實物管理思維等。對國企而言,資產變現包括實物資產變現及貨幣資產變現兩方面內容。企業重組過程中必然會使資產形態產生變化,而資產存量的盤活只有在資產流動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同理資產優化配置也是一樣。但就國內對國企資產的保值、增值的認識而言,還停留在對資產存量實物形態保持的層面,并未能意識到將資產變現以加速產業科技發展水平及基建建設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國企國有資產實物管理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必然產物,但如今我國經濟體制已經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而適用于計劃經濟的實物管理成了市場經濟體制下資產流動重組、兼并的阻礙[4]。實物管理過分重視財產的絕對占有及財產量的提升,強調資產應保持靜態化和有形化,認為資產的流動會導致資產流失,這無疑會嚴重影響資產的流通,從而導致已有資產很難被有效用于創造更多價值,也挫傷了民營、私營企業家整活國有企業的積極性。
市場完善程度不足是國企重組整合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又一個問題。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權市場的完善程度不足、二級市場管理缺乏完善性、相關法律制度健全程度不足三個方面。企業資產是指企業擁有的所有資源,而企業產權則是指企業對資源的占有、所有、支配、處置等一系列權利,是企業所有者及占有者獲取收益的關鍵。國企重組整合的進行需要以產權為紐帶,通過對生產要素及資產進行重新配置組合,以謀取最大限度的增值。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產權具有商品的屬性,是可以交易的,而我國市場組織則由于交易所自身素質及功能上有所不足,同時也未形成覆蓋全國的交易信息聯網,嚴重制約了產權交易的效果;對于二級市場而言,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多由國企改造而來,股份包括國家股、法人股及公眾股三部分,其中公眾股的交易相對自由,但占比較小,通常只占企業股份的25%左右,占大頭的國家股及法人股則無法參與到上市流通的過程中,這就使得二級市場無法有效實現兼并與控股,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股市具有很強的投機性,收購方在暴露收購意圖時常面臨被收購方股價暴漲的情況,如果被收購方以反收購方式進行抵抗,還將造成股價的進一步上漲,這就使得二級市場的收購成本極為高昂;最后,盡管市場經濟具有較高的自由度,但本質上依然屬于法治經濟,其市場主體行為的運作需要得到法律的規范,但就我國當前的法律法規體系來看,缺乏相應的規范性及可操作性,因而使得購并活動無法獲得健康有效的發展,還催生了內幕交易的出現。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發育成熟,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功能也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下至一般的消費商品及生產資料,上至資本均需要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配置。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國企要進行重組整合,也需要深入學習市場知識,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重組整合,使國企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進行國企重組整合的過程中,應堅持維護市場主體地位的原則,依法維護企業及債權銀行的合法權益。需要意識到的是,資產重組在本質上是企業的行為,因此應當由國企自行決定是否參與、參與程度及參與方式,在此過程中政府不應當進行直接干預,更要避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規劃企業的行為[5]。另外由于國企資產重組還會涉及到債權人的利益,因而重組活動要在征得債權人及主要債權銀行的前提下開展。總而言之,企業資產重組應嚴格遵循市場發展規律。
資產處置問題主要表現在變現難、處理難,以及運作不規范對債權人、資產所有者利益造成損害,因此資產處置問題是國企重組整合實踐中需要急切解決的關鍵問題。處理措施可采用以下做法:
首先,對交易行為及變現方式進行規范,協議變現上經營困難的國企可由政府出面尋找收購方;交易變現則可由政府或中介機構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資源聯系收購方與被收購方,并促進兩者之間的公平交易;還可采用拍賣變現或拆分變現的方式,其中后者主要針對無法整體出售的大型破產企業資產,可進行拆分變現處理。
其次,可嘗試探索托管變現的方法。受經營性質復雜性影響,一部分企業破產后的資產變現較為困難,導致破產程序無法有效執行,也為政府造成了困擾。由此可成立托管機構或企業財產托管中心,暫時收購破產企業的財產并進行管理及托賣。
國企在重組整合的過程中必然要對人員結構進行優化,這勢必會造成冗余人員的裁減,因此冗余職工的分流與安置也成了國企重組整合的關鍵。隨著國企重組整合程度的深入,會產生更多的下崗職工,如果不對下崗職工進行妥當的分流安置,會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受到影響。因此在國企重組整合的過程中應做好這方面工作,相關領導及各部門應對這方面問題予以充分重視,動員所有力量做好員工分流安置工作。在此基礎上,需專項調撥一部分資金建設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機構,對于年紀較大的下崗職工制定相應的安置制度,盡可能負責其生活開支,保障其基本生活;年紀較輕的下崗職工則可圍繞再就業展開技術能力培訓,并為這些職工提供就業指導。除此之外,還需盡可能開辟就業渠道,以有效完成下崗職工的分流與安置。可通過發展物業管理、社區服務、配套產業等方向來吸收下崗職工,也可嘗試推動電子、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來為下崗職工提供相對理想的崗位。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背景下國企重組整合面臨的問題十分復雜,具有較高的難度。同時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在實踐中能夠為處理與解決企業重組整合,推動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經驗,同時也能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各種資源的利用率,還能提升相關人員的工作能力。因此,國企在進行重組整合時,應重視各種問題的處理,結合客觀規律解決實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