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琦 譚 靜
(1.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2.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在整體宏觀經濟處于下行階段以及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刺激需求成為拯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其中消費需求被作為振興經濟的希望所在[1]。基于中國人口城鎮化發展緩慢之故,2018年全國鄉村常住人口總量為5.8億,占總人口比重42%,占據“半壁江山”的農村人口隱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9年7月召開的關于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重要會議中特別提到了“拓展擴大最終需求,有效啟動農村市場”。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農村消費是國內大循環的主要推動力之一。本文正是在此大背景下討論延安市農村消費問題的。
2018年年末延安市常住人口225.94萬人,城鎮化率62.31%,可以推算出還有近40%(85萬)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如何激活85萬農村人口的消費對于帶動全市經濟增長、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有必要全面了解延安市農村消費現狀與特征,揭示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措施。
從延安市農村消費縱向增長速度來看,全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在較長時期內保持增長,但與城鎮、全省橫向比較,延安市農村消費增長速度相對緩慢。《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2018)表明,延安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從2016年到2018年表現出加速趨勢,但相對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而言,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在2017年和2018年均低于城鎮,而且二者之間的差距有擴大之勢,2017年二者相差0.3%,2018年擴大到0.8%。
將2018年全國、陜西省以及延安市的城鎮和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進行橫向對比,可以發現兩個特點:一是延安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分別低于全國、陜西省0.1個百分點和1.5個百分點;二是全國和陜西省的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均高于城鎮,而延安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卻低于城鎮。據此可以看出,延安市農村消費增長速度相對城鎮有放緩的跡象,這與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擴大農村消費市場規模的初衷不相符,將會影響到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的提升,因而成為一個應引起關注的問題。
農村地區歷來就是熟人社會,人情消費對于維系農村居民之間的關系必不可少。正常合理的人情消費有利于增進農村家庭以及個人之間的交流,有利于擴展農村家庭的社會網絡關系,也有利于農村社會和諧發展。目前延安市農村人情消費表現出以下幾個趨勢:一是人情消費形式由實物向貨幣轉變;二是人情消費金額成倍增長;三是人情消費名目增多,除了傳統的紅白喜事,近年來擴展到生日、升學、喬遷、過節、滿月等名目;四是人情消費工具化和功利化。人情關系的維護不再是出于自愿,而是趨于功利心理,把人情消費當作功利性投資的手段和攀比的工具[2]。村民反映的以上四種人情消費趨勢對農村家庭造成了兩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加重了家庭負擔。據調查問卷收集的數據顯示,延安市農村家庭人情消費支出占到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例達到18%,個別家庭更多。另一方面擠出了正常消費,拉低了農村家庭生活質量。在收入有限的約束下,農村家庭人情消費支出增加使得其他更有價值的消費被壓縮,從而降低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消費觀念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消費活動持有的基本觀點、看法和態度。二元經濟結構致使廣大農村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處于落后狀態,農民的思想觀念長期停滯于傳統思維,其中之一就是表現為保守的消費觀念。延安市地處西部地區革命老區,受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家庭在進行消費決策時受到傳統消費觀念的束縛,進而影響到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升級以及農民自身的生活質量。
良好的環境不僅可以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而且能夠提升消費者的獲得感和滿足感。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持續完善和發展,農村居民的市場意識不斷增強,延安市農村消費環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農村消費市場交易秩序有待規范;二是消費品經營者和農村消費者的法律意識有待提高;三是消費相關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有待完善。
在入戶訪談和鄉鎮集市調查中發現,經營者普遍缺乏與經營相關的法規法律知識,法制觀念薄弱,自律性不強,破壞市場規則和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時有發生。消費者則受到自身文化程度較低和維權意識淡薄的制約,在消費者過程中自身利益被侵害時,要么默認倒霉,要么以非正常手段解決,缺乏以法律維權的觀念。
有效的市場監管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必要條件。延安市農村消費品經營主體流動頻繁,經營地點分散,經營范圍龐雜,加大了市場監管部門的管理監督難度。鄉鎮基層工商所工作人員少,加之車輛、經費等方面的因素,對偏遠山區商戶的監管巡查力度不夠。市場監管薄弱導致農村市場失序,虛假宣傳、缺斤少兩、假冒偽劣等現象猖獗于市,嚴重損害了農村消費者的利益和消費信心。
優質的消費品、便捷的消費服務、安全舒適的消費環境等因素固然可以增強農村家庭的消費意愿,但是提升農村消費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是收入狀況[3]。而要提高農民現期收入和預期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在于加快落實農村各項改革,消除農民后顧之憂,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具體而言,相關政府部門在宏觀層面上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鞏固精準扶貧成果,防止部分農戶返貧。雖然延安市已經實現整體脫貧,但是部分農戶因自然條件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有可能重新回到貧困狀態。全市農業農村管理部門要繼續關注已脫貧的農村家庭,實時監測其收入變化情況,采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扶貧成果。②繼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發掘農村經濟潛力。目前全市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仍以傳統產業為主,農業產業鏈延伸度不夠,這是制約農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門應從各地比較優勢出發,積極引導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引進經濟價值大、適應性強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品種,大力發展土特產深加工業,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度,充分挖掘本地區農村潛力,助力農民收入增長。③落實農村“三塊地”以及“三權分置”改革。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中央政策精神,落實農用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的“三塊地”改革方案,使得土地從資產變成資本,為農民帶來看得見的收益;同時繼續推動農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改革,充分開發農地的潛在價值。④繼續提升全市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狀況,實施社會保障水平指數化,保持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
農村家庭人情消費膨脹和消費觀念保守等問題,已影響到農村消費規模的增長和消費品質的提高[4],所以政府部門有必要加以適時糾正和引導。①加強宣傳新風尚消費理念,引導農民正確看待人情消費。基層工商部門可以利用鄉鎮集市、農村廟會或者入戶調研等機會,采用廣播、傳單、視頻、文藝表演等多樣化形式向農民宣傳健康向上的消費理念,剖析人情消費的正面作用和消極影響,幫助農民正確認識人情消費。②強化村干部的引領作用。利用村干部在村里的權威和示范效應,教育村干部自覺抵制不正當的人情消費名目,互相加強監督,杜絕以人情消費作為偽裝而斂財受賄,同時賦予村干部監督村民的人情消費和凈化鄉風的重任。③針對全市農村家庭保守的消費理念,相關部門也應適當給予引導。首先引導農民從思想上認識到借貸消費和適當的超前消費不是“敗家”和“罪惡”,通過借貸方式實現的正常合理消費在長期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勵基層農商銀行為農民合理消費提供低利息貸款,政府部門也可參與其中為其提供擔保服務,降低農民正常消費的融資成本。
針對目前延安市農村消費環境存在的幾方面問題,政府部門也應有所作為。①做好有關消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將有關消費以及商業經營的法律法規有計劃第分門別類地在村民集聚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幫助農村市場經營者和消費者樹立法律意識,規范商業經營和消費行為。②推進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一是會同電信網絡公司對農村地區的網絡信號進行排查,了解農村移動信號和網絡覆蓋總體狀況。二是針對信號薄弱地區增加移動網絡設備,提升光纖網絡接入覆蓋率和4G移動用戶普及率。三是適當降低農村網絡使用費用,刺激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四是延展農村道路,提升農村路況。在現有農村道路的基礎上,一方面修繕路況差、安全系數低的道路,另一方面要繼續延長鄉村公路,使得鄉村道路網絡化程度更高,以方便出行和電商進入。③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鼓勵耐用品售后服務網點向農村延伸。農村消費者分散,售后服務網點也需分散化,這樣勢必造成企業設立服務網點的高成本,因此政府發揮財政作用,采取財政補貼、提供貸款、減免稅賦等支持,鼓勵企業在農村投資建設維修服務網點或者派遣專業維修人員定期進行入戶維修。
就目前延安市農村市場中暴露出的問題而言,政府監管部門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基層工商管理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及相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著力解決基層執法人員少、經費不足等問題,健全和充實鄉鎮一級的市場監管機構和人員隊伍。二是對于在鄉鎮集市上擺攤設點的流動性商販,實施隨機性和經常性檢查,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坑蒙拐騙行為。三是針對隱匿在農村偏僻地區惡意造假制劣的窩點與銷售假冒偽劣的不法經營者加大查處力度。四是發動和依靠廣大農村消費者,讓其主動參與到消費維權的行列之中,成為消費維權的監督者和執行者,切實維護農民的消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