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學林
(德州德達城市建設投資運營有限公司)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對社會經濟、民眾生活帶來的影響在日益加劇。在國家層面,互聯網技術成為加劇經濟騰飛的主要動力之一,國家不斷出臺各類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法規。為了適應“互聯網+”背景下企業發展的需求,管理會計必須不斷對自身的管理模式、方法以及內容等進行開拓性的創新。互聯網以及其衍生技術在管理會計上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會計的工作效率,促進財務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使得財務工作的管理職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在傳統的財務工作模式下,財務數據的采集是由人工操作完成,這使得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無法得到充足的保障;而在數據處理上,人工清算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錯誤,數據處理的方法也相對單一[1]。傳統的財務數據采集和處理不僅無法保證管理會計工作質量,耗時也會比較長,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財務數據的實時采集,可以充分保障數據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利用互聯網的云存儲技術,數據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同時,大數據技術保證了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管理會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在傳統的財務管理工作中,人工操作所采集的數據往往是結構化的數據,這些數據無法有效體現企業經營過程中各部門、各環節之間存在的邏輯與因果關系,從而使的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對企業決策的支持力度不能有效發揮。在“互聯網+”背景下,通過財務信息化管理平臺、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的綜合應用,財務部門可以采集更多的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與傳統的結構化數據相比,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通過分析和處理后,能夠反映企業經營管理現狀以及發展趨勢,使得管理會計能夠為企業決策提供更加準確和具有前瞻性的信息,管理會計的管理職能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傳統的管理會計主要工作集中在賬目和報表的編制與處理上,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管理會計不僅要負責賬目和報表的編制處理,還增加了預算管理、風險控制;賬目和報表編制處理更多體現了一種事后管理,而預算管理和風險控制工作則將管理工作前置,形成了事前管理和事中管理[2]。工作內容的增加實現了管理會計的轉型,使其更側重于對企業財務風險的把控。
“互聯網+”背景下的管理會計無論是工作模式還是工作內容都發生了一定改變,管理會計轉型也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很多從業人員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其對會計信息化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一些從業時間較長、資歷比較深的“老牌管理會計”。在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下,這些管理會計人員仍然將工作重心放在賬目和報表的編制上,其對財務信息有效性的認識也停留在資金安全、現金流通等方面,而對于財務風險控制、資金合理性利用上知之甚少。而對于企業的管理人員來說,其觀念的滯后更多體現在將精力放在研發、生產和銷售工作上,缺少對財務工作的重視性,在會計信息化建設上投入的資源非常有限,使得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無法滿足“互聯網+”背景下管理會計轉型的需求。
“互聯網+”的大背景促進了管理會計工作的發展和轉型,同時也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技術方面。管理會計工作要想充分享受“互聯網+”帶來的“技術紅利”,從業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專業能力。“互聯網+”時代管理會計人員需在具備財務工作能力外,還需要精通各類型會計信息化管理平臺功能的使用、數據庫的基本操作、Excel和SPSS等數據分析工具的應用等。但是受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財務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缺少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在步入職場后,企業缺少對會計人員進行針對性的信息化技術培訓;會計從業人員個人經歷和時間不充足,自身也缺少對學習信息化技術的重視性[3]。種種原因使得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在信息化技術方面的能力比較薄弱,影響了互聯網技術在財務管理工作上作用的發揮。
“互聯網+”背景下實現管理會計的轉型,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是最基礎的保障條件。雖然目前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會計信息化作用的發揮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首先,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平臺只是發揮了其在稅務、賬目和報表編制上的功能,而平臺的數據采集與處理、財務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共享流通等關鍵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財務信息化平臺比較封閉,使一些公共財務信息流通受到了影響,較為明顯的是導致了企業的融資過程中出現的財務信息不對稱問題。第三,財務信息化建設缺少制度體系保障,很多企業的財務信息化建設由于缺少制度保障,影響了互聯網技術積極作用的發揮。
企業管理會計的根本職能是發揮財務工作的管理作用,通過財務工作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管理。傳統的管理會計主要弊端就是無法充分發揮財務工作的管理職能。“互聯網+”的帶來的“技術紅利”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財務管理工作模式與之配合。例如在財務風險控制工作中,傳統管理會計在賬目和報表編制處理上很難發現企業的財務風險,何談風險的控制與排除?而利用“互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信息的交互共享條件,可以實現企業信息與市場行業信息的對接,從而發現企業面臨的外部風險;預算管理工作的開展,更是在控制財務風險的同時實現了資金的合理利用。但是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模式對預算、風險控制、內外部信息交互共享上的缺失,根本無法發揮會計信息化建設的優勢。工作模式上的滯后,使得管理會計的信息化建設流于形式[4]。
不可否認,觀念的改變并不是朝夕可以解決的,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多方面的影響才可實現。鑒于此,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管理人員與從業人員的落后觀念,需要多方面配合,多種途徑開展。首先,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引導,通過組織參觀、培訓等手段讓管理層和從業人員認識到“互聯網+”背景下傳統的管理會計工作存在的弊端,了解互聯網及其衍生技術對于提高管理會計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上的優勢;其次,社會協會要通過組織峰會、論壇等途徑,分享互聯網技術下管理會計轉型的必要性和關鍵性,并對企業管理會計轉型提供支持和幫助。第三,企業自身要加強學習,尤其是會計從業人員,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深造來提高自身的思想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并在工作中去影響他人,幫助企業管理層更加全面地了解“互聯網+”背景下管理會計轉型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首先,根本上提高會計從業人員信息化技術能力需要從高等院校教育體制著手。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作為財務專業人才培養的基地,其教育理念要緊跟行業發展,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加入會計信息化專業知識內容,教育模式要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增加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財務信息和數據在采集、分析處理方面的能力。企業自身要加強對會計工作人員的信息化技術能力培訓,通過在職培訓、脫崗培訓、交流參觀學習等方式促進會計人員在信息化技術上的學習;可將員工信息化技術能力的考評納入企業績效考核范圍內,將信息化技術學習工作化、常態化。其次,員工個人要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將信息化技術能力提升作為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途徑去看待。
企業信息化建設要從軟件、硬件和保障三方面著手。在軟件方面,會計信息化建設要緊跟行業技術發展,全面加強企業數據采集處理、信息交互共享等方面技術的引進和使用,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先進性和全面性;在硬件方面,要加強對數據庫、網絡安全保護服務器上的建設,使信息化建設軟硬件匹配,避免“木桶現象”。在保障方面,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尤其是管理會計信息化制度建設,通過企業制度規定推進互聯網及相關技術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在“互聯網+”背景下,企業應該對管理會計的模式進行創新和變更。改變傳統的事后管理模式,將財務工作的管理職能前置;豐富管理會計的工作內容,將預算管理、風險控制、財務審計、全過程成本管理等工作納入管理會計日常工作范圍內,提升管理會計的全面性。同時要將管理會計的工作內容與會計信息化建設進行有效融合,實現“會計+互聯網”的財務管理模式。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的企業管理會計面臨機遇和挑戰,通過轉型抓住機遇并面對挑戰是管理會計發展的趨勢。通過互聯網及其衍生技術的應用,必將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職能,使其為企業發展提供的決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