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揚
(福建省尤溪縣財政局)
財務監管是以財務為出發點,對國有企業的費用、資產、財務人員等進行監管。費用監管表現在控制資金流出,要求國有企業在年初結合上一年度實際支出情況,制定本年度的費用預算,在資金使用過程中嚴格按照預算要求,確保高效使用資金,合理支出;資產監管主要體現在資產活動必須報監管部門審批后才能實施,監管部門對國有企業的資產保值增值負責監督;人員監管主要體現在對國有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監管[1]。財務人員是財務管理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其知識儲備和專業素質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充分調配資源具有重大作用。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監管能夠有效杜絕堅守自盜、徇私舞弊的違法行為的發生。
財務人員是執行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對財務人員監管不到位,勢必會導致財務工作效果大打折扣。首先,由于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其財務人員不可能完全根據專業進行匹配,這導致人員專業能力和崗位職責匹配度低,同時由于國有企業實行的是輪崗制度,可能導致國有企業關鍵崗位人員專業能力不足而降低財務工作質量。其次,由財政部門委派的財務總監,通過委派制加強財務監督是一種進步,但是委派人員難以全面、系統的了解國有企業的財務情況,未能有效識別存在的問題,對于出現的問題也難以精準的決策[2]。財務總監是國有企業財務信息的審核人,一旦財務總監不能嚴把財務信息審核關,勢必會引發財務決策風險;同時,由于在委派財務總監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綜合能力考評體系,沒有嚴控準入門檻,可能無法選聘既精管理又懂財務的人員為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服務,從而影響財務管理質量。
國有企業只有管好用好資產,才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然而當前部分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效果不佳,導致資源浪費。一方面,未針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標準,將業績與薪資、福利、獎金等掛鉤,激勵不足,導致部分人員在資產管理過程中積極性不高,未能嚴格履行自身責任;另一方面,未建立內部崗位競爭激勵,員工思想懈怠,得過且過。就外部監督來看,財政部門雖為針對國有企業制定統一的資產管理框架,但各國企執行的資產管理標準差異較大,導致財政部門監管缺乏準繩。
公費支出是財務監管的重點,一旦公費支出監督不嚴,就會出現國有資源浪費的情況。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雖然財政部門也積極響應,但是由于缺乏系統性的有效管控機制,國有企業對公費支出的管理并未嚴格落實。主要原因有:一方面,缺乏對國有企業財務人員的宣傳教育,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部分國有企業人員認為公費支出不用自己花錢,因此在支出環節上重視度不高,導致公費支出規模較大,增加財務支出壓力,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國有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當前部分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以財政部門的大框架為參照,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但是在內部財務制度制定過程中由于缺乏全員參與,導致制度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如公費支出審批額度、審批流程、審批權限等環節細化不足,容易出現越權審批、公費私用的情況。
由于國家對國有企業的資產具有所有權,因此如果財務人員不能規范、高效的管理資產,則勢必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浪費、減值。基于此,應制定嚴格的財務人員準入標準,打造優秀的財務團隊,提升企業財務工作者的整體水平和素養。首先,要完善崗前測試制度。對于國有企業的財務人員入崗,應由財政部門制定規范的能力測試程序,并由企業嚴格執行規定篩選人才,除了要審核學歷證書、專業技術職稱等硬性材料外,還應對綜合素養進行全面測評。可以由企業的資深會計人員與監督部門共同參與通過面試與筆試相結合的方法對新入職財務人員進行綜合能力全方位考核,考評結果由評委小組共同打分,以評估其是否具備入職的綜合能力。其次,制定入職培訓制度。國有企業招聘的財務人員大多為應屆畢業生,如果入職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具有較大的風險性,由于其對工作環境、工作要求等了解較少,因此會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財政部門應明確要求國有企業必須對新入職員工組織培訓,可以就企業文化、工作職責、工作注意事項及會計業務等內容展開。培訓結束后在財務部跟班學習,并指定具有一定資歷的會計人員進行帶班,將財會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新員工能快速掌握業務知識,保障財務工作質量。再次,要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使財務人員牢固樹立廉潔自律的意識。
財務總監是財務管理的關鍵崗位,對于委派至國有企業的財務總監,要注重多元化考核,不僅要考核領導能力,更要考核財務管理能力,避免財務總監由于專業能力不足造成決策失誤。因此,應健全委派財務總監考評體系,在委派財務總監時,應綜合備選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行嚴格選拔,尤其應注重財務專業能力方面的把控。同時財政部門可以建立人才數據庫,充實財務人才儲備,避免財務人才緊缺。除此之外,財政部門應加強履職前財務總監的綜合考評工作,可以由財政部門牽頭,建立測評小組對新入職財務總監的業務水平、工作能力進行考評,考評合格才能正式任職財務總監。
財政部門應督促國有企業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對國有企業的財務行為進行約束,嚴格控制非生產經營性公費支出,公開公費支出預決算。以財務報銷為例,以往企業的財務報銷標準細化不足,因此導致報銷業務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在建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時,要求嚴格執行標準,提升操作規范性,對于財務報銷標準的細化應具體到每一個環節或步驟,以實現對關鍵節點的全面管控[3]。財政部門應發揮監督作用,定期通過抽查的方式對國有企業內控制度有效性進行檢查,對于發現內控制度執行不到位的情況,應及時整改。以內控制度為依據,將財務活動規范化、制度化,嚴格按照標準開展財務工作,可以最大程度發揮企業管理效應。
加強財務監管是維護國有權益的重要保障,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企業改革。財政部門加強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管應明確監管內容:
(1)加強消費性支出的監管。國有企業應發揮模范作用,在經營活動過程中應做到先生產后消費,科學安排各項支出。對于費用的支出,應以董事會審批下達的預算為依據,嚴格遵循費用開支計劃,嚴厲禁止無預算的支出行為。車輛購置,要求與企業規模大小、盈利水平相適應。企業建設非生產性設施,應按照基建程序立項,對于超出一定限額的項目,必須報請計劃部門審批,限額以下的要由主管部門審批,企業建設職工住宅等非生產性建設,不能擠占生產經營資金,不能超標準修建。對于企業的人均工資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的,要適當降低企業職工工資總額增長與經濟效益掛鉤的比例或核減企業工資總額。
(2)加強生產經營性資金的監管。國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在確保生產經營周轉資金需要的基礎上,才能適當的進行固定資產投資。
(3)加強對投資活動的監管。國有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必須開展可行性研究,并在集體決議通過后方能進行對外投資,企業的重大投資活動必須報董事會審批,同時企業對外投資規模不能超出凈資產的50%,對于生產資金不充足的國有企業,禁止對外投資。
由于財政部門對于國有企業的監督力量有限,因此可以通過委托第三方審計機構對國有企業進行財務監督,如可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國企的財務情況進行全面審計,審計結果形成的審計報告報送企業負責人及財政部門。財政部門根據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經查實后責成企業進行整改。此外,財政部門可以建立檔案庫,將多家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囊括其中,并對其資信情況、審計水平等事項進行全面考評。對于資信良好、審計能力強的會計師事務所可以考慮長期委托,確保第三方審計機構能夠嚴格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對國有企業開展審計工作。對于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財政部門可以建立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以確保國有企業財務運作逐步走向規范。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財務監管是由財政部門主導,通過科學的手段對國有企業的財務活動進行全方位監管,主要目的是保障國企收支預算的有效實現。在新時期,為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必須重視加強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管,財政部門要加強自身監管能力建設,不斷健全監督體系,提升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督水平,保障國有企業發揮最佳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