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暖鳳
(福建省連江縣衛生健康局)
項目管理績效評價是指行政事業單位根據為項目所設定的績效目標,利用科學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以及標準,對項目管理的經濟性、效益性以及效率性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一方面,績效管理是財政部針對財政支出的效率性、經濟性進行評價的手段,落實績效評價管理是事業單位對國家政策號召的響應。另一方面,隨事業單位體制改革,行政事業單位受市場變動的影響逐漸增大,財務管理風險也不斷增加,合理執行預算是保證單位各項目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手段,處于檢測預算執行效果、為下一期行政事業單位戰略目標提供參考的考慮,開展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也是單位健康發展的要求。
當前,雖然財政部、預算部都相繼出臺了關于績效評價的相關辦法,出臺了一些法令文件,為行政事業單位應用績效評價務實了基礎。但實際應用中,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對績效評價的認識較為片面,了解深度不足,苦于無法科學設計出合理的績效評價目標、指標以及標準等。實踐中,行政事業單位也多是借鑒其他單位模式、其他人意見,比如會計事務所,但常容易過于依賴第三方意見,比如單位績效評價往往側重于審計活動上的績效評價,相對忽視對單位資金使用目的、公共資金公共價值的分析,針對項目管理的績效評價范圍有限。
績效評價相關辦法中規定,財政部門、預算部門都是績效評價的參與主體,而行政事業單位項目管理績效評價中,還涉及項目單位、第三方中介機構、專家等,實際管理中,雖然各方都參與績效評價,但各方對各自所承擔的責任沒有準確的認知,各主體權責劃分還不夠明晰,影響項目績效評價頂層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執行效果。而且部分評價主體評價工作多有重疊,不單浪費人力,也容易因為不同評價意見而發生爭執。而且,多元化評價主體下,單位也未對評價指標進行排序,實際評價工作量較大,低附加值工作占據財務人員大量時間,反而拉低其他工作人員效率,影響整體財務管理效率。
雖然行政事業單位在項目管理績效評價過程中,也結合相關政策指引,采用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模式,但在績效指標設定上,多數單位只是依據國家財政部相關制度提出的評價方法、指標來開展績效評價,然而實際管理中,財政部提供的法令文件中只是對評價方法作為了原則性說明,并未細化到何種方法應該放在何種環境中應用,而不同評價對象、不同評價目標下,所選用的指標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多數單位是為考核而考核,并未根據項目實際情況來對績效評價指標進行細化,指標過于籠統,且評價對象也只是基于項目本身,并未和市場情況、政策環境等相關聯,評價結果不夠全面,難以為單位的項目決策提供必要的決策服務[1]。
績效管理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管理中的應用時間還較短,單位管理者對績效評價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在實際管理中存在“重執行,輕應用”的現象,多數單位在實施績效評價后,由于單位也還未有健全的績效評價管理制度,對績效評價的監督、控制不足,沒有成文的規定來推進單位項目管理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往往容易忽視對績效評價結果的進一步分析,只是將其保管在檔案庫里以備后續調閱,導致單位管理者并不能及時掌握真實的項目績效情況,難以對項目管理體系進行有針對性地優化,也難以約束項目執行人,項目資金預算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單位財政資金利用率難實現高效提升。
績效評價的有效實施和執行,需要行政事業單位對其評價指標、方法以及標準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為此,行政事業單位應積極在內部組織人員開展績效評價知識學習,了解績效評價流程,準確認識到績效評價在單位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再參考其他兄弟單位經驗,結合單位項目實際,明確績效評價量度原則和方法、績效評價的標準以及資料來源、信息反饋的形式和方法等。并結合績效評價內容,梳理績效評價流程,完善管理制度,為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依據相關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在制定績效考核體系時,應當從多個角度建立考核指標內容。為了突出行政事業單位的社會效益性,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圍繞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原則來設計。將單位項目進行科學分類,針對不同類型的項目,制定適宜的評價指標,選擇評價方法,并明確每一項指標的達成標準和權重關系,確保考核結果的準確性[3]。此外,在績效考核指標設置環節,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嚴格遵守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基本原則,建立上下一致的溝通體系,既要考慮到管理層人員對執行層人員的嚴肅性控制,也要確保績效評價工作的靈活性。通過采納基層人員的建議,不僅可以提升內部人員對績效考核工作的認同感,也能夠有效提升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
首先,全面收集項目實施數據。行政事業單位在確定項目績效目標后,單位應立即將該目標下達給各部門、各崗位,讓所有項目管理人員都明確了解到績效目標的含義,并根據預期目標嚴格開展項目工作。同時,單位也需定期對績效目標進行測量和檢查,查看項目進展是否在進度計劃以及預算計劃范圍內,以及監管項目管理范圍是否全面,還有那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其次,綜合分析測量數據,制定優化對策。以單位項目總目標為依據,分段分析項目完工程度、費用支出情況,比如按照項目計劃書,某事業單位某項項目計劃在年底完工,而預期六月項目進度應達到50%,費用控制在50%以內,但實測時,到六月底,項目實際完工量只有45%,費用開支已達50%,此時單位需要嚴格分析工程延期原因以及費用超支情況,尋求解決方法,盡量在后續幾個月來將工程進程趕上來,并節約費用支出。最后,編寫項目績效報告。項目績效報告是對單位項目執行期間目標、關鍵指標以及風險等因素的監控結果,是對項目能否如期完工的預警。項目績效報告主要分為狀態報告、進展報告以及預測和變更申請,為單位項目管理效率提升提供借鑒。
為了績效評價工作能夠貫徹落實,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加強考核評價方案執行的全過程監督,要求責任部門嚴格按照評價任務書執行績效考核評價程序;同時,建立實時分析機制,對比實際工作完成情況和預期達標率,了解項目執行產生偏差的具體原因,分析造成偏差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另一方面,同行業的行政事業單位在績效考核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可以借鑒其他單位在績效考核方面的成功經驗,不斷完善考核管理制度,并將考核工作落實到責任崗位層面。此外,完善的監督評價機制,不僅僅應用與績效考核工作過程。行政事業單位還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分析績效考核管理體系中存在的缺陷,并依據審計報告進行調整和完善,建立閉環的考核體系。
行政事業單位首先應重視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快業務系統、ERP系統等的互聯互通,推進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實現單位項目各環節數據的實時共享,為績效評價、成本分析等工作的開展提供全面、真實且及時的數據支撐,在單位內實現項目信息的透明化,更好地進行項目進展、費用控制等情況的分析。其次,行政事業單位也要推行預算信息的公開性。在管理中,借鑒國際慣例,不僅要按照項目支出來設立預算科目,也要從科教文衛等多方面來全面反映財政支出情況,并有機結合預算審查和單位項目績效目標設定,將財政預算的執行情況向公眾公開,更好地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迫使行政事業單位不斷強化項目管理效率,落實績效評價,實現對財政資金、其他資金的高效利用。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經濟體制的改革也推動了事業單位體制的改革,行政事業單位需要逐漸適應外部市場的沖擊,績效評價能夠幫助行政事業單位有效評估各項目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協助分析單位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對行政事業單位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必須清楚認識到其在績效評價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單位要想改進績效評價在項目管理中的效率,還應從思想認識程度、績效評價方法選擇、績效評價指標設定、監管完善等多個角度出發,在內部積極宣貫績效評價理念,強調績效評價的重要性,并動員全體人員參與其中。同時放開項目預算信息,積極引入外部監管機構,提高單位對項目績效的重視,更好地發揮績效評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