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 巍 亓 娜 劉 莉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
在培訓行業的現有研究之中,不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普遍將培訓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放在培訓師資或課程設置方面,而對于會務性的培訓管理工作,卻并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更沒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培訓管理理論體系與實踐標準。這樣的現狀,深刻制約了培訓行業的發展潛力,也阻礙了培訓管理實踐活動邁向標準化、專業化、系統化的發展道路。
民政部培訓中心成立30多年來,為我國民政事業培養輸送了大批民政干部人才和民政技能人才。然而,在做出諸多成績,受到各方肯定的同時,培訓中心也同樣面臨著現有培訓行業共有的不足與困境,那就是缺少能夠囊括培訓工作各板塊、各環節、各因素的系統化的培訓管理理論體系與統一的實踐標準。
在這種行業大背景下,雖然一批批以培訓事業為己任,默默奮斗在一線培訓管理崗位上的“培訓人”,在多年的實踐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深厚的積淀,但是,這種來之不易的經驗和積淀,卻并不能穩定地作用于工作實踐,無法穩定地對工作實踐產生應有的積極影響。這種機制上的不穩定性,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其一,不同“培訓人”之間的組織管理效果不穩定。培訓班的組織管理效果,較大程度上受到一線“培訓人”經驗多寡,個人行政工作水平能力,以及個人工作風格的影響。他們對組織管理的細節處理,火候把握,乃至部分板塊,都有不同的理解與應對方式,這會對培訓班的整體效果帶來潛在的風險和可能的負面效應。其二,新老“培訓人”之間的傳承不穩定。具體來說,當資深“培訓人”離開原有工作崗位時,其積累的經驗、技巧、心得、教訓,也會一同帶走。新入職的“培訓人”需要重新摸索,重新積累,甚至重走彎路。對內,這是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對外,這會影響參訓學員在此期間的培訓收益。其三,不同規格培訓班的流程與投入不穩定。例如,面向民政干部的培訓班和面向民政技能人才的培訓班,是民政部培訓中心兩種主要類型的培訓班。但是,相較而言,民政技能班的程序和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少于民政干部班,這就可能會對部分民政技能班的培訓效果和培訓滿意度產生影響。
要想克服以上三種不穩定的形態,就必須將每個環節、流程、要素都穩定下來,使其清晰化、標準化、制度化。2018年,此項研究基于當前培訓行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現狀,將具有規范作用和保障作用[1]的“標準化”這一概念,引入到民政培訓管理工作之中。分析了培訓行業特有的復雜、多變、靈活等工作特征,結合了培訓中心多年的積淀與得失,進而建立起兼具理論研究、實踐指導和評估反饋功能的培訓管理標準化(standardization)與滿意度(satisfaction)理論體系,即“培訓管理SS理論模型”。其后,基于該理論模型,展開了一系列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實證研究。
2.1.1 研究對象與樣本數
采用以定量研究為主,定性研究為輔的實證研究法,以民政部培訓中心舉辦的民政干部類培訓班和民政技能類培訓班為調研范圍,隨機調研部分參訓學員。民政干部班包含“2018年全國民政局長‘社區治理現代化’專題研修班”和“2018年西藏及四省藏區民政局長脫貧攻堅專題研修班”;民政技能班包含“2018年第一期全國養老服務標準化培訓班”和“2018年四川養老師資培訓班”。民政干部班可用問卷為73份,民政技能班可用問卷為77份,共150份調查問卷。
2.1.2 問卷設計
以培訓管理工作實踐為依據,建立了包含培訓管理標準化(standardization)4維度和培訓滿意度(satisfaction)5維度的理論模型,即“培訓管理SS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采用李克特量表(1932)[2],創制了包含三卷內容的調研問卷。卷一為個人背景因素問卷;卷二為培訓管理標準化認可度問卷,包含硬件條件、課程與師資、班級管理、后勤服務4大維度;卷三為基于培訓管理標準化的培訓滿意度問卷,包含環境與安全、收獲與提升、尊重與重視、管理與秩序、服務與保障5大維度。
基于培訓管理標準化4大維度與培訓滿意度5大維度包含的具體實踐內容,一是采用座談會形式的集體訪談法,二是采用紙質問卷開放型問題設置的方法,以期達到采集定性研究所需信息,與定量研究相互應證、相互補充的研究目的。
民政干部班學員對培訓管理標準化4大維度,硬件條件(mean=4.636)、課程與師資(mean=4.644)、班級管理(mean=4.710)、后勤服務(mean=4.601),以及總體標準化水平的認可度(mean=4.651)均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民政技能班學員對培訓管理標準化各維度中的課程與師資(mean=4.402)、班級管理(mean=4.542)、后勤服務(mean=4.391),以及總體標準化水平的認可度(mean=4.392)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雖然對于硬件條件的認可度(mean=4.193)略低,但仍處于“高”(3.41—4.20)的水平上。
基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民政干部班學員對于培訓管理標準化的認可度普遍高于民政技能班學員。乍看之下,這樣的分析結果似乎有些意外,但在經驗豐富的職業“培訓人”的眼中,這種現象早在預料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培訓中心對民政干部班的組織工作十分重視,對各個維度的具體工作內容傾注了極大的努力和心血,在人員投入、準備周期、服務標準、師資安排、組織管理、后勤服務等方面,都比技能類培訓班要求更高,因而能夠獲得民政干部更多的好評和更高的認可。其二,民政干部班學員長期身在領導崗位上,格局、視角與民政技能班學員存在著客觀差異,他們更看重培訓中心的專業組織水平和師資力量。
與此同時,兩類培訓班的數據也顯示出了兩項共同特征。其一,盡管民政干部班學員和民政技能班學員在各維度上的數值存在著高低差距,但絕大多數維度的認可度,包括總體標準化的認可度都在“非常高”(4.21—5.00)的分數檔內,這可以說明,培訓中心的組織工作得到了不同類型培訓班學員的高度肯定。其二,培訓管理標準化中的“硬件條件”維度,在兩類培訓班學員的評估中,都是得分最低或較低的維度。特別在民政技能班學員的評估中,“硬件條件”維度的平均值比其他維度低了一個分數檔??梢姡嘤栔行牡挠布l件的確是影響學員認可度的一個現實制約因素。
通過定性訪談得知,學員對硬件條件存在的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教學環境方面,如相較于培訓班的人數,教室空間相對偏小;有限的空間又限制了桌椅的擺放及舒適程度,而且座椅本身的質地也偏硬;音響效果不佳,時而出現的雜音影響了課堂效果;立式空調無法均勻照顧到每一個學員,教室里冷熱不均等。鑒于民政部培訓中心(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大興校區培訓樓的興建與投入使用尚需時日,在現階段,培訓中心更多地需要通過其他維度上的努力,來盡可能降低硬件條件維度對培訓管理標準化認可度的負面影響。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辨別,不難發現,這里提到的硬件條件的不足之處,具備部分班級管理維度和后勤服務維度的內容和特性,可以通過改善班級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務質量來適當彌補。在此次調研中,擁有更高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的民政干部班學員,其評估數值卻高于民政技能班學員,也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3.2.1 文化程度
基于文化程度因素,民政干部班學員對培訓管理標準化的認可度,在硬件條件維度(t=-3.984,p=0.000)和課程與師資維度(t=-4.702,p=0.000)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碩士及以上學員的認可度明顯高于碩士以下的學員;在班級管理維度(t=-1.911,p=0.060)和后勤服務維度(t=-1.128,p=0.263)上未發現顯著性差異(p<0.05)。民政技能班學員在硬件條件(t=-0.496,p=0.621)、課程與師資(t=-0.291,p=0.772)、班級管理(t=-0.214,p=0.831)、后勤服務(t=-0.639,p=0.525)這4大維度上,均未發現顯著性差異(p<0.05)。
研究結果顯示,其一,在民政干部班的硬件條件維度和課程與師資維度上,擁有更高文化程度的學員,有著更高的認可度。具體來說,更高文化程度的學員更看重,也更滿意培訓中心提供的課程與師資,同時,能夠更加包容培訓中心的硬件條件。其二,在民政干部班的其它維度上,以及在民政技能班的所有維度上,雖然認可度的差異并不顯著,但擁有碩士及以上文化程度學員的認可度都略高于碩士以下的學員。這種認可度的分布狀況,客觀體現了文化程度因素對兩類培訓班各維度的影響力。這樣的研究發現,不僅診斷出該批次兩類培訓班基于文化程度因素的客觀狀態和趨勢,還可以為培訓管理提供具有導向性的現實依據。例如,雖然在此次研究中,顯著性差異僅出現在民政干部班的硬件條件維度和課程與師資維度上,但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學員所表現出的具體情況可能會存在差異。因此,基于文化程度因素,培訓中心需要持續對培訓管理各個維度進行“臨床診斷”式調研,以期達到準確把握參訓學員需求變化動態,及時調整培訓服務的實踐目的。
3.2.2 地域
基于地域因素,民政干部班學員對培訓管理標準化的認可度,在硬件條件(F=16.672,p=0.000)、課程與師資(F=18.264,p=0.000)、班級管理(F=8.670,p=0.000)、后勤服務(F=12.026,p=0.000)這4大維度上,均發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民政技能班學員在硬件條件(F=1.262,p=0.290)、課程與師資(F=1.143,p=0.325)、班級管理(F=0.691,p=0.504)、后勤服務(F=0.113,p=0.893)這 4 大維度上,均未發現顯著性差異(p<0.05)。
可見,民政干部班學員在培訓管理標準化建設的認可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且表現在每一個維度上,相較而言,民政技能班的認可度則沒有顯著性差異,這是兩類培訓班表現出的不同特征。不過,兩類培訓班在各維度上的認可度,都基本表現出了由北方,到南方,再到西部地區,依次遞減的趨勢。只有民政技能班的后勤服務維度,在南方學員和西部地區學員的認可度上稍有不同,但北方學員認可度高于南方和西部地區的特征是一致的。
通過定性訪談可知,南方學員,尤其是西部地區學員,對于培訓中心的客房環境、課程內容設置、課時量、作息時間、餐飲種類等方面的需求,都與北方學員存在較大差異。這樣的研究結果說明,作為地處北方的民政部培訓中心,所提供的培訓服務,首先更符合北方學員的培訓需求,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因此,無論是民政干部班還是民政技能班,都應將地域因素充分考慮進培訓管理各個維度的工作之中。具體來說,培訓中心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培訓需求評估機制”[6],更好地滿足南方學員和西部地區學員的實際需求,降低地域因素對參訓學員認可度的消極影響,更好、更充分地使用每一份民政培訓資源。
3.2.3 培訓經歷
基于培訓經歷因素,民政干部班學員對培訓管理標準化的認可度,在硬件條件(t=-0.602,p=0.549)、課程與師資(t=-0.469,p=0.641)、班級管理(t=-1.829,p=0.084)、后勤服務(t=-2.024,p=0.059)這4大維度上,均未發現顯著性差異(p<0.05)。民政技能班學員在硬件條件維度上,未發現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課程與師資(t=-2.142,p=0.036)、班級管理(t=-2.753,p=0.008)、后勤服務(t=-3.058,p=0.003)這三個維度上,均發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
研究結果顯示,民政干部班的學員,在培訓管理各維度上都沒有顯著性差異,且認可度都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這說明培訓中心和其它機構提供的同類型培訓服務,都得到了學員們的高度認可。換言之,包括民政部培訓中心在內的不同培訓機構,對于民政干部這個群體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投入。相較而言,民政技能班的學員認可度則表現出了顯著性的高低分布狀態。具體來說,有培訓經歷的學員,在“課程與師資”、“班級管理”、“后勤服務”3個維度上,其認可度明顯低于無培訓經歷的學員。這說明,培訓中心在這3個維度上需要多其它培訓機構“取經”。與此同時,基于“培訓經歷”因素,通過將兩類培訓班的認可度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民政干部班在各個維度上都高于民政技能班,這意味著,對于民政技能班的投入多寡,也是造成這種顯著性差異的原因之一。
民政部培訓中心的職業“培訓人”,從不回避不足和缺失。進行該項研究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一味稱贊或宣傳自己,而是為了實打實地發現問題,發現軟肋,并以此作為改善工作,繼續提升的動力來源。向其它培訓機構學習和借鑒,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并增加民政技能類培訓班的投入,這是進行該項研究的現實收獲。
將“標準化”概念引入培訓管理實踐活動之中的目的,是為了精準而有效地改善培訓效果,提高參訓學員的培訓滿意度。所以,無論是從理論角度,還是從實踐角度考慮,都必須先明確標準化與滿意度之間客觀存在的關系,即引入并加強培訓管理標準化,是否能夠達到“培訓人”良好的預期效果。因此,有必要通過相關性研究,檢測出培訓管理標準化與培訓滿意度之間的正負、強弱關系。
民政干部班的相關性數值是,硬件條件(r=0.808)、課程與師資(r=0.877)、班級管理(r=0.918)、后勤服務(r=0.785);民政技能班的相關性數值是,硬件條件(r=0.804)、課程與師資(r=0.875)、班級管理(r=0.902)、后勤服務(r=0.902)。根據科恩(1988)的相關性強弱劃分指數,r=0.10-0.29為弱相關,r=0.30-0.49是中相關,r=0.50-1.0是強相關[7]??梢?,標準化4大維度與總體培訓滿意度之間均呈現正比例、強相關的關系,即參訓學員對培訓管理標準化各維度的認可度越高,其培訓滿意度也就越高,反之,參訓學員對培訓管理標準化各維度的認可度越低,其培訓滿意度也就越低。所以,可以認為,對培訓管理工作進行標準化建設,使其邁向系統化、專業化的實踐活動,具有真實的實踐價值,能夠為培訓中心的持續進步和培訓事業的發展提供現實動力。
培訓管理標準化建設的現實作用,在于將零散的、間斷的、劃分不明確、規律不明顯的培訓工作各環節有機整合在一起,實現由分散的、經驗化的一線行政工作事務,向系統化、專業化管理學科邁進的,兼顧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的升華和蛻變。同時,將培訓管理與其它領域的管理區分開來,以培訓管理獨具特色的工作內容為基礎,實現其理論體系的特色化與獨立化。
此次研究,在“培訓管理SS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運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民政干部類培訓班和民政技能類培訓班的個人因素頻率及百分比,培訓管理標準化認可度水平,包含6項個人因素的顯著性差異,以及標準化4大維度與總體培訓滿意度之間的正負、強弱關系。同時,還運用定性研究方法,對具有擴展和延伸需求的相關研究點進行了補充和詮釋,較為全面的對民政部培訓中心兩種主要類型的培訓班進行了“臨床診斷”,并基于所發現的一手資料和現實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導向性的提議,為培訓管理實踐活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理論基礎與現實依據。
當前的培訓行業,對于培訓管理的學科概念,仍處于模糊狀態,對于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訓管理理論體系的認識,仍處于起步階段。民政部培訓中心“培訓管理SS理論模型”的出現,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一系列實證研究,只是在整個培訓行業中點燃一捧星星之火。而要想將這捧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使培訓行業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取得更大突破,在意識與理念層面打開更科學、更理想的全新局面,就勢必需要更多心懷培訓事業未來的行業先驅者,投身到培訓管理標準化建設的探索、研究、實踐之中。相信終有一天,在廣大培訓行業同仁的不懈努力與持續奮斗之下,培訓管理理論體系定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與完善,成為支撐培訓管理實踐活動不斷蛻變、不斷提升的堅實后盾與理論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