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波
(大連外國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1]。自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被提出后,國內研究這方面的文獻就層出不窮,且角度各有不同: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對外開放以及交互作用等因素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還有研究五大發展理念的因素與政府干預、財政支持等因素,以及各因素交互作用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此外還有研究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等文獻。本文就是從創新發展理念、協調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開放發展理念、共享發展理念等五大發展理念的角度,基于前人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進行文獻綜述和理論總結,這些文獻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五大發展理念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和理論研究前沿。
創新是驅動我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黃泰巖認為驅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力體系是由五大要素構成的,它們分別是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技術創新、實踐創新等,這五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創新動力體系的有機整體[3]。
在創新動力體系中,理論創新是所有創新的基礎。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技術創新、實踐創新等四大要素都是建立在理論創新基礎之上的[3],這說明理論創新起引領作用。黃泰巖因此認為理論創新引領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技術創新、實踐創新等四大創新動力。理論創新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和自然科學理論創新等兩方面內容[3]。理論創新能夠有規律性地驅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科學理論創新能夠直接、快速地轉化為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技術創新、實踐創新,從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自然科學理論創新卻需要通過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后才能轉化為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能夠帶來新型的產業、業態、模式等,完成對傳統技術的改造,從而間接地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3]。
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制度創新和體制創新的支撐。李強和徐康寧通過研究發現,使用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能夠提高地區的創新水平,進而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金碚認為健全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內的產權保護制度和創新有效的體制機制來保障科研成果研發和轉化,是促進我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保障[4]。梁丹和陳晨認為創新目標不明確是在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存在的一個現象,各地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形成包括創新制度優勢在內的綜合創新優勢。關成華認為我國為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當加快解決產權制度、信用制度等新時代下經濟治理的基本問題;在新深刻變革的生產關系下,現階段新經濟的發展大大領先于制度規范,因此應當盡快出臺與之相適應的制度體制,進行制度創新[6]。應當創新對環境管理的相關制度,做好環境規制,黃金枝和曲文陽認為應當重視環境規制對創新的作用,通過環境規制創新引領生態創新發展,進而以創新服務環境規制,他們選取2007-2017年的數據為樣本,使用DEASBM -Malmquist 模型研究城市全要素生產率,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與創新效率、城市全要素生產率及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發現環境規制能夠顯著推動創新效率和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并通過直接作用于創新效率和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能夠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且已成為推動我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來源,更是引領我國區域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8][9]。陳麗嫻和魏作磊使用技術進步評價地區的創新能力,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技術創新能夠有助于提升區域經濟增長質量。李艷和劉國歌研究了出口產品質量與區域經濟增長質量之間的關系,認為,出口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夠起到質量支撐作用,也提升了區域經濟質量結構水平。溫濤和張梓榆借助GMM模型實證研究結果認為,在“新常態”下,技術創新中的研發投入等投入要素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的重要途徑。
科技創新能夠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部分學者認為政府支持下的科技創新更能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高新雨和王葉軍認為科技創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政府使用財政支出進行支持能夠在政策上為科技創新成果的完全轉化應用提供制度機制上的支持,進一步推動了技術進步,進而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9][10]。李光龍和范賢賢認為財政支出、科技創新以及二者相互作用都會顯著促進長江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此外,科技創新對上游區域及中小城市的作用不顯著,但顯著影響中下游區域以及大城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量,全要素生產率和綠色全要素生產力成為其主要替代變量,研究結論都認為科技創新能夠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或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何玉梅和羅巧研究了環境規制、技術創新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實證結果發現環境規制和技術創新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技術創新更能促進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吳傳清和鄧明亮研究了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選取2005-2016年長江經濟帶108個城市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從線性和非線性兩個角度進行了實證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科技創新能夠有效帶動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協調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發展理念之一。衛中旗認為盡管很難達到絕對意義上的區域協調發展,但是區域間如果通過經濟中心輻射效應、技術溢出效應、產業轉移等措施,就能夠達到較高水平上的協調發展。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強調社會生產關系內部之間聯系的客觀性,本質上能夠體現出社會生產關系中生產要素與勞動時間按比例分配的思想(鄧子綱和賀培育)。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將“十三五”時期的目標明確為:“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注重協調發展,逐步推進實現整體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協調發展之間的關系。鄧子綱和賀培育認為協調發展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間存在內在邏輯關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他們指出應當從提升生產力基礎角度來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來加快推動要素的自由流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等三個方面來實現產業、區域和城鄉之間的協調、持續和健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要求經濟結構發展再平衡發展的過程,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已經逐步轉向為經濟結構協調發展。鈔小靜和薛志欣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協調發展;他們分別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等三方面進行結構優化升級。從宏觀層面來看,主要是深化供給側改革,政府應當多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培育新產業發展,著力創新發展技術、產品、材料、業態,加快推進有效供給;政府應當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進一步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從而帶動區域內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20]。從中觀層面來看,政府應當轉變對三個產業上的財政支持方式,分別加快逐步推進傳統的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向新時代下的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變的節奏[20];政府應當加速推進各地區間在要素流動、產業培育、就業、治理理念、發展模式的交流合作,縮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營造各區域經濟結構均衡發展的格局[20]。從微觀層面上看,主要是政府完善市場機制,需要政府干預協調加快推進要素市場改革的進程[25]。
綠色低碳是世界上都比較認同的發展模式,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應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綠色協調的生態發展體系(梁丹和陳晨)。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雙重壓力之下[5]。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我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應當使用制度倒逼企業提升技術水平,減少污染,大力推動綠色產業化和產業綠色化發展(梁丹和陳晨);其次,應當加大綠色產業發展的國際合作力度[6]。關成華認為應當依托國際綠色產業平臺,推廣綠色技術,打造綠色產業園區和綠色企業試點項目,推進綠色產業發展進程;積極推行推廣綠色消費理念、方式,加快綠色金融、綠色產品、綠色企業、綠色財政、綠色建筑等綠色消費體系的構建,積極引導全國人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6];再次,應當需要堅持區域內城鄉統籌綠色發展,促進生態一體化發展,優化區域內生活、生產和生態空間布局,堅實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5]。
綠色發展體現了價值觀念和生產價值、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統一(鄧子綱和賀培育)。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論斷體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思想,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新要求。鄧子綱和賀培育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就應當在我國推行供給側改革的政策下,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節約和循環的發展理念。
對外開放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而對經濟增長質量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在最近幾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黎文勇和楊上廣研究了對外開放、功能分工與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之間的關系,其選取了我國國內28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考慮功能分工調節作用下,對外開放主要是通過對外貿易來推動和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此外,他們還進行了分組研究,結果顯示對外開放和功能分工顯著影響區域間的經濟增長質量差異,從東部、中部和西部的分組或中心城市與邊緣城市分組研究結果看擴大對外貿易和深化城市功能分工顯著地提升本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或附近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吳傳清和鄧明亮研究了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選取2005-2016年長江經濟帶108個城市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從線性和非線性兩個角度進行了實證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在對外開放背景下,科技創新促進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是顯著非線性的,且對外開放還有一個作用是其能夠有效規避因科技創新而帶來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生的邊際效率遞減困境。
在研究開放發展影響時,依然有學者將綠色全要素生產力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替代變量。關于開放發展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文獻中,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能夠有助于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彭星和李斌研究了貿易開放與中國工業綠色轉型兩者之間的關系,認為在對外開放下,我國東西部地區的對外投資能夠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武宵旭,葛鵬飛和徐璋勇通過研究老齡化與“一帶一路”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發現貿易開放度的提升能夠顯著地帶來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是也有少部分學者在研究中發現相反的結論,如黃秀路,韓先鋒和葛鵬飛通過研究“一帶一路”國家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時空演變及影響機制,發現因“一帶一路”尚處于初期階段,使得沿線內的國際貿易都是以初級產品為主,且各經濟體投入的科技創新力度不足,造成了貿易開放度的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反而得不到提高。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以人民為中心”,其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發點,這就要求全國各族人民將共享共建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其本質要求是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衛中旗認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共享發展理念首先主要體現在能夠創造更多財富、財政收入和利潤,持續提高人民收入,能夠促進消費升級,并形成良性循環;其次,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雖然不可能實現絕對的共同富裕,但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貧富差距絕對不能過大。此外,鄧子綱,賀培育認為應當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平衡收入分配差距,增加城鄉居民個人收入,是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共享發展理念還應當注重包含全民共享、精準可持續及公平正義等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必須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基礎,實現共建共享的制度體系。
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樹立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五大發展理念是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機統一在一起。創新是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是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我國繁榮昌盛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下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要求。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五大發展理念的發展,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