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山西省晉城市晉煤集團晉城宏圣科威礦用材料有限公司)
經濟發展離不開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嚴重的環境問題將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同時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三個方面實現統一的策略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研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周圍的環境越來越變得糟糕。空氣,水和土地資源的污染,野生動物的森林和草原逐漸被工廠和城市所占據。另一個方面,人類生活質量也受到環境問題的威脅:霧霾和水污染,有毒土地和其他新聞層出不窮,給人類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奇跡發生了,這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處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下面進行了相關討論。
中國人口的迅速增長給社會資源與環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為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是基于經濟發展水平,生活資源需求日益增加,從而導致社會資源供不應求。在技術落后和經濟落后的情況下,使得資源消耗巨大和運營生態系統超負荷運轉。同時,中國的工業企業普遍存在技術落后,裝備差,管理層能力不足等問題,企業只重視經濟利益,忽視環境利益,從而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不采取環境保護措施以此來換取企業的短期性發展迅速[1]。但是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政府的行政職能是在維護社會利益、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同事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發展。但當兩者出現沖突時,環境往往都會成為犧牲品,以此來保證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我國生態建設投入不足GDP的2%,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不夠,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部門的執行力度不強。這導致許多公司或個人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肆無忌憚地破壞和污染環境[2]。
1989年,中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由于立法的時間和廣度,它不能跟上中國環境保護的現狀發展。在具體實施中,制定和實際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并不樂觀,不能有效地限制市場經濟的主體。例如,中國環保部門規定排污量越高,管理費用越高,這種關系無疑是對環境保護的消極能量,而系統設計本身有一個問題。還有就是,我國缺少一種激勵機制,這使環境保護問題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也不利于市場經濟主體的積極參與。當前,中國對環境保護的誤解之一是環境保護是政府的工作。企業和消費者是被動的擁護者。環境治理中的行政命令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企業正在努力避免環境治理的成本,毫無疑問,腐敗帶來了新的空間。同時,這樣的工作模式很難動企業和消費者的主觀能動性,去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環境保護僅僅是政府部門或企業的責任,是我們人人都應該為之奮斗的目標。由于我國人口數量規模極其龐大,而我國的人民受教育程度和個人的水平能力有限,對于環境保護這樣的基本意識和素質不高,也沒有充分重視對環境的保護。此外,環保宣傳水平低,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環保意識淡薄,環保法律觀念淡薄,環保法律法規無法落實。一些推動經濟發展的地方領導缺乏環保意識,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環保環境問題,使問題越來越嚴重。
一方面,環境保護制度將影響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工業政策反過來會對環境系統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源于環境與經濟行業中的每個鏈條之間都具有高度相關性。在我們國家,許多產業政策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例如鼓勵農業農產品補貼政策的制定,可能導致土地過度開發和土地過度利用,在使用農藥的情況下,環境將最終為之付出代價,歸根結底,產業決策的出發點仍然是經濟發展高于環境保護需求。例如,許多地級市都是為了自己的經濟發展,或者盡管面臨環境壓力,政府官員是為了經濟增長仍在發展化學工業和鋼鐵工業等對環境不利的產業。盡管這樣的政策取向將帶動產業進步與發展展覽,但要犧牲環境[3]。
在過去,人們都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相互矛盾,人類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由于環境惡化。這種觀點將促進經濟發展和環保兩部分轉移到一個容量有限的瓶子中,其中之一增長勢必會帶來另一面的減少,這種消除和增加的關系變成了經濟發展而破壞環境的理由。過去的做法,包括中國發展的現狀,似乎證實了這一點。
過去,發達國家曾經污染環境,發展經濟然后花錢幫助控制污染。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很難緩解環境壓力。同時,資源稀缺,先污染而后處理的方法已經過時淘汰了。
現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互相協調發展。這種思維方式將環境保護納入了經濟發展體系讓兩者共生。在這個系統中,環境保護同經濟發展一樣,使企業能夠將經濟利益的提高與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4]。
要建立這樣的機制,就需要轉變環境保護機制和市場環境。只有在兩者的協調發展下,我們才能為兩者關系的轉變創造一個溫室。另外,這種改變必須在市場機制的環境下,如果我們仍然依靠行政命令等強制措施,企業和消費者處于被動的一面,所以這樣的轉變將難以維持預先。同時,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環境法律制度的觀念還不夠強,對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認識不充分。即使在某些地方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一個錯誤的想法:犧牲環境來作為經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為代價來管理環境,并且過度開采不可再生能源以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導致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發達國家的成功表明,發展循環經濟將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共同發展。實際上,我們應該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首先,建立長效的經濟增長模式與社會和諧發展規劃的統一思想,堅持可持續發展;其次,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財政稅收政策的指導,鼓勵金融和價格調控等方面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計劃。循環經濟建設對于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穩定和社會進步有好處。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大力堅持并發展符合本國實際國情的循環經濟,走上可持續的綠色發展道路,搞好保護環境的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在促進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嚴重的污染。這些不可再生資源的剩余存儲和開發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需要長期的經濟發展來支撐。因此,科技創新勢在必行,形成環保新產品和新能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和研究與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難以望其項背。因此,政府應在開發和研究可再生能源方面給予政策和財政支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學習發達國家先進技術,鼓勵國內科學技術的自主研究和創新。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基于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支持企業節能減排,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加大污染環境治理力度,規范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因此,我國應根據國情并借鑒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的成功經驗,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水平和完善法律制度。為高污染,高能耗行業制定嚴格的準入標準,要規范和懲罰措施,協調經濟發展,環境和資源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關系。同時,我們將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資,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環境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法律程序不斷發展。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應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從而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共同發展。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通過法制規范個人和企業。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正在逐步規范企業生產經營,加強對污染物排放和對浪費自然資源的管理,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加強法律制度的執行力度,對節能減排企業給予表彰和獎勵,加強對破壞環境和不遵守環境保護制度的企業處罰,促進企業自覺遵守環保法規,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實現“綠色”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工作的能夠共同開展。
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依靠政府的管理和法律法規的規制。促使全體人民參與環境保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才能加快實現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目標。一要正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明確企業社會責任是實現節能增效的目標;二要加強環保宣傳教育。要提高公眾意識和環境危機感,促使人們從自身做起,做好垃圾分類。與此同時,正常的消費觀也非常重要,倡導適度的綠色消費,反對過早消費和鋪張浪費。
提升對普通老百姓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工作,將整體的國民環保意識實現整體拔高。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的責任是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能夠惠及普通老百姓,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我們也應該做好公民的義務。人們在環境保護領域仍需努力工作。首先,要樹立一個的思想觀念和意識,那就是要注重保護環境,積極的去學習和了解環境保護的知識,對于國家的宣傳和號召要積極響應,并且對于保護環境的活動參與要積極。人們不僅需要遵循國家標準,還需要提高環保意識。環保規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似乎是兩個矛盾的要素,但實際上,當我們將環境保護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并將其融入經濟發展,在此過程中,兩者的和諧共存成為可能。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戰略,是改變我們國家當前的環境保護形勢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只有抓住機遇,扭轉當前局面,我們才能將促進中國經濟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