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晶
(武漢大學)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指出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采購人主體責任。由此,高校如何科學界定和依法落實采購人主體責任,必然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主動適應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目標要求,深入分析目前高校落實采購人主體責任的問題和根源,探索構建職責清晰、機制健全、運行高效的高校采購治理體系,進一步強化采購人主體意識、管理責任和自我監督責任,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對于高校落實采購人主體責任至關重要。
權利保障的少的制度環境問題依然突出。政府采購制度是一項重要的財政支出管理制度。《政府采購法》《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及有關的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中,均已設置了大量的采購人責任條款。但是,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往往缺乏對采購人作為交易主體的充分認識,沒有準確把握政府采購是平等主體間的市場交易行為這一本質屬性,體現為對采購人責任強調的多,權利保障的少。對于高校來講,同樣面臨著采購人權責不匹配,責任邊界不清晰的制度環境,導致高校采購人主體意識淡薄,主體責任“潛水”的問題。
甚至“只買賤的不買對的”的錯誤做法依然存在。從高校管理實踐來看,采購結果質量不高,甚至無法滿足教學科研需求的問題時有發生,常常引起師生對采購工作的質疑,影響學校的運行管理,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伴隨著國家紀檢監察體制改革,高校落實紀檢監察工作“三轉”的要求。紀檢監察工作“三轉”后,如果高校未及時建立行之有效的采購監督機制,將導致采購業務監督缺失的問題。
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對采購人主體責任的規定主要依據以下4個方面。
一是《政府采購法》明確規定,采購人是指依法進行政府采購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團體組織。采購人的法定職責是依法進行政府采購活動,可歸納為依法提出采購計劃、確定采購需求、確定采購方式、編制采購文件、組織采購實施、簽訂及履行合同等14項具體職責。高校作為事業單位性質的采購人,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必須依法履職。
二是《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采購人在政府采購活動中應當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公正廉潔,誠實守信,執行政府采購政策,建立政府采購內部管理制度,厲行節約,科學合理確定采購需求。同時對采購人不落實采購責任,違法違規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也進行了規定。
三是《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87號,以下簡稱 87號令)第六條強調,采購人應當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要求,建立健全本單位政府采購內部控制制度,在編制政府采購預算和實施計劃、確定采購需求、組織采購活動、履約驗收、答復詢問質疑、配合投訴處理及監督檢查等重點環節加強內部控制管理。
四是《財政部關于加強政府采購活動內部控制管理的指導意見》(財庫〔2016〕99號)規定,采購人要落實主體責任,應當做好政府采購業務的內部歸口管理和所屬單位管理,明確內部工作機制,重點加強對采購需求、政策落實、信息公開、履約驗收、結果評價等的管理。
從上述法律法規制度來看,在政府采購活動中,高校應該從編制采購計劃預算、制定采購需求、選擇采購方式、組織采購實施、簽訂采購合同、履約驗收管理、采購績效評價、采購信息公開、采購檔案管理、質疑投訴處理、強化自我監督等關鍵節點,切實履行采購人主體責任,依法采購、依規行政。
強化采購人主體責任應著力于4個重點,一是科學界定采購人主體責任,奠定權責對等、邊界清晰的制度基礎;二是強調“誰采購,誰負責”,解決采購人主體責任“潛水”的問題;三是突出采購結果導向,切實保障采購質量;四是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防控采購結果風險、采購政策風險、采購廉政風險。這也是改革的難點。
一是增強采購人主體責任意識。高校應主動適應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增強采購人主體責任意識。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組織領導和采購制度建設,強化采購管理責任和自我監督責任,讓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中下放的采購自主權“接得住”、“用得好”。
二是提高內部治理能力。高校應探索構建職責清晰、機制健全、運行高效的采購治理體系,進一步提高內部治理能力。通過優化采購管理體系、構建采購監督體系、推行采購標準化管理,切實提高采購政策執行力,提高采購質量和效率,防控系統性采購風險,確保高校采購人主體責任有效落實。
三是建立采購人責任義務的適當性審查和反饋機制。高校作為政府采購的一方當事人,應主動加強與政府采購管理部門和政策制定部門的溝通聯動,定期開展采購人責任和義務設定的適當性審查。
一是加強采購需求管理。高校加強采購需求管理,應建立相關部門相互溝通、相互協同、相互配合的采購需求管理機制,對采購計劃、需求描述、市場調查、需求論證等工作進行系統管理。應充分體現“物有所值”的采購目標。
二是加強履約驗收管理。高校加強履約驗收管理,應重點關注驗收標準、方法和內容是否規范,驗收結果與采購合同約定是否吻合,驗收結果是否公開,驗收不合格的項目及履約中的違法違規情形,是否及時處理或報告,形成采購結果質量閉環管理。
三是加強采購績效評價。加強采購績效評價,應圍繞業績指標、效益指標、管理指標、時間指標、價格指標、服務指標、信用指標,重點關注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性、經濟性、效益性,以及采購結果的公平性。同時,加強采購績效評價結果運用。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學校采購監督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學校采購監督體系建設,系統加強采購領域業務監管和風險防控,研究解決采購領域監管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為結果導向型采購管理體系護航。
二是強化監管責任。設置采購監督管理辦公室,負責采購領域監督工作制度建設,規范開展采購領域監管工作,采取“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對采購政策適當性、采購方式合規性等進行日常監管,實現機構到位、人員到位,做到采購監管責任到位不越位。
三是強化重點督查。建立采購領域風險清單提示制度,包括采購政策風險清單、結果風險清單、廉政風險清單等,明確主要風險點,細化監管措施。
四是強化紀檢監督。強化紀檢監察部門再監督、再檢查,加強采購領域問責問效監督,防控采購領域廉政風險;加強對巡視巡察整改的監督,實現采購監管督查常態化;進一步壓實各業務管理部門的職能監督和業務監管責任。
一是建立采購管理標準。高校建立采購管理標準,應以《國家標準化法》為技術支撐,貫徹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宗旨,嵌入政府采購相關政策法規,融合高校教學科研工作對采購質量效率的需求,為采購管理和流程執行提供系統化、制度化的工作規范和管理標準。
二是嚴格執行采購管理標準。高校應嚴格執行采購管理標準,規范采購行為,減少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對于保證采購質量,提高采購效率,規避廉政風險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