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中醫院)
農村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醫療保險的主體對象、繳費形式、給付方式與籌資模式等,這也為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構建創造有利的著手點。我國進一步推行“在農村參與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會保險機制”這也為實現全面醫保建設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與指導方向。因此,在新時代建設中,有關部門與工作者應該通過制度化、規范化措施手段,逐步形成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建設。故此,本文主要以有關概念分析、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的意義作用、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的現狀分析以及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有效路徑四個方面展開分析,以期實現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長足穩定發展。
現如今,我國社會經濟日益升高,根據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基本國情,推行農村合作醫療機制,也是人們常說的新農合,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農村合作醫療機制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該項機制將黨與政府作為基本點,把農村參與作為關鍵核心,采取多方籌資與政府籌資的方式,一同克服農村合作醫療機制在運行中遇到的資金難題,而大病統籌作為農村合作醫療機制的基本原則,以大病統籌構建健全的農民醫療幫助機制[1]。另外,新農合以農民自愿參與的方式展開,新農合十分重視保障的實用性與收定支,先后通過展開試點工作模式,不斷擴大新農合機制的實施范圍。為了促進新農合作用與價值的發揮,我國構建新農合制度體系期間,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實際狀況,總結試點期間有關工作經驗與教訓,以至于使外部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基于此,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迅猛,農民生活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得到顯著提高,這也進一步強化新農合自身抗風險性。
城鎮居民基礎醫療保險機制將政府組織作為關鍵核心,以自愿參與的方式,促使城鎮居民醫保機制平穩運行,參與者主要以城鎮從業人員為主導,城鎮居民醫保機制中,城鎮非從業人員大多采取家庭繳費的方式,政府根據各個家庭的實際經濟水平與整體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為其提供一定的補償支持[2]。城鎮居民醫保是一項基礎醫療保險機制,城鎮居民基礎醫療保險機制立足于大病統籌,不斷優化有關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城鎮居民醫保是社會保障機制與醫療保險體系建設中核心構成部分,城鎮居民基礎醫療保險機制,能夠提升我國衛生事業建設水平,為我國醫藥衛生體系變革,構建和諧穩定的外部環境。
由于城鎮與鄉村發展環境具有差異性、地區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影響,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建設初期,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的管理呈分離狀態,城鄉保險機制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以至于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的管控難度加大,城鎮居民醫保與新農合二者在醫療報銷方面、起付線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性,促使醫療體系有關機制和社會主體新農村建設存在偏離現象[3]。
在農村醫療保險政策貫徹落實過程中,為了切實保障我國人民的基礎醫療權益,推動城鄉居民在醫療報銷方面、起付線方面的統一,應該實現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建設,把非從業城鎮居民納入至城鎮居民醫保涉及范圍當中,實施城鄉醫療保險機制,有效發揮人力資源部門與社會保障部門對城鄉醫療機制與體系貫徹落實的管控職能,重視對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進行一體化管理,實現醫療信息資源共享,能夠確保醫療保險機制貫徹實施,進一步促進我國醫療行業長足穩定發展,保障成像居民均能享有同等的醫療服務,這對于促進我國醫療行業發展水平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醫療保險主要依據二元制度加以設計分析,此種設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社會公平性與正義性基本原則,具體體現在我國不同身份公民受到區別對待,主要根據就是城鄉居民戶籍與身份的差異,以至于人們參與社會保險并沒有更多的選擇權利[4]。例如,城鎮居民只可選擇居民醫療保險,農村村民只能選擇新農合保險方式。其中,城鎮居民醫保與新農合在繳費標準、給付金額、報銷限額等諸多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有著明顯的二元結構特點,導致其受到公平性與公正性受到影響,限制與阻礙城鄉統一建設發展。另外,城鎮居民醫保以及新農合的管理部門并不相同,城鎮人民的基本醫療保險與居民醫療保險是通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進行管理;然而新農合是通過衛生部門進行管理。雖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與衛生部門都具有相同的管理職能、管理內容與管理性質,但是也造成權利與職責出現分離局限,無法形成統一管理,降低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的管理工作效率。
有效推行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建設,根本原因是為了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繳費模式達成同質性。保險的實質即“互助共濟”。但是需要建立在接受借助者提前加入該體系的基礎上[5]。然而,無論是新農合,還是城鎮居民醫保都遵守“自愿投保”的基本原則,并不能根據人民的農業或者非農業身份加以決定。此種繳費方式存在同質性特征,也為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建設創造了許多可能性。
支付方式的同質性也就是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都運用“大病統籌為主導”的支付形式。主要對于人民的大病或者大額醫療費用、住院醫療費用給予相應補助,在補助機理方面,是運用“大數基本法則”[6]。為此,支付方式的同質性也為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的統一化建設創造條件。
現階段,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發展,主要受人民身份差異的限制影響,因我國依然運用戶籍方式對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進行區分,以至于使各種設備保障存在二元結構的基本特征[7]。這也進一步說明一切社會保障機制都要將人民的身份特征當做主要參考依據,以至于出現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不平衡的問題。為此,在新時代環境中,為了實現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建設,應該重視戶籍改革,打破過去城鄉居民的壁壘,積極構建統一、平等、公平的戶籍機制,才能進一步縮小城鎮與農村人民的身份差異,為實現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建設打下良好的開端基礎。
對于目前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屬于不同機構部門管理的現狀,應該形成不同機構部門的合力,實現權利與職責的統一建設[8]。在貫徹機構部門合并統一管理過程中,不但可以使群眾業務辦理更加便利,還能進一步提升機構保障部門的公開性、公正性,提高其透明度,強化機構保障部門的工作效果。與此同時,還應構建相同的基金收管、存放與支付管控方式,確保基金運行的安全。
隨著社會不斷深入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日益提升,而大多數人們已經意識到疾病對于人們的不良威脅,疾病已然成為人們需要面對的難題。為此,人人參與醫療保險,能夠使社會互助機制更加完善,降低人們自己承擔的風險,實現風險轉移。為此,醫保繳費方式可借鑒效仿車輛交強險,實施強制性繳費方式。此種方式不但能夠強化人民繳納醫療保險的意識,還能使人民的醫療保險繳費更具有法定性,促進法律政策與公共部門職能的進一步發揮,使醫療保險繳費具有規范性、系統性與完善性,可進一步推動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建設。
如今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逐漸加快,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一體化建設已然成為我國醫療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于優化社會保障機制建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醫療衛生管理部門應該完善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有關機制,實現統一管控,進一步明確醫療待遇與支付標準,縮小城鎮居民與鄉村居民的身份差距,積極推行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有關機制的貫徹落實,強化醫療服務水平,才能確切保障我國人民都能享有相應的醫療服務,降低人民承受的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