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方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中國人民領導集體緊緊圍繞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突出實體經濟的發展要以人民的生活和情懷為基石。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它的良好發展可以引領人民走向衣食住行毫無擔憂的社會,如此以來,國家綜合國力得到提升,狀況更加安穩。實踐表明,實體經濟的大力發展可以加固國家經濟的根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使國家的經濟命門無法被輕易打破,避免造成經濟的泡沫化,加強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因為實體經濟可以帶來諸多益處,所以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成為國民的重要責任。第一,國家的政策和條例大力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鋪設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切實發揮金融服務的經濟績效。實體經濟的脈門便是金融,金融的天職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要以為實體經濟鋪路作為目標和基礎。第二,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是金融互惠互利和共生的必要前提。二者只能共生共存,金融少了實體經濟的存在便沒有了實際意義,實體經濟少了金融的存在寸步難行。兩者血肉相連,共同發展,才能找到實現完美的進路。可以看到,發展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界的根基和能量來源,同時,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與其密不可分。
第一是提供政策性貸款。在實體經濟的發展時涉及風險和經濟效益,商業銀行沒有足夠的準備行動和應對變化的措施不敢貿然在金融行業施展,但是金融領域里的許多項目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城市以及農路道路的建設、新的農業技術的開發項目等等。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銀行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來源,同時在資金的支持上采取優惠的方案,比如說增加可貸款金額,降低貸款利率等等,服務實體經濟的大力推廣使得實體經濟有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和政策保障,為實體經濟的迅速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是國家和地區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人民將資金投入國家和政府中,從而使政策性的資金扶持擁有可靠的經濟來源。國家扶持的銀行貸款資金主要來自政府的資金補貼,這些資金數目十分有限,這時國家和政府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鼓勵民眾將資金投入相關領域,從而保證重點行業和項目的資金不會斷供,為實體經濟的發展鋪好道路。
第三是落實政策性保障。國家大力扶持的銀行以政府信用為落腳點,通過市場化機制為企業當好堅實的后盾,對于規模小、市場份額小、資源配置明顯薄弱的小企業,銀行可以充分發揮信用擔保的杠桿作用,利用大量依靠低資本但高回收的擔保產品,促進項目的落實,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血脈。
福建明確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綠色實體經濟,加快落實“福建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行動計劃,深化“三維”工程的有效開展,完善“6.18”工程長效對接機制,實現產業結構向高技術的轉型。加快發展綠色經濟,開啟“藍海”綠色金融,綠色經濟已成為中國“五大戰略”之一,支持和加快發展綠色經濟,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國綠色經濟的前景非常廣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研究結果,預計到2020年底,綠色產業投資的融資需求達到20000億元,其中財政金融支持只能達到10%和15%。
實施供應鏈融資,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搬走其他阻擋在實施路上的絆腳石,將其放在福建省建設和發展的關鍵位置。隨著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與眾不同的產品,即物流金融。它保證了金融機構、供應鏈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業間的密切合作。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區開展了物流金融相關項目的研究與探索,比如說與銀行合作“倉單質押”“保稅倉”等服務項目。今后將在保險、信托、保理、租賃等新企業發展方面開展綜合試點。
2018年,中國金融機構新增16.17萬億元,同比增加2.64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的貸款增加8.31萬億元。實體經濟前期需要的資金多,但是獲得的經濟效益低,這導致中小企業在初期很難獲得的資金來源,項目的開展與落實寸步難行,所以很難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經過學者和專家的調查和采訪,發現實體企業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而金融機構也難以了解實體企業的困境,他們之間沒有有效可靠的渠道進行及時的交流與反饋,這導致金融投資沒有完整的評估信息,不能制訂合理的投資決策。因此,國家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可以及時交流的平臺,同時參與到二者的協調當中,發揮監管作用,并且及時預測金融風險,使二者采取措施應對,只有這樣,實體經濟才能獲得可靠的資金來源。
資金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難以獲得資金。銀行因為有所顧慮,不能輕易給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倒閉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支持資金來源。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只能另尋他路,向民間獲得資金,但是民間資金成本和利率極高,這使得中小企業難以擺脫其融資結構,同時弱化了市場的調節作用,實體經濟的發展受到抑制。其次,不少中小企業被稅收壓垮中國多次提出給中小企業減少稅務負擔,但效果不容樂觀。再次,實體經濟制造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是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加,制造業成本也隨之升高,這導致制造業沒有資金雇傭人才和專業的技術工作人員。最后,原材料和運輸成本也在增加,這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金融市場的體制機制不完善也導致實體經濟難以高效的發展。
資金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由于經濟危機,銀行的可調動資金急劇下降。這時實體經濟的經濟效益明顯低于虛擬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很難獲得資金來源,中小企業更難獲得資金來源,因此民間融資是資金的主要獲得途徑。目光短淺的金融機構和落后的中國金融市場風險保險制度,導致發生金融機構調配資金嚴重不合理的現象,許多沒有使用的資金不斷從實體經濟流入虛擬經濟,造成實體經濟更缺乏資金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中流動資金減少,會導致大量企業破產、裁員等行為,許多的社會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嚴重影響社會秩序。
現如今,福建資本市場逐漸變得合理,但金融業內部結構失衡始終存在。在某些地區,同質銀行之間的競爭難舍難分,甚至互相傷害從而取得利益。福建省的實體企業經常使用向銀行貸款、股票發行和民間融資等渠道獲取資金,但債券發行并不常見。到2018年末,福建省金融機構境內外貸款余額45812.94億元,存款占比98.5%, 2018年福建省共有上市公司132家,僅占全國總市值的3.7%。這種過度依賴間接融資的社會融資結構類型,不僅削弱了市場機制配置金融資源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而且在銀行體系中造成金融風險的過度積累,難以有效化解,增加了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主體作用,金融體系在支持實體經濟流動性發展方面受到阻礙。
現如今福建省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至關重要。繼續大力支持市場化利率改革,建立標準利率或市場價格機制,完善資金價格機制,擴大墊款利率變動幅度,確保個人資本配置和獨立的正規金融體系和價格機制產生一定的實際經濟效益,要適時合理治理公民金融市場,制定金融借貸相關條例,減少金融的內部消耗,使金融定向流入特定的項目與領域當中,不斷創新,密切管理民間金融發展,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保障社會投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一政策的有效性在于提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服務水平,促進改革創新,使實體經濟和金融業更高效的進步。
第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實施企業的改革;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企業發展。第二,優化業務結構,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政企合一”,打造融為一體的國家級政府平臺。第三,加強稅收減免,大幅降低成本,企業負擔大幅減輕。第四改革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創造新的融資方案,從而降低融資過程中的內部損耗,同時獲得更多的資金來源途徑。第五,建立清晰統一的市場監管機制,促進創業,優化市場環境,推動創新創業,推動其高質量發展。
加大供給側結構改革力度,搞活實體經濟,協調發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為此實體經濟注入大量資金。金融資本保障著中小企業的資本,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為中小企業提供最有效的金融資源,保障社會治理。
堅持實體經濟在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在發展實體經濟的過程中,要重視實體經濟,通過改革實體經濟,增加更多的工作崗位,維持社會穩定,同時也為人們提供其他生活的手段。一是實現實體經濟的發展,與新區建設規劃相適應。結合國家下達的相關政策與條例發展實體經濟,使金融服務水平上升。二是在社會資本稅和土地規模上參與“三農”建設,以流動發展為導向,優化工作環境和市場競爭力,引入專業的技術人才并為其提供良好的待遇和保障,吸引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重返家鄉。加強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保障人民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