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菲
(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授信審批部)
供應鏈融資是指圍繞核心企業,基于核心企業信用及真實交易場景,圍繞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將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鏈條成員作為一個整體而提供的結構化、綜合化融資服務[1]。通常為“M+1+N”模式,其中核心企業為“1”,供應商為“M”,經銷商或客戶為“N”。
我國供應鏈融資起步較晚,1998年,平安銀行(原深圳發展銀行)首次在廣東地區開辦貨押業務;2002年,在中國金融界首家系統性提出并推廣供應鏈金融理念及貿易融資產品組合;2005年,第一家提出建設專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商?,F在,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包括銀行、行業龍頭、供應鏈公司或外貿綜合服務平臺、B2B平臺、物流公司、金融信息服務平臺、金融科技公司等各類企業。根據物流與供應鏈金融協會近期市場調研顯示,供應鏈公司或外貿綜合服務平臺、B2B平臺類數量約占45%。
供應鏈金融服務對象集中在計算機通信、電力設備、汽車、化工、煤炭、鋼鐵、醫藥、有色金屬業等應收賬款累計較高的行業。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物流、農業、零售業、化工以及餐飲等垂直特征明顯的行業領域市場空間較大。
首先,與傳統信貸融資模式比較,供應鏈金融服務在資金和業務能力融合方面優勢更為明顯,在政策推動下,多元市場參與者對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的意愿愈加強烈。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電商巨頭、物流企業、網貸公司紛紛由C端金融轉向B端布局,供應鏈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其次,供應鏈金融立足于產業供應鏈,“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有效開展供應鏈金融活動的前提是深刻把握產業場景和產業供應鏈各參與主體價值痛點和價值訴諸點,而每個產業的供應鏈模式、盈利模式,以及資金需求的強弱和周期都有所不同。因此,基于產業場景的解構和建構,以及構建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風險管控體系需要,供應鏈金融將向更垂直和細分的方向發展。
最后,當前的供應鏈金融多以單一金融機構或者組織推動,隨著供應鏈業務復雜化和多主體化,依靠單一金融機構很難全面滿足各類主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同時,單一金融機構由于能力的局限性,很難對全局供應鏈實施有效監督和管理。因此,建立多主體專業分工基礎上的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將成為未來供應鏈金融的主要組織方式。
供應鏈融資立足于真實的供應鏈運營場景以及其中的資產狀態,金融機構依據供應鏈中的信息和要素實施金融活動。因而,供應鏈融資風險既可能來自于授信主體或借款方,也可能來自于供應鏈運營環境、歸屬行業和交易業務,以及與特定任務相關的因素。
供應鏈融資是基于產業鏈對客戶進行授信融資,在現行的經濟環境中,行業政策的調整必定會影響對應行業整個產業鏈。當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相應的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個產業發展,則相關產業鏈從源頭到最后的運營主體均將受到影響。相應的銀行融資供應鏈參與者所在行業涉及結構政策調整,則將導致相關信貸資產風險攀升。
(1)核心企業風險。供應鏈融資中核心企業擔當整合供應鏈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關鍵角色。因此,核心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直接關乎供應鏈運營質量,一旦核心企業產品、經營或信用出現問題,或出現履約能力不足、或有負債過高、隱瞞交易信息、借道融資的情況,必然會沿著供應鏈條擴散到上下游企業,影響供應鏈融資整體安全。
(2)鏈條企業風險。鏈條企業為供應鏈融資的重要參與者,其自身經營情況影響著整個供應鏈融資是否能正常有序地運營。同時,各個鏈條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易等每一環節是否能有序鏈接,都可能導致鏈條企業出現信用風險。對核心企業不承擔償付責任的供應鏈融資業務,更應特別關注鏈條企業風險。其中,值得關注的鏈條企業風險表現為:經營穩定風險、資產流動性風險、債務償付風險、現金流風險等。
供應鏈融資的核心理念是將單個企業置于與其主營業務相關的交易鏈條中考察。供應鏈中各環節、流程、要素及參與主體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供應鏈運營狀況良好,交易順暢,則融資風險小;反之,則會加劇鏈上主體綜合信用風險。供應鏈運營實踐中,商務違約、貿易糾紛、產權訴訟、產業政策調整等內外部因素均可影響供應鏈關系狀況。一旦鏈條企業與核心企業的合作受阻,則既可能影響鏈條企業還款能力,也可能導致核心企業經營困難,擔保增信能力弱化,破壞供應鏈融資邏輯基礎。
供應鏈融資立足交易場景盤活企業流動資產以補充產業鏈實際資金需求。主要標的資產為鏈條主體在交易過程中形成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以及存貨等流動資產。其中,對核心企業不承擔償付責任的供應鏈融資業務,應特別關注預付賬款類風險和存貨類風險。其中,應收賬款類風險主要表現為:應收賬款不真實、應收賬款未確權、權利轉讓不到位等。預付賬款類風險主要表現為:重復和虛假倉單、押品價值不足等。存貨類風險主要表現為:存貨估值風險、存貨跌價風險、存貨權屬瑕疵、存貨監控不足等。
基于供應鏈上下游所形成的交易結構和貿易關系進行資金融通,是供應鏈融資區別于其他資金借貸的關鍵特征,也是銀行授信從靜態財務分析轉向把控供應鏈運營場景要素的邏輯基礎。貿易背景不真實將使得供應鏈融資業務邏輯不復存在,信貸資產面臨較大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操作過程、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供應鏈融資中的操作風險涵蓋貸前盡職調查、業務審批、貸款支用和貸后管理等全業務流程。主要表現為:項目盡調不實、業務操作不當、人員風控不力、實質融資異化等。
(1)加強對供應鏈融資主體歸屬產業及行業發展前景研判,深入調查其運營模式、行業規則、產業鏈交易細節,充分評估產業及行業風險。結合全行及區域的信貸結構優化目標,謹慎選擇辦理供應鏈融資業務的行業。
(2)優選核心、鏈條企業。
①加強核心企業選擇,制定準入標準和名單動態管理措施,選擇對上下游鏈條有管理意愿、有管理能力的核心企業進行合作。重點關注系統建設水平,優先支持信息化程度較高,能夠提供多維度交易數據并且具備對接開發能力的核心企業,做好核心企業經營狀況和交易數據監控,及時開展風險預警、核查與處置。
②強化鏈條企業甄別,關注鏈條企業自身實力、商業信譽以及與核心企業的合作緊密程度,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產品有市場、有效益,具有較強競爭優勢,成長性較好的上游鏈條企業。優選與核心企業合作關系穩定、貿易記錄良好,且與核心企業有長期合作協議,核心企業對其有一定管理和控制能力,其主營產品系核心企業核心零部件的鏈條企業。
(3)關注供應鏈歸屬行業的成熟度及穩定性,關注供應鏈融資各主體的合作時間、交易頻率、合作價值、信息共享程度以及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的管理能力。掌握供應鏈運營狀況尤其是商流(貿易往來)和物流(包括運營監管)等方面的情況。
(4)一是加強標的資產真實性管理,通過核查借款企業經營數據,審查購銷合同真實性,查驗發票基本信息及應收賬款質押信息等方式提高真實性風險甄別、規避能力。二是加強質押物監督管理,提高質押標的選擇標準。明確質押貨物應易于轉讓出售、價值和價格穩定、權屬清晰無附帶其他任何優先權,貨物價值始終高于貸款余額等管理要求。三是加強第三方物流監管企業管理,優選規模大、實力強、行業經驗豐富、商業記錄良好的大型物流企業作為合作監管方,增強標的資產風險管控能力。
(5)加強貿易背景真實性與合理性審查,強化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真實性把控,嚴防虛假交易。一是審查業務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分析核實業務的交易合同、發票信息、交易貨物,調查交易雙方的歷史交易記錄等信息。二是穿透審查供應鏈融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否存在控制、參股、參與經營決策等情況,防止串通騙貸情況發生。通過交叉驗證杜絕材料作假。三是運用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新技術,加強資產和交易追蹤溯源。四是整合行內數據、政務監管數據、核心企業系統及第三方平臺數據,采用大數據管控風險。要求我行供應鏈融資支持的貿易必須在我行進行結算,同時分析銀行結算流水是否與貿易合同匹配等。
(6)加強供應鏈融資業務規章制度建設,制定調查模板和相關操作指引,明確操作流程和規定動作,關注風險點和操作步驟;定期重檢產品管理辦法及業務辦理流程,及時優化完善;加強業務培訓,增強風險意識和職業道德,提升信貸相關人員對授信資產真實性、有效性以及操作模式可行性的評價能力。加強信貸資金流向監控,強化對物流、倉儲等第三方融資服務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