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翠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實踐理性是問題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然未達“理性”或理性程度未達標準之前,理論研究與實踐在客觀上存在一定張力。此一“警示”的意義或價值在于:實踐往往遵循著“長風破浪”和“直掛云帆”的“精誠”邏輯,不達目的不罷休;而理論研究則需保持對客觀條件不確定性的適當“謙抑”,要始終保持正反雙重視角,遵循辯證統一的邏輯,以確保為實踐輸出的是理性,或者是程度較高的理性。基于此,本論將重點研究三方面問題:其一,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管理模式利弊分析;其二,該模式對于水利水電施工企業的價值,包括正面價值和“負面價值”;其三,揚長避短,即構建水利水電施工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實施策略。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按其文義理解:“財務”即事項范圍,“共享”即手段或運作方式,“服務”即目標和價值指向,“中心”即在運行組織架構中的定位。據此,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即公司內部(或集體公司內部)集中、集約管理公司財務事項的組織體系和運作模式。其集約特點表明:該財務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降低運營成本、控制財務風險。特征包括:第一,非業務性。財務雖以企業經濟行為作為對象,但局限于客觀“記錄”,非企業經濟行為本身。第二,管理性。從其價值追求目標來看,通常以該模式作為降低運營成本、有效控制財務風險的管理手段,借此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第三,服務性。如對新成立的分、子公司,能夠及時提供服務,同時,在該模式運作下,能夠幫助企業從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投入業務之中。
一是降低運營成本。通過“中心”的設立,減少財務管理組織層級,提質高效,裁減冗員。二是提升水平和效率。“共享模式”下,依托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體現數據、人員、業務“三集中”的特點,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等口徑統一,管理過程會“更迅速、更易用、更省錢”。三是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除集約管理優點外,還能夠較好的“反哺”企業發展戰略,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加全面、詳實的決策參考。
第一,成本方面。該模式運作需必要的大數據技術應用和信息系統應用,故相關技術投入會增加。人力成本方面,因中心設置通常選在集團企業總部(如北京、上海等較為發達地區),導致:一是相對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地區薪資水平不同);二是絕對人力資源成本會增加,中心業務量增加,必然面臨中心人員擴招問題;三是比較人力成本會增加,如一臺普通影印機價值相當于一名財務人員的年薪。第二,質效層面。該模式下業務融合可能引發“業務脫離”情形,即管理者與實際業務脫離,進而影響管理質效。第三,中心人員管理方面,若將中心設置為原財務部門下屬機構,可能會面臨“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局面,若平級或提級高配設置亦有實踐困難:推諉扯皮或機關作風等問題。第四,守法成本可能會增加。成本絕對增加:基于地方稅務機關的管理,因“財務人員不再直接接觸子公司及分支機構所在地稅務局,對稅務風險的敏感性極大的降低”。機會相對減少:如因信息不對稱,可能喪失獲得地方稅務優惠政策供給的機會。
主要特征為綜合性強,具體表現為:第一,點多。這緣于工程類管理的共性特點,隨著水利水電行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呈現明顯的多分支、跨地域特點,為不斷提高企業經營規模優勢,不斷設立分、子公司。公司之間財務管理各有章法:管理模式、標準、數據統計口徑各不相同。第二,線長。水利水電施工企業財務管理涉及工程的全部流程,不僅管理流程環節多,管理周期也相對較長,一個會計預算決算期間內,如何保證財務管理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是較為復雜的問題,“線長”特點增加了財務管理風險。第三,面廣?;诠こ添椖孔陨硖攸c,分、子公司往往著眼于各自的特定行業、市場,開展具體業務。行業不同,業務模式也不盡相同,其財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只見樹葉,不見森林”的弊端,難以保持整體發展視角和全局戰略高度,進而弱化了財務管理反哺決策的功能發揮。
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方面:第一,制度運行機制不健全。制度方面,當前基本已制定相應財務管理制度,但真正讓制度“動起來”發揮作用的機制并不完善。業務方面,財務人員工作往往局限于票據梳理、簡單記賬和數據統計,依托財務對工程項目本身的管理做得還不到位,制度運行機制的不完善,致使制度貫徹乏力,一定程度上存在“虛設”現象。第二,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突出。分、子公司林立,各有財務管理制度,其相互之間、分、子公司與集團之間,存在財務管理信息不對稱的情形,在各自業務或經營范圍內形成信息孤島。第三,決策支撐作用不明顯。越是復雜的管理流程,越需要精準的決策數據支撐,財務數據表現了企業整體經濟行為總量、方式以及資金流向和資金流運行效益,這是客觀的數據是企業決策的必要參考。分散管理模式中,數據整合是一大問題,致使對財務數據價值挖掘不夠,影響了企業決策。第四,標準各異,人員素質不一。財務制度、管理機制、機構設置、機構運行等標準各異,實踐中差異較大。且財務管理人員素質相對不高,業務開展面臨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模式的核心特征便在于“共享”。第一、理念層面。共享意味著財務管理方式、模式創新。從信息孤島轉變為關聯互動,從部門林立轉變為集中統一,從制度“虛位”走向機制完善,突出了財務管理效能。第二,實踐層面。革新現有財務管理手段方法落后的問題,充分有效應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融合”系統,是“科技+管理”理念的具體實踐。同時,共享意味著對現有企業組織架構的革新,需設立獨立的中心運作實體,根據集團企業數量、層級、業務范圍等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分級或分層管理體系,以確保中心實體運行高效。第三,目標層面。除前述集約、成本等目標外,突出了對相應風險的管控能力,能夠依托中心運行,實時開展風險管控,改變風險事后管控模式,提升風控效能。同時可強化其“服務”決策的功能的發揮——數據更完整、全面,信息更及時、準確。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構建問題涉及組織、技術、管理、人員、制度等多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整體把握、周密設計、分步實施、精準運維。一是要加強可行性調研,充分把握行業及自身財務運行模式現狀,明確改革發力點,精準判斷改革阻力;二是明確戰略價值定位,明確“業務整合促進管理、管理升級促進功能發揮”基本戰略定位,雙變革,同促進;三是把握關鍵協同推進,把握財務業務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如財務預算、資金結算、檔案管理、日常運維、編制報表、數據價值挖掘等。
組織架構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運作實體,是其功能發揮的組織基礎。建立“中心”組織架構,明確“中心”定位,“劣勢分析”中相關警示,建議在初期實行業務集中、部門集中、人員相對分散運行模式,即機構獨立,但中心人員可在分、子公司優秀人員中臨時選派。根據業務內容分別建立運營管理、綜合核算、成本收入、資產費用等科室??茖W設置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和相關工作流程。如果企業集團分、子公司較多,業務量巨大,可按地區設立“分中心”,協助集團企業中心更好地行使職權。
即強化大數據技術應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模式下,如延續傳統管理和技術手段,將削弱對分支機構財務的控制力度,同時,各種財務業務由分散集中流向中心,中心工作人員將面臨巨大工作壓力。因此,需強化大數據技術應用,建立、打通、對接各部門財務系統。
第一,對下管理。一是建立財務管理行為“立案”制,即企業經濟行為一經發生,便需錄入系統;二是強化點、面雙控,建立預算、核算審批流程系統,對財務管理關鍵時間節點進行控制,建立財務管理資料“全采集”系統,督促將全部會計資料錄入系統,完成面控;三是依托系統,強化風險管理,這需以系統的智能化運行為前提。第二,自我管理。一是突出發揮服務功能,針對不同部門特點和實際需求,做好數據“定制化”服務,有力支撐企業運行發展;二是有效發揮共享功能,打破數據資源壁壘,深挖數據資源背后價值,提高共享層次,盡力實現對數據本身的共享轉變為對數據資源價值的共享。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構建過程中,會面臨多種風險,如內部阻力問題,因在傳統財務管理模式下,部門企業人員理念轉變困難,可能會出現不配合、消極配合的情況;再如“離職陷阱”問題,已有多位學者在研究中指出了這一問題,即“中心”工作人員可能會成為“弱勢群體”,加之工作本身的非業務性、繁雜性,崗位人員流失問題不得不重點考慮;又如變革自身風險。變革后,統一的標準取代了特異性,但是否符合各企業自身實際,尚需實踐考證。與此同時,新舊財務流程過渡、銜接、轉變、統一以及中心統一標準的實際操作運行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為變革增加了流程風險。
綜上,從長遠來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模式是大勢所趨,但會有短期變革“陣痛”。因其與企業核心競爭力息息相關,故要謀求長遠發展,對此變革應著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