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尕五
農村中學的學生大都是農民,家里都在種地,飼養家禽家畜。所有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接觸到的生物很多,教師在上課時要合理的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將生物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合理的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一、什么是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所謂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就是教師按照合理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知識的認識程度,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所講知識要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從而使學生能夠達到理解知識和靈活應用知識的目的。
所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授課的過程中能使學生對知識有新的認識,對學業水平有新的提高,使學生能從認知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協調發展。其實,科學性和有效性就是學生能從不會變會,把不懂的知識學懂,把簡單的更進一步了解,把學生不感興趣的東西慢慢培養成感興趣的東西,把不熱愛生物學的學生培養成熱愛生物學的學生。也就是說,有效性就是把學生不愛的東西慢慢讓學生能夠接受,再到融會貫通的過程。
二、初中生物課堂的主要教學內容
初中生物的教學內容主要有: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范圍、影響生物的因素、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食物網、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分裂、植物的分類及各種植物的特征、各個器官的特征、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三、農村生物課堂與城市課題的區別與優勢
生物課對于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并不難,它不像語文的學習,需要陶冶情操,閱讀大量的書籍,有的學生由于沒有書籍來源,可能會導致學習的欠缺。但對我們的生物來說,越與自然接近,學起來就越容易。我們的大多數學,在節假日或周末一般都能和父母到農田中干活,也有的同學家里以畜牧業為主,學生對農作物、牛、羊、雞、鴨等這些生物都很熟悉,不管是提到它們的生活習性,還是外貌特征,學生們都描述得一清二楚,這就有利于初中生物學的學習,為學生學好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例如,講到動物的分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甲殼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等時,只要給學生把各類生物的特征講清楚,然后找一些動物,讓學生按名稱分類,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再也不用觀察,只要聽到某種動物常見的動物名稱,就知道是哪一類。又如,在講植物分類中,提到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只要你講到各種植物的特征學生就可以將它們分開。在被子植物中講到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只要老師給學生說明單子葉植物葉片不對稱,葉脈成平行脈;雙子葉植物葉片對稱,葉脈成網狀脈。然后提到下麥、青稞、大豆、豌豆、花生、玉米等進行分類,學生就會很快正確地完成。所以農村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礎很好,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農村初中生物的課堂問題設計舉例
1.影響生物生存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以農田為例,來讓學生說出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因素有什么?對于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這個并不難回答,只要接觸過農活的學生就能說出幾個來,如:水、陽光、空氣、土壤酸堿度、肥料、病蟲害、雜草等,然后老師給予歸納總結。把水、陽光、空氣、肥料、土壤酸堿度等這些影響生物生存的無機環境因素歸為“非生物因素”,而把病蟲害、雜草與農作物的關系歸為“生物因素”。更進一步分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農作物與雜草之間為爭奪水分、陽光、肥料等而發生斗爭為競爭關系;貓頭鷹都要以老鼠為食,為捕食關系;蚜蟲要以小麥體內的淀粉為食,為寄生關系;豆科植物可以從根瘤菌中獲得氮肥,而根瘤菌可以從豆科植物中獲得有機物等,它們的關系為互利共生關系。然后讓學生在舉例說明生物之間關系,加深記憶和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
2.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
一提到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對于農村初中的學生來說,舉例也不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例如:蚯蚓、蝗蟲、牛、羊、各種鳥類、青蛙、蛇等,然后老師找出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中的一些表性生物,讓學生歸類,最后老師總結:兩棲類(如青蛙)、爬行類(如蛇)、鳥類(如麻雀)、哺乳類(如羊)等為脊椎動物;環節動物(如蚯蚓)、軟體動物(如蝸牛)、節肢動物(如蝗蟲)等為無脊椎動物。
五、農村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初中生物課對農村學生來講,應該不是很難,很多學生對老師提到的知識點都有所了解,但對知識點的描述上可能不夠標準。例如:我們的學生在考試時,有的時候不用書面語言,在考查雞卵的結構時,學生在試卷上往往會寫蛋白、蛋黃等文字,所以老師在上課時就要注意語言表達,對學生再三強調,讓學生把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更應該讓學生科學的理解知識,達到課堂知識從無到有,從量變到質變的效果,但教師上課時也要注意切合生物客觀發展規律,使課堂教學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1.有效備課
(1)在有效備課中,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和水平進行有效地把控,基于學生積極性的角度出發,體現出學生自身并非一張白紙。從實際的生活來看,學生能夠獲取信息的途徑較多,經過信息的洗禮,教師應該重點研究學生的知識吸收能力以及基礎水平,通過有效的備課,加強學生的學習熱情的提升。
(2)有效備課需要教師能夠針對教材進行詳細的研究和應用,以此為基礎,展開創新。教材作為相關研究學者和專業人士的心血,是具備一定的借鑒意義的,學校通過不斷的精挑細選,為學生提煉出最有價值的教材。教師需要加強教材的使用和重視,并且結合實際情況實施教學活動。通過備課可以平衡學生的學習水平與教材內容,然后進行拓展,有效的組織與提煉教材內容,從而科學的利用教材進行課前的教學準備。
2.有效講授
(1)在有效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積極性的提升,吸引學生眼球。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情景的創建,另一方面通過提前設立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在講授階段,很多教師沒有提出教學目標的內容體系,而在有效的講授內容中,需要教師傳達課堂講解的最終目標,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的吸收程度,從而進行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2)在有效講授的體系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計劃指明重點與難點內容,擺脫了傳統的講解方式,使課堂學習更加多元化。有效的講授讓學生能夠發現和有效記憶核心內容,在課堂學習開始、進行以及結束的各個階段都需要重復指明重點與難點內容,不僅僅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同時也能夠提升教學效果。
(3)有效講授需要教師按照相應的節奏進行講解,使學生可以快速地使用教學安排與節奏,會讓教學更加流暢和輕松,從而加強學生的暗示效應,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識體系。
(4)在有效講授中,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過渡性進行控制,如果教師轉變主題,那么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過渡,這樣才能夠高效的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簡潔明了的開展課程教學,同時也需要提前選取和設計過渡相關的資料,這樣才能夠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基礎。
3.有效提問
(1)有效提問主要確保問題的普遍性和大眾性,可以使全體學生共同產生思維的碰撞與共鳴,每個學生都愿意思考和嘗試,爭取回答問題,這樣才能夠加強課堂氛圍的活躍性。教師在提問時,以所有學生為提問對象,抽取學生答題的時候應該擴大范圍,并且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隨著教學內容進行提問難度的增加和減少,并且科學和合理的引導學生走進問題的研究中。
(2)學生通過教材可以尋求標準的答案,而有效提問需要教師提出比較有價值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夠體現出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利用高效的問題設計方式,可以使學生加強知識的應用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