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腦動脈瘤是神經外科中常見的血管瘤。腦動脈瘤破裂是最嚴重的臨床問題之一,其也是神經外科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研究顯示,腦動脈瘤是一種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其通常具有出汗、嘔吐、體溫升高、頸部僵硬等癥狀[1]。腦動脈瘤多在運動、情緒激動、腹壓增高等誘因下發生破裂出血,也可在無明顯誘因或睡眠時發病[2]。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手術已逐漸應用于腦動脈瘤破裂的治療中。本文選取80 例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采用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的預后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5 月~2018 年12 月在本院治療的80 例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隨機分為保守藥物治療組和手術治療組,各40 例。手術治療組患者年齡32~72 歲,平均年齡(52.78±8.83)歲;其中男28 例,女12 例。保守藥物治療組患者年齡32~71 歲,平均年齡(52.64±8.44)歲;其中男29 例,女1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保守藥物治療組患者實施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組患者選擇手術治療,72 h 內實施手術。在翼點開顱顯微鏡下夾閉動脈瘤頸,術中對明顯腦組織腫脹患者先穿刺側腦室,放出腦脊液,充分進行腦底池解剖,促使腦組織充分塌陷以更好分離動脈瘤,盡可能減少腦組織的牽拉。夾閉動脈瘤后盡量將腦池內積血清除干凈,生理鹽水實施反復沖洗,預防腦積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死亡率及治療前后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比較 治療前,保守藥物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分別為(23.15±3.58)、(51.46±2.67)分;治療后,保守藥物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分別為(15.21±1.46)、(82.56±3.58)分;治療前,手術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分別為(23.25±3.81)、(51.68±2.56)分;治療后,手術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分別為(10.01±1.11)、(93.24±4.35) 分。治療前,兩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手術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均優于保守藥物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比較(,分)
注:與保守藥物治療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比較 手術治療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為(13.51±0.24)分,高于保守藥物治療組的(10.21±0.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死亡率比較 手術治療組患者死亡率為7.50%(3/40),保守藥物治療組患者死亡率為25.00%(10/40);手術治療組患者死亡率低于保守藥物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顱內動脈瘤是指由腦動脈腔異常增大引起的動脈壁的腫瘤樣突起。顱內動脈瘤是由腦動脈壁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增高引起的,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動脈瘤形成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動脈硬化、感染及創傷[3]。此外,還有一些罕見的原因,如腫瘤也可引起動脈瘤,顱底血管網異常,腦動靜脈畸形,顱內血管發育異常和腦動脈閉塞也可伴有動脈瘤。其中非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主要目的是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動脈痙攣等,適用于患者病情不適合手術或一般情況不能耐受開顱手術治療的患者;診斷不明確需要進一步檢查患者;患者拒絕手術或手術失敗情況;作為手術前后的輔助治療。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應及早預防蛛網膜下腔出血(夾住腫瘤蒂或栓塞動脈瘤),并在手術過程中采取措施保護大腦(甘露醇、巴比妥等),擴大治療范圍。目前,對于前后循環動脈瘤、椎基底動脈瘤、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后下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手術以及基底動脈和動脈瘤,大腦后動脈第一部分的動脈瘤在手術前等待神經癥狀改善和穩定。一旦動脈瘤破裂不建議進行保守治療,因為保守治療不會使動脈瘤變小。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并證實是顱內動脈瘤,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開顱動脈瘤頸部夾閉或介入治療。隨著對腦動脈瘤的認識不斷深入,可分為動脈瘤破裂,患者的一般狀況等三種治療策略,即:觀察位置,大小,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從而實現閉塞性動脈瘤,預防再出血,減少殘疾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于有癥狀的動脈瘤患者,一般建議患者接受治療,包括破裂的動脈瘤和大動脈瘤。
腦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對人的生命和健康有害,如果不及時治療,將帶來較高的死亡幾率,危及患者的生命[4]。大多數顱內動脈瘤是發生在顱內動脈壁上的異常凸起,其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一個原因。在腦血管意外中,腦動脈瘤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腦動脈瘤,其中大多數發生在40~60 歲的中年婦女中。顱內動脈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顱內動脈瘤是由顱內動脈壁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加引起的[5]。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血管炎與動脈瘤的發生和發展有關。非手術治療的方法主要在于預防再出血:包括絕對臥床休息,鎮痛,抗癲癇,鎮靜劑和通便藥物,以保持患者安靜,避免情緒激動,應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氨基己酸、抗凝酸、氧化酶等)[6]。動脈瘤治療前控制血壓是預防和減少動脈瘤再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如果血壓下降過低,則會因腦灌注不足而導致損傷,通常其可以減少10%~20%[7]。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顱內壓可能升高,可應用甘露醇降低顱內壓,但使用甘露醇可以增加血容量,平均動脈壓會升高,偶爾會有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在動脈瘤性出血后的急性期,腦表面和腦部可能有大量血液增加顱內壓,有些可能因小血腫或凝塊阻塞室內或腦部而引起急性腦損傷渡槽。水的積聚存在意識障礙,需要緊急的心室引流。腰椎穿刺和腰椎引流也可用作腦脊液引流的方法,但可能導致顱內壓高的患者出現腦癱。腦血管痙攣的預防和治療:動脈瘤破裂出血后,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可能引起腦血管痙攣。出血后3~4 d 出現腦血管痙攣,7~10 d 達到高峰,10~14 d 開始消退。目前,腦血管痙攣的治療主要集中在3 個方面:鈣離子拮抗劑的應用;去除血性腦脊液;適當的血壓升高。腦動脈瘤破裂后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的死亡率高。盡管破裂可以通過其自身的凝固機制關閉,但是一旦破裂周圍的凝塊溶解,將再次引起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果腦動脈瘤破裂不能及時治療會導致嚴重后果,出現高致殘率和死亡率,因此有必要及早對顱內動脈瘤破裂進行有效干預,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此外,顱內動脈瘤破裂的致殘和死亡風險極高,且預后不理想。因此,早期有效治療顱內動脈瘤是目前臨床上值得研究的問題。在開顱手術中,開顱手術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動脈瘤夾閉,這項技術的優點是治療效果徹底,長期復發的幾率低,成本經濟,通常用于常見的腦動脈瘤治療中;然而,對于復雜的動脈瘤(深部位置,形狀不規則,體積大)也無法實現介入治療和動脈瘤夾閉,或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治療這種動脈瘤需要采取隔離動脈瘤[8]。目前,外科手術逐漸應用于腦動脈瘤的治療,其可在鏡下實施操作,具有微創性,可有效降低患者顱內壓,減輕神經功能損害和腦組織出血,并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9]。在顱內動脈瘤破裂實施手術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細心操作,最大程度減少創傷,以更好改善患者的預后[10]。
本研究納入2016 年5 月~2018 年12 月在本院治療的80例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隨機進行分組。保守藥物治療組對于本次就診的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實施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組對于顱內動脈瘤破裂選擇手術治療,比較比較兩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死亡率及治療前后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保守藥物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分別為(23.15±3.58)、(51.46±2.67)分;治療后,保守藥物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分別為(15.21±1.46)、(82.56±3.58)分;治療前,手術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分別為(23.25±3.81)、(51.68±2.56)分;治療后,手術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分別為(10.01±1.11)、(93.24±4.35)分。治療前,兩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手術治療組患者NHISS 評分及QOL 評分均優于保守藥物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治療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為(13.51±0.24)分,高于保守藥物治療組的(10.21±0.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治療組患者死亡率為7.50%(3/40),保守藥物治療組患者死亡率為25.00%(10/40);手術治療組患者死亡率低于保守藥物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可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