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瑾 程 亮
(1.云南工商學院;2.昆明鐵路局集團有限公司)
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越窮的地方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的地方就越窮[1]?!靶碌慕逃^”[2]不是抱守過去那種就教育論教育的線性思維,而是要把教育發展同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福祉聯系起來,站在一定的戰略高度來審視教育問題:第一,教育扶貧認知論,要認識到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第二,教育扶貧實踐,“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脫貧防返貧”;第三,教育扶貧方法論,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第四,教育扶貧模式論,“深入實施精準扶貧、進準脫貧”;第五,教育扶貧動力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扶貧精神內核表現為:第一,精準扶貧的根本目的:人民獲得感; 第二,精準扶貧的根本動力:人民主體性;第三,精準扶貧的根本價值:人民共享。只有尊重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當作社會的主人,并努力激發和調動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和積極主動性,才能穩住方向、凝聚人心,打好扶貧攻堅戰,實現真正脫貧,促進人人參與、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人人發展的精準扶貧新局面[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扶貧的發展趨向:扶貧內容由基礎教育向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拓展;扶貧領域由義務教育向學齡前教育和繼續教育延伸;扶貧對象由區域性整體扶持轉向區域性扶持對特殊人群的重點資助相結合;扶貧主體從單一政府向社會力量合作轉變[4]。
精準扶貧關系到貧困戶的脫貧增收,關系到農村能否全面實現小康,大眾傳播在精準扶貧中能起到激勵撫慰、溝通信息、監督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媒介傳播解決扶貧中的“對接難”“引導難”“把控難”[5],通過媒介傳播的多維表述,展開扶貧話語時空化立體傳播, 進而驅動內核構建。
在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大環境下,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協作共生下,在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和諧發展下,“濟貧”是全世界所面臨的問題,濟貧不只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同時也是世界各國需共同關注的話題。除了完善的社會扶貧體系外,教育是扶貧的原生力,是擺脫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方法。雖然在“一帶一路”的倡導下,我國定下了全面實現小康的社會目標,但短時間內的來源于外力的扶貧方式并不能解決致貧的內因,外部呈現的“小康”與意識形態領域的脫貧認知存在一定的差距。解讀教育扶貧內核,驅動教育扶貧內核,將教育扶貧提升到新的意識形態領域,是對扶貧工作的新探索。
滇西青年創業學院是教育部面向滇西10州56縣5569行政村展開的對口教育幫扶項目,目的是嘗試將滇西地區農村產業扶貧與本土創業人才培養相結合,對國家扶貧開發模式、創業教育模式以及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大膽創新。滇西青創自2014年開辦以來共招收學員552多人,辦學特色為[6]:聚焦邊疆民族地區,培養創業人才;以創業為導向,采用師徒制、創業導師制和一對一項目助推式人才培養模式;組織機制創新,充分整合云南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系統、西南林業大學特色專業教育和云南工商學院創業教育資源,共同培養適用于滇西地區的發展型創新人才。
滇西青創學員由于招生地域特色,其中白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壯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學員占比33%,在讀學員創業的占到70%,帶動當地就業人員2923人,帶動建檔立卡戶家庭94戶。2019年6月25日第一批學子(2014級)畢業,至此滇西青創有了畢業生,初步實現了教育扶貧的良性循環,從政策輸血、教育換血到知識造血,自我脫貧的內核驅動力初顯[7]。
在筆者對滇西青年創業學院調研中,其中2014級優秀畢業生有四位除自身脫貧外,通過創業帶動其他貧困人口脫貧,由個人內核影響到群體內核,輻射范圍逐漸增大。具體如下:
云南省大理州永平縣博南鎮七屯村姜燕通過果蔬種植,采取合作社的模式,幫扶19個建檔立卡戶。2012年她開始組織村民種植大棚蔬菜、大棚西瓜,并組織村民加工核桃,2013年成立了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任法人代表,創造了30個就業崗位(季節性),并帶動全村19個建檔立卡戶和其他村民共同脫貧,年產值50萬元人民幣。
云南省普洱市鎮沅縣勐大鎮英德村黃少奇通過有限公司模式進行果蔬種植創業,實現脫貧,并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八個。他于2011年創立云南省普洱市鎮沅縣金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咖啡種植和收購加工、芒果種植和收購銷售、柚子種植和收購銷售、果樹苗木選育、農業技術指導服務,現公司就業員工8人,年產值150萬元人民幣。
云南省瑞麗市姐相鄉雙村冷靜,通過合作社模式進行農業種植,幫扶建檔立卡戶15個。冷靜于2011年開始創業,從事農業種植業,2015年4月成立瑞麗市冷靜蔬菜種植基地,2016年7月轉變為瑞麗市南農種植專業合作社,2016年12月注冊德宏州農作物種子經營備案書。如今合作社的業務范圍包括蔬菜和水果的種植、收購、銷售以及銷售不再分裝的農作物種子。合作社為周圍群眾創造了50個就業崗位,年產值達300萬元人民幣。
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沙甸區林肯,創立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機動車性能檢測服務,幫扶建檔立卡戶3個。林肯在進入學院學習之前從事有色金屬流通,2014年進入學院學習,2016年創業,2017年4月成立了個舊合創機動車性能檢測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兩百萬元,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配備了安檢車間、外檢車間、環保車間、業務大廳及停車場。2018年1月響應國家號召,增加了綜檢車間?,F帶動就業35人,年產值達800萬元。
除2014級畢業生外,2016級在讀學員王永,大理市下關開發區人,通過成立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從事裝飾設計,幫扶建檔立卡戶9個。王永在進入學院學習之前從事建筑業,2016年進入學院學習,2017年8月開始創業,成立大理愛家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三百萬元。經營范圍包括室內外裝飾工程設計、施工;國內各類廣告設計及制作;裝飾材料批發、零售。現帶動30人就業,年產值達200萬元。
扶貧不是某個階段的工作,滇西扶貧也不能僅從“數字”上考量扶貧呈現的效果。經濟、物質等外化的東西屬于表象,而內核才是扶貧的真正驅動力。內核構建源于貧困地區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為“向往”搭建起一座橋梁,一座通往脫貧的捷徑。物質扶貧只屬于“輸血式”階段,教育扶貧是真正對貧困“造血”,并保持良性循環發展的內核。
以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扶貧理論指導為宗旨,將滇西青年創業學院置于教育扶貧內核構建下,以滇西青創大數據為基礎建立教育扶貧模型,從傳播角度嘗試驅動教育扶貧爆點,引燃個體在脫貧過程中自主意識的迸發,為下一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后的社會濟貧提供一套可行的參考標準,提升社會全民經濟水平的提升,消除因資源分配不均情況下的致貧現狀,通過教育內核將扶貧上升到意識形態領域的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