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芳
(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
消費扶貧本質上是消費者和貧困地區生產者之間的商品和服務的買賣行為。從生產者角度,應全面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供給水平和質量,打通供應鏈條,拓展銷售途徑。從消費者角度,應積極參與消費扶貧,營造消費扶貧的社會氛圍,助力扶貧地區脫貧攻堅戰的勝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消費扶貧就是在扶貧工作中,充分發揮受幫扶地區的產業優勢,借助現行市場機制中的需求杠桿,使受幫扶地區的相關產業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利用市場以及市場中廣大社會群眾的消費來帶動需求,從而加大產品供給、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消費扶貧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市場機制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閉環,使受幫扶地區通過市場需求機制與社會各界建立有效的產業鏈,從而構建了一個“消費皆為扶貧,人人都能扶貧,人人都愿意扶貧”的產業扶貧新局面。

圖1 消費扶貧產業鏈
在政府以及市場的共同努力下,消費扶貧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從目前來看,消費扶貧主要通過受幫扶地區的當地產業優勢,將產品及產品相關的一系列附屬消費品通過政府建立的相關綠色通道,輸送到社會各界之中,從而帶動產業消費和經濟發展。
結合四川省金川縣的案例來看,金川縣農業基礎雄厚,屬明顯的大陸高原性氣候,受亞熱帶氣候影響,氣候溫和,無霜期265天,是梨等水果的最佳生態區。因此,金川縣的主要優勢產業為雪梨及梨花旅游業附屬產業。目前政府主要提供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專業技術指導,助力當地梨園產業的發展。然后通過市場渠道將產品運出,推入市場讓消費者購買。另外,以“梨花文化旅游節”等形式將消費者引進來,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以及其他行業的消費。由此形成“雪梨銷售+梨園旅游業”的雙支柱產業消費扶貧模式。
由四川省金川縣的扶貧模式可以看出,消費扶貧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消費扶貧中依托農產業消費介質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絕大多數受幫扶地區的產業優勢為農產業優勢,因此在消費扶貧中扶貧介質都為農產品。另一方面,近年來,注重旅游服務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受幫扶地區也將農產業旅游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一部分,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發展。
(2)消費扶貧中政府對市場平臺的構建愈趨多樣化。政府致力于擔任消費扶貧中的“牽線人”,建立產品供給和產品需求之間的有效聯系,通過相關部門的定點消費幫扶,互聯網平臺銷售、產品的市場搭建等形成了一個相對多元化的市場銷售體系,使產品能較好地進入銷售市場。
(3)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參與到消費扶貧之中,以前的“政府精準扶貧”逐漸轉化為“全民精準扶貧”。
(4)政府在消費扶貧工作中更多地將財政支出由以往的單一資金支持變為產業支持。與以往的財政扶貧相比,消費扶貧中,政府更多地加大產業基礎設施以及產業銷售平臺、產業鏈的搭建,實現了扶貧與經濟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消費扶貧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各方力量得到了迅速發展,也成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支柱。但近年來也出現了很多由此帶來的產業問題,主要體現在市場需求和產品供給并不能完全實現平衡。以金川縣為例,有些年份由于天氣等原因造成雪梨的產量和質量受損,導致當年產業發展受到極大阻礙。再者,由于雪梨的銷售仍然不被很多消費者所知曉,當地雪梨也不能被很好地宣傳,導致雪梨的銷售情況不夠理想,從而導致產品積壓,對該產業造成重大的損失。總結來看,消費扶貧目前主要遇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1)消費扶貧的扶貧產業過于單一化,主要依托于農產品,而農產品消費市場前景以及消費競爭力較差,再者其產業利潤相對較低、特色不夠鮮明。
(2)農產業及農產業相關附屬農業觀光旅游業,由于產業本身的特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較高,很容易因自然災害造成產業巨大損失,給消費扶貧帶來阻礙。
(3)政府所搭建的市場銷售平臺,絕大多數仍為政策性消費渠道。這些政策性渠道在很多時候都是為了完成政策性目標而建立的,其可持續性難以評估。再者僅依靠這些政策性渠道所帶來的市場有限,很難真正打開市場、帶動產業發展。
(4)消費扶貧中產品的銷售手段依舊十分單一,導致銷售渠道過窄、產業發展受阻。
(5)消費扶貧所帶來的真正效果難以評估。由消費扶貧帶來的產業發展,是否真正地改變了受幫扶地區的經濟生活水平、就業水平?這些都成了實際扶貧工作中的相關問題。
消費者需求是消費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特別是我國的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以后,研究消費者需求理論,對于指導產業的生產和經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需求是指消費者具有貨幣支付能力的實際需要。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消費者的實際需要,二是消費者愿意支付并有能力支付的貨幣數量。前者取決于消費者實際需要的商品的價格(P)和替代商品的價格(P)。后者取決于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I)和消費者的支付心理(E)。于是,消費者需求可以用函數模型表示為:

根據函數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消費者需求由消費者的實際需要決定。
(2)消費者需求量總是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限制,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比例關系。
(3)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費支出的增加。但只有提高商品的檔次,才能滿足收入增加后的消費者的實際需要。
(4) 只要有替代商品存在,相互替代的商品的價格由商品的差異決定。
消費者需求理論將對供給端的重視轉變為對需求端的重視,即更加注重通過市場需求來調整市場供給。在消費扶貧工作中,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及財政支持應該更加注重對產業需求端的打造。通過政策性導向以及相關財政資金支持,打造一個“需求導向的精準消費扶貧”體系。在消費扶貧中加強產品定位以及產品需求市場定位,最大化精準化產品供給,使其更加適應當前的消費市場,實現從“政策導向性購買”到“消費者愿意購買”的轉變。
根據消費者需求理論及其相關內涵,結合消費扶貧現狀以及四川省金川縣實際調研案例,本文嘗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政府應該加大市場調研力度,幫助受幫扶地區精準把握市場動向以及市場需求,從而決定該受幫扶產業的供給。金川縣實際案例中,政府協助農民提前對口一些城市重要銷售市場,根據市場實際需求,精準化打造產品。“先有需求,后有生產”,最大限度地解決了產品滯銷問題。
(2)進一步打造產品特色,注重產品創新,刺激消費市場的需求。在金川縣實際案例中,當地政府將以往普通的農家樂觀光旅游,結合當地相關文化特色,進一步打造成“梨花文化節”,對消費者的需求形成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帶動了產業發展。
(3)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增加產品銷售渠道。在金川縣實際案例中,當地政府和農民借助抖音短視頻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對雪梨及梨花旅游業進行宣傳,迎合了當前主要消費群體的獵奇心理,進一步地帶動了消費市場。
(4)激發消費者參與扶貧,打造全民扶貧的氛圍。消費扶貧是以消費者為主體實現貧困主體增收脫貧的扶貧方式。有多少消費者能持續參與進來,直接關系到消費扶貧能否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可通過鼓勵民營企業、慈善機構等在消費扶貧產業中的發展,帶動消費扶貧氛圍。
(5)政府應加強產業保障建設。由于農產業的特殊性,自然災害的不可預測性,政府應提前建立預防機制,最小化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金川縣與當地錦泰農業保險公司合作,精準化雪梨產業農業保險,解決了因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產業損失,又充分發揮了農業保險的抵押貸款作用。
(6)政府應建立多元評價指標,進一步具化消費扶貧的實際扶貧效果。可借助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精準構建一套包含:實際生活水平、經濟狀況、就業狀況等的指標體系,全方位衡量消費扶貧的實際扶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