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霞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王莊鎮人民政府)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發展農村經濟是促使農民走上富裕的重要保障,發展農村經濟對于加快小康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起著關鍵作用。目前,雖然全國農村經濟總體發展環境不斷得到改善,發展勢頭不斷壯大,可是部分農村地區集體經濟還比較薄弱。對此,本人就所在中部地區的農村現狀,如何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做以下探討。
(1)勞動力沒得到有效利用。
(2)扶貧資金有待加強監管。
(3)村集體資產(特別是校舍)閑置,利用不充分。
(4)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嚴重,間接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5)農村廢棄秸稈不能充分利用。
(6)村集體經濟資金管理不完善,村級財務不規范,不公開。
(1)農村存在大量勞動力過剩的情況。相當部分的農民,在忙完了農業生產活動后,有大量的時間閑置在家,沒事可做。還有部分農民進城務工,但是不能積極學習技術、技能,做著普工的工作,工資待遇低下,這樣一來,部分人員工作一段時間后又返鄉回村,并在很長時間內沒事可做,造成勞動力的極度浪費。
(2)近年來,隨著人民對教育的重視,農村學生流入城區現象嚴重,以至于適齡學生大大減少,以及鎮中心校點的設置等,造成村級校舍的閑置,嚴重浪費資源。
(3)部分學校產權不明晰,造成資源閑置。好多村級的學校,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模式下建起來的,由村協調,村民小組提供土地,村民集資興建,國家給予少數補貼,大多數的學校沒有辦理房產登記手續及土地使用手續,產權歸屬不明晰,學校撤并后,被村個別人占用情況嚴重。
(4)校舍變賣難,造成資源浪費。一方面,受利益驅動影響,部分群眾干預校舍的處置,另一方面,部分閑置校舍處于邊遠地帶,沒有人愿意購買。
(5)近年來,農村住戶80%都搬遷至村莊路邊,農村居民進城購房、務工很多,造成自然村內住戶分散,空房現象嚴重,村莊內大量的空宅占用了土地資源,造成土地資源嚴重浪費。
(6)秸稈綜合利用率低。隨著現代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大量的作物依托機械種收,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導不夠,固定消費市場沒完全形成,造成秸稈的大量浪費。一方面,秸稈收集投入成本高,運輸成本高,儲存難度大,收集后如不能及時進行初加工,容易造成腐爛。另一方面,秸稈利用核心技術不成熟,農村對秸稈利用還停留在肥料化,基料化等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等原始農業化利用方式上。
(7)有的地方村級財務隊伍不穩定,不能及時進對村級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以至于村級財務人員對財務法規,財務制度不熟悉,在問題處理上,不能按規章制度辦事,造成資金管理不規范。
(1)針對勞動力過剩的情況,當地政府應依農戶需求,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例如:家政服務培訓、農藝技能培訓、中藥材的種植采收培訓、電商培訓等,使農民擁有一技之長,在空閑的時間,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爭取早日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同時,還可以為農戶提供小額無息貸款,鼓勵個人創業,提高勞動力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扶貧資金的監管。扶貧資金是國家下發的,是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扶貧資金并不是下發到位就完事,重要的是做到扶貧資金的高度管理,主要行動目標是加強主業扶貧,重點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真正做到授人以漁,使農村區域在穩定中實現增收。
(3)制定、出臺村級閑置校舍管理辦法。閑置校舍處置必須制定規范合理的程序,嚴格按程序依法合理處置;對于個人占用的,要依法收回,堅決制止隨意占用。
(4)科學規劃布局。加強對閑置校舍進行分類,提前規劃,因地制宜,在保證教育優先的前提下,可以出租給企業家開辦小型加工廠,增加當時勞動力就業,增加村集體收入。也可以鼓勵村民參與畜牧業的養殖,充分利用閑置校舍,增加村集體收入。
(5)推進新農村建設,調整村莊布局,加強農村空心村土地利用。通過村莊搬遷,把規模較小的、自然村比較小、居住零散的村,集中起來,促進居民集中居住,向中心村集中。可以建立獎勵機制,村級組織,盡快推動土地復耕,通過出租、出讓、轉包等加速土地流轉,增加村集體收入。部分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要加強旅游開發,通過發展文旅產業,在吸引年輕村民返鄉,增加鄉村活力的同時,也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
(6)村級閑置坑塘利用。① 依托村地形、地貌改造坑塘,可以把原有的小坑塘通過擴挖連片,建成大的坑塘,用于水產品的養殖,水作物的種植等,增加村集體經濟。② 依托項目改造坑塘。近年來的高鐵、高速公路發展迅速,需要大量的土方,可以與這些項目結合改造坑塘,村級確定好取土地點,這樣即滿足項目用土,又增加了村集體增收。③充分蓄備水資源,促進農業增收。通過坑塘項目的改造,在夏季雨水較多的季節,充分蓄備雨水,這樣即避免了雨水的浪費,又可以在雨水干枯的季節,以坑塘蓄備的水滿足農業灌溉用水,增加收入。
(7)秸稈是可再生資源,充分利用秸稈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富民工程”,可有效增加村集體經濟。當地政府要積極引導,建立秸稈收購基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些秸稈初加工企業,就地取材,使秸稈就地加工,充分利用。如:新野縣王莊鎮,利用當地優勢,在夏、秋大量作物收獲后產生的大批量秸稈,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毛寨村的碳棒顆粒廠,對方圓的秸稈進行收購,消化,生產的顆粒碳棒遠銷全國各地,年實現稅收達幾百萬元,走出了一條秸稈充分利用的好路子,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還可以與當地的養殖大戶結合,充分利用青貯飼料。青貯的飼料中有益菌、蛋白質、糖分和粗纖維的軟化功能都比較好,有助于提高肉牛各種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肉牛的生長速度和肉的品質。通常一頭牛出欄要20個月左右,如果用青貯飼料,18個月左右就可出欄,并且肉質還好。
(8)加強農村三資辦資金管理。建立完善的三資管理制度,提高三資管理資金的規范性,資金管理里應編織財務收支預決算,加強財務監督管理,定期對財產進行清查,建立臺賬,根據需要,合理規劃利用資源,因地制宜,發揮資源的充分利用。
(9)加強預算,規范財務收支。嚴格財務審批手續,嚴禁多頭管理,堅持一支筆簽報制度,經同意報銷的每筆支出需經辦人簽字。所有支出提前預算,堅持預算管全年,先收后支,以收定支出,確保全年收支平衡。加強支出的控制,對于煙酒招待嚴禁入賬,如果臨時需要增加的支出,必須先申請,鄉政府批準后才可列支。必須定期召開黨員會議,充分發揮黨員的監督作用。原始憑證必須完整、真實、合法。村級財務公開地點公眾化、設備櫥窗化、內容通俗化,公布的內容必須屬實,并由村委會主任審核后公布。
(10)實行村賬鄉代管模式。村賬鄉代管是一種新型的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強黨組織的康潔性。現行的財務工作信息化,由于村級單位的條件有限,加上人員素質和工作環境的影響,造成村級單位的工作條件落后,限止了農村財務工作的開展,面對這信息化的社會,就需要一個環境合適,人員素質跟得上形勢的工作環境,村賬代管的模式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村賬鄉管模式下,村級的各項收入,由鄉會計員審核,并開具統一的收據,加蓋財務專用章,充分完善財務手續。同時加強發包合同管理,保證集體經濟收入全部入賬,保證村集體收入預算的完成。
(11)加大審計力度,確保村集體經濟不受損失。信息的不對稱,造成村民對村干部存在著一定的意見,通過審計可以化解村組干部間的矛盾、誤會。村級應成立3-5人的專人理財組,定期對村級財務進行審計。通過審計,可以正本清源,更能讓部分村干部在斑馬線前及時剎車,確保村級財務不受損失。
綜上所述,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基層工作人員從多個層面入手,多個層面加以運作。首先要完善健全的監管體系,保證上級下達的任務能有效傳遞到基層; 其次,扶貧工作人員要深入到基層,了解基層發展現狀,制定、研究出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對策,切實以農村資源的可利用入手,拓展農村經濟的發展空間,制定出屬于不同農村群體的發展路子,最終實現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