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摘 要:作為一部神學典籍,《圣經》也是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本文從文本修辭、思想內容、文化和文學四個方面分析了《圣經》的經典文學特質。了解《圣經》的經典文學特質,對了解和欣賞西方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圣經》;經典文學;特質
中圖分類號:I0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096-02
在猶太教和基督教世界,《圣經》是一部宗教圣典,自中世紀以來被稱為“書中之書”和“唯一之書”,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有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在中西文學界,對《圣經》作為文學經典的研究和推崇經久不衰。種種研究表明,作為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跡,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圣經》具有鮮明而突出的經典文學特質。
一、多樣的文體,豐富的修辭
創作《舊約》的希伯來信徒認為,人間萬物都是上帝用語言創造的,所以他們敬畏語言,在一開始著述《圣經》時,就非常注重用恰當、優美的語言、謹慎地傳達上帝的思想。圣經中文體、修辭的嫻熟運用,表明希伯來人有明確的文學意識。縱觀整部《圣經》,我們可以發現多種文學體裁,比如散文和詩歌。《舊約》中的律法書、歷史書和智慧書多以敘事性散文和抒情詩歌寫成,先知書則多為論說性散文。《舊約》中的宗教抒情詩歌根據內容和形式又分為禱告、贊美詩和流離歌等。《新約》中的四卷福音書以敘事散文的形式出現,記錄了耶穌作為上帝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到這個世界,給人們帶來上帝之國的福音。《使徒行傳》記載了幾位重要使徒的事跡,屬于紀傳體文學的范疇。使徒書信是《新約》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文體,包括21卷書信,是使徒在傳教和建立教會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的信件,涉及教義理論和使徒的生活實踐,大多屬于敘事和說理性散文。《舊約》的最后一部分《啟示錄》所使用的是啟示文學的體裁,文字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如《啟示錄》的作者認為,雖然信徒還要經歷一些患難,但惡者就要被徹底打敗,世界會進入一個新天地。通過這些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景象,向人們傳達其所要表達的信息。格言、諺語、寓言等文體也在《圣經》中經常出現,深入淺出地傳達著深刻的哲理,《圣經》作者對這些文類的運用恰當自如。除了具備清晰的文體概念外,《圣經》作者還有著自覺的修辭意識。《圣經》語言生動,智慧雄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修辭的嫻熟駕馭,《圣經》作者擅長使用比喻、象征、擬人、夸張等各種修辭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增強表述和說理效果。《箴言》是《舊約》智慧書中最燦爛的文學杰作,主要內容為勸誡信徒,指引信徒如何智慧地生活。作者沒有用直白的語言進行說理,而是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段讓這些道理通俗易懂,栩栩如生,如“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高舉智慧,她就使你高升;懷抱智慧,她就使你尊榮”等等,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段的運用使平淡、枯燥的說理形象生動、深入人心。《箴言》中的修辭手法一直以來為眾多的文學研究者所欣賞和推崇。《圣經》中出現的一些人名錄、家譜、條款等顯然不符合文學定義,但它們并未獨立成片,只是作為某一文學篇章的一部分,所以從整體上并不影響《圣經》的文學特質。
二、宏大的內容,深刻的思想
多樣的文體和豐富的修辭使《圣經》具備了一般意義上文學作品的品質,而其之所以成為經典,則在于其內容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圣經》從最早成書的《約伯記》(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書的《啟示錄》(公元一世紀左右),歷經1600年左右,由40多位作者完成,分為《舊約》(基督新教版本39卷)和《新約》(27卷)兩部分,從記載人類和天地萬物的起源到指明世界的結局與人類的歸宿,《圣經》不僅僅是一本宗教典籍,其中融和著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諸多學科的知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圣經》講述了各種“起源”和“創始”,如時空的起源、人類的起源、罪惡的起源、語言的起源等等,容納了各種學科的思想,如律法、信仰、道德、倫理、藝術、審美、民俗、文學等等,《圣經》對關乎人類方方面面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規范,其中反映的觀點和方法,表現出深刻的思想機智,對后世認知世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反思意義。今天,從學術界對《圣經》的研究也可看出其內容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今天學術界為對《圣經》的研究涵蓋以下諸多方面:歷史研究:包括社會史、神學史、文獻史等;語言研究,通過研究《圣經》的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版本,促進古籍研究的深入;文學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在不斷地擴大和深化,主要研究《圣經》的文學特質。一些西方學者指出,《圣經》是僅次于莎士比亞戲劇的經典文學作品;文化研究:《圣經》代表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普及性和大眾意義;哲理性研究:主要對《圣經》進行方法論和意義學的研究。《圣經》中無所不包的內容和深邃的思想為后世認知世界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三、跨越文化,跨越時空
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不僅屬于過去,也屬于現在和未來。《圣經》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學經典,但它的文化影響是無比巨大的。《圣經》中論述的各類起源問題和各種學科思想,已經超越了神學和民族的界限,對宗教、科學、西方、東方都產生了潛在而深刻的影響。《圣經》不僅規范著猶太教和基督教世界人們的行為,它更有一種普世作用,對后來的社會產生持續不斷的影響。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民族運動、反對種族隔離等這些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圣經》思想的影響。《圣經》對人類生活的基本問題都進行了創造性的思考,所蘊含的思想和方法是超越文化、超越民族的,具有普遍意義。此外,《圣經》跨越時空,它提出的問題總是與現實密切相關,思想方法亦能與時俱進。《圣經》中提出的文化沖突、個人與社會以及人類面臨的混亂與矛盾等等問題,在我們今天的世界依然存在,先哲在書中的智慧值得我們去溯源求本,所以說,《圣經》不僅屬于一個時代,也屬于所有時代。
四、文學的源頭,深遠的影響
一位西方學者指出,如果本身不具備文學特質,《圣經》就不會對文學產生其他作品無可比擬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圣經》成為西方文學最重要的源頭,對西方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意大利的民族詩人但丁是中古到文藝復興過渡時期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曠世之作《神曲》博大精深,這一點得益于但丁對《圣經》的理解和借鑒。在文體風格方面,同圣經的作者一樣,在《神曲》的諸多篇章中,但丁習慣并擅長運用敘事、論述和抒情等方式進行寫作,善于運用隱喻等修辭手段,將一個個宏大、充滿詩意的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在內容表達方面,但丁對《圣經》中的諸多內容,如啟示、福音、說教等進行了引用和詳盡的刻畫,這也間接表達了但丁對《圣經》的高度崇敬。在情感表達方面,《神曲》同《圣經》一樣都宣揚人的精神道德經過磨煉后得到升華。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圣經》倡導仁慈、博愛和寬恕,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處處可以感覺到這種精神的存在。在《威尼斯商人》一劇中,“仁慈”一次多次出現,主人公安東尼奧正直、仁義,以仁慈之心救人,在身陷危難時,表現出耶穌式死而無怨的精神,但最終在眾多仁慈之人的幫助下,擺脫了危機。再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局為例,經過兩家兒女為愛赴死的悲劇后,在神父的勸解下,兩個家族抹去世仇紛爭,握手言好。這都體現了基督教仁慈、博愛和寬恕的思想。在基督教家庭熏陶下長大的莎士比亞,從小汲取《圣經》的營養,《圣經》的語言大量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據統計,每部莎劇對《圣經》的引用達十四次之多。
到了近現代,在西方文學的肥田沃土上,《圣經》依然枝繁葉茂,成為西方近現代的大批文學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歌德的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不管從架構還是情節都得益于《圣經》。《浮士德》中魔鬼引誘浮士德,讓讀者聯想到《圣經》中撒旦引誘耶穌,作品最后主人公靈魂得到升華,這與《圣經》中耶穌升天的意境同出一轍。《浮士德》中描述主人公的精神沖突,浮士德與魔鬼的沖突,這正是《圣經》中對善與惡沖突的詮釋。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巨作《復活》在結尾引用了《圣經》中的大段經文,這說明《圣經》的標準和理念是作者刻畫人物的尺度。《復活》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從懺悔走向“復活”的過程體現了《圣經》闡釋的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瑪絲洛娃通過對聶赫留朵夫的寬恕,也實現了精神上的“復活”,道德上的升華。“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等《圣經》語言在小說中的引用表現了作者博愛、寬恕的基督精神。
美國現代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曾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對該部小說的評語是:對當代文體的有益影響。如果將《圣經》與《老人與海》同時閱讀,我們會發現兩者的文體非常相近,那就是,無比簡介,異常有力。《圣經》用詞簡單,句子結構簡單,但又智慧雄辯,《老人與海》處處體現著這一閃光點。除寫作風格受《圣經》影響外,海明威在作品取材方面也得益于《圣經》,他的成名作《太陽照常升起》便取自《舊約·傳道書》。
20世紀初,隨著基督教的傳入,中國出現了《圣經》的譯介。在當時中西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圣經》備受中國現代作家的禮遇,魯迅、冰心、曹禺等文學大家在其作品中引用、化用《圣經》的語句,甚至吸收和借鑒其話語方式,《圣經》對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如果說一部文學經典還應擁有較多的讀者和具備一定的通俗性,那么,《圣經》自成書以來被翻譯成2 000多種語言和方言,在西方國家永遠位于暢銷書的前列,老少皆宜,是西方家庭必備的讀本,這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
參考文獻:
[1]王佐良.英國文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梁工.圣經文學導讀[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3]謝大衛.圣經與西方文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包禮祥.近代文學與傳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
[6]劉象愚.經典、經典性與關于“經典”的論爭[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