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重慶市公共住房開發投資建設有限公司)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不斷膨脹,人們的住房壓力不斷增加。基于此,公共租賃住房便應運而生,對公共租賃住房政府也給予了很大的政策、資金支持。在當前很多地區的公共租賃住房運營中,都應用了企業的運營方式。但是,針對城市中大量的公共租賃住房,企業應如何核算其折舊,是值得廣大從業者思考的問題。
公共租賃住房由政府建設,并對房源進行籌集,最終以實物進行配租,或是面向特定群體,通過金錢補貼的形式,提供的一種社會福利性質的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賃房不同于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但它也屬于一種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賃房自身具有5個特征,即保障性、政策支持性、專業性、租賃性、供應群體廣泛性。其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保障性,政府大力支持公共租賃住房的建設和發展,這項舉措能夠對現行的住房供應體系進行完善,對房屋租賃市場也是一種培育,同時還能滿足中下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
而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的原因就在于,公共租賃住房屬于一種新型的住房類型,尚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需要得到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因此,國家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如土地供應、金融支持、稅收優惠、國家投資等,予以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以促進公共租賃住房的健康、穩定發展[1]。
公共租賃住房的推出,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能夠有效解決 “夾心層”住房難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來看,公共租賃住房項目的實施,體現了國家保障體系對 “非低收入群體”的關注。具體來講,發生這樣轉變的出發點在于,政府認可了那些非傳統意義上的低收入群體,認為他們也需得到關心和幫助。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可能政府會出臺更多的非低收入群體減負政策,如就業幫扶、減稅等等。此外,公共租賃房屋能夠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房價上漲,使民眾買房心切的問題得以緩解。購房需求下降,房價才能出現回落,這就能讓更多的人的住房需求得到滿足。
對于一些運用成本模式,進行后續計量的公共租賃房,應該依據《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固定資產部分內容按期進行計提折舊。公共租賃住房一般位于主城區周邊的位置,往往交通不便。加之公共租賃住房非盈利的性質,以及租金的實惠性,就決定最終實際低廉的租金價格。除此之外,公共租賃住房平臺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于折舊費用等隱性費用,以及家居裝修攤銷費、房屋管理費等顯性費用都要進行承擔。以我國的二線城市的五級土地公共租賃住房為例,對這些費用進行大致的測算:
如果公共租賃住房的入住率低下,保持在30%以下,在不考慮其他基礎費用,如維修費、水費、電費等其他費用的基礎上,對公共租賃住房項目進行計提折舊,若收入不能彌補各項成本,賬面就會出現虧損。從長遠考慮,若一個地區的公共租賃住房賬面資產為100億元,按照50年進行計提折舊,每年的這項費用就高達2億元,這就會使企業的賬面出現巨大的虧損,入不敷出的現象十分嚴重。
此外,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還要堅持配比原則,對各項收入、支出費用進行恰當地配比,這樣做能夠保證公共租賃住房使用狀況的真實性。但在實際的工作中,不難發現對于每期的大額財產的計提折舊,會使得折舊攤銷費用占比較多,這就使得每期的租金收入、費用支出的配比出現問題,不匹配的現象十分突出,這顯然就與配比原則背道而馳,公共租賃住房的運營狀況就很難得到真實的反應[2]。
作為政府政策大力保障的工程,公共租賃住房也體現著公共福利性質。不少平臺的企業在工作中,卻只是堅持公益性原則對待這項工作。而我國很多的二、三線城市,其公共租賃住房運營模式尚處于不斷摸索的過程中,其管理的相關政策渠道還有待完善,企業并不能完全掌握公共租賃住房的配租流程。即便企業需要立即公布閑置的房源,但由于各種局限性的存在,閑置的房源仍然不能及時推出,這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有需要的人群并不能享受到政府公共租賃住房的優惠,還會加劇虧損程度,這也是企業運營中的一大問題。
國家對公共租賃住房項目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公共租賃住房推行之后,國家相繼出臺了各項政策,來保障公共租賃住房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做到物盡所用。這些政策多以稅收優惠政策為主,這些政策對公共租賃住房的運營平臺企業的發展而言,具有極大的優勢。
相關的財政文件中明確提出,政府部門不能采用各種形式,對融資平臺公司進行擔保。同時,還需要助力這些公司的轉型,向面向市場的國有企業轉變。當前平臺企業在運營中的資金支持主要來自財政資金,在其轉型過程中,融資的作用不容忽視。平臺公司財務報表的利潤、現金流的穩定性等指標,將作為金融機構對企業資質進行考核的重要標準和依據[3]。
若按照上述所講的50年進行計提折舊,平臺企業就處于長期的虧損中,這就意味著其利潤表就不符合金融機構的要求,很難得到相應的貸款,這就使得企業轉型就變得十分困難。因此,這就需要政府機構的介入,在準確把握當地公共租賃住房運營狀況的基礎上,通過會計準則的層面,予以政策解釋,并在政策上對此類企業進行傾斜。只有這樣,平臺企業才能更穩定的運營和發展下去,企業轉型才會指日可待。
我國的法律中對建設用地的使用年限做出了明確規定,普通民用住宅建筑的使用年限為70年。同時,我國稅法中明確規定,房屋建筑的折舊年限為50年。若在50年之間就能將折舊全部計提完畢,剩余的20年就沒有折舊可計提。除此之外,通常情況下,需要計提的折舊數額都比較大,現有的利潤表就很難真實地還原折舊狀況,公共租賃住房平臺企業的實際運營狀況也就很難得到真實的反應。
按照稅收籌劃角度來判斷,上述做法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公共租賃住房平臺的企業,在計提折舊的50年中由于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虧損運營狀態,但企業所得稅卻不必繳納。但是后期的20年中,由于不存在折舊的抵稅效應,平臺企業就需要繳納更大金額的所得稅。其次,稅法中明確提出,在納稅年企業若出現經營虧損的現象,可以向后續的年份進行結轉,通過以后的年份,來彌補虧損年的納稅金額。但是其中也對結轉年限做出了明確地規定,其年限應小于或等于5年。從中不難看出,對于一些在計提折舊后,仍在連續的50年之間,出現虧損的企業來說,并不能解決其問題,這項稅收籌劃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綜上所述,對公共租賃住房的計提折舊問題進行分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廣大會計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公共租賃住房的特殊性,在充分了解其性質和運營狀況的基礎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公共租賃住房的計提折舊問題,可以從會計準則、政府相關政策及稅法等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