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管理會計學是以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會計人才為目的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應用學科[1],體現了會計學由傳統核算會計向創新能力、職業判斷能力的拓展,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十分注重應用實踐。為順應經濟、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人才需求,管理會計教學引入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依托以案例為主的教學情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Seminar)是源于18世紀德國柏林大學的一種研討式教學方法,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是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大學普遍使用的教學方式。1999年,中國科技大學率先在國內本科階段嘗試開設小型研討班課程。小型研討班通過具體、典型的情境設計把學生帶入若干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質疑批判,研討并提出各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入21世紀,由于我國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經濟市場快速發展對復合應用型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逐步在我國高校教學中呈現常態化、普及化趨勢。
首先,教學情境設計是小型研討班教學的基礎,研究討論是小型研討班的核心,教師通過教學情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討論的熱情。其次,教師通過案例、材料引出教學內容,確定教學討論范圍。再次,教師通過課前文獻檢索以及課堂資料整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辨析討論,培養他們的分析判斷及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因此,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實現了由學生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創新性學習的轉變。
首先,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管理型會計人才缺口較大,而傳統的核算型會計人才也遇到了就業難的問題。這一現象反映了高校會計人才培養不能滿足我國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管理會計培養目標十分重視“能管型”管理會計,同時也注重避免誤入只懂得管理會計理論卻沒有實際管理能力的“高級核算型”管理會計歧途。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通過將發生在企業的真實案例情境引入課堂,從教學素材源頭貼近企業實際,圍繞真實問題展開教學,促進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分析、判斷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其次,管理會計知識體系存在復雜交錯的狀況,會計學科授課缺少其他學科相應的理論知識。[2]在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中,學生為了探析問題、論證觀點,會主動查閱文獻甚至廣泛收集素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實現了對自己知識體系的交叉梳理,形成了獨立探索思考的能力,逐步完成了多學科交叉的自主學習。
再次,管理會計教學的現狀普遍是教學方法陳舊、考查方式單一,客觀上使學生產生應試心態,學習動力不足。[3]而在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將企業管理會計的真實案例情境呈現在課堂上,這可以增進學生對管理會計崗位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緊迫感。
最后,在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中,教師將設計有效的教學情境作為研討課開展的前提條件,有效地改變了沉悶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思考、討論的積極性,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因此,從管理會計教學特點、培養目標、學生學習動機等方面來看,引入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非常必要。
1.小型研討班課程設計的性質、目的
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是通過情境設計、小班授課等方式使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啟發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小型研討班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圖1 小型研討班教室布置示例
2.小型研討班教學的特點、形式和要求
小型研討班通過現實情境設計和虛擬情境設計等方法讓學生從教學的主體轉變為教學的主導。現實情境設計是針對現有教學物質條件進行的設計,比如桌椅的擺放方式(圖1)、實地教學、拓展活動等;虛擬情境設計主要指的是案例情境,以及通過技術手段(視頻影音、VR等)實現的模擬情境等。在小型研討班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承擔著更多的教與學的責任,需要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投入和參與。

表1 小型研討班教學準備階段

續表

表2 小型研討班教學實施階段
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教師依照本課程知識要點撰寫了《瘋狂擴張的樂視會在更加瘋狂的瞬間倒下嗎》《三一重工可轉債案例結合VBSE教學實操探討》[4-5]等適合學生的案例,在案例中設計了教學啟發、調動、思考、論證等多個潛在教學環節。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圍繞案例主題、情境查閱資料,融入案例情境、分析思考和討論提問。教師通過案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思考討論的積極性,接著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和案例實際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從“專家”角度分析評價案例內容。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積極性的同時,要避免學生的思考浮于表面,讓學生對案例現實問題、專業知識產生興趣,進行主動的思考學習。
學校多次開展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管理會計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進步。學生在這種自主的、跨學科的、有深度的學習體驗之后,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理論的實踐者。教師在分析討論等平等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接受新知識、新觀點,師生互相啟發、相得益彰,有效地提高了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小型研討班教學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的能力、動力,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不僅僅是一門專業課程的知識,同時,也開始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種下了規劃學習生活的種子。
首先,教學情境設計是研討班順利開展的基礎,情境設計又分為現實情境設計和虛擬情境設計,其目標都是實現氛圍較好的課堂效果,而案例情境是比較常用的虛擬教學情境設計。其次,6—10人小班授課能夠避免課堂上學生含蓄沉悶、相互推諉等現象,同時,較少的學生也降低了教學情境設計及教師駕馭課堂的難度。此外,通過對教學對象的長期分析,研究者逐步確立了選擇專業基礎扎實、實踐經歷豐富的學生參加小型研討班授課,這樣可以確保學生有能力、有時間、有條件參與新的教學模式實踐。
案例情境教學和小型研討班教學在提高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上有優勢,適合學有余力的學生參與。但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其邏輯性、系統性要差一些,從完成教學任務的角度講存在費時低效的問題。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各種教學模式方法的優勢和特點,結合教學目標,將傳統教學模式與小型研討班授課模式結合起來,實現它們的互補。小班教學和傳統教學能夠讓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實現平衡,同時兼顧大班教學的從眾效應和小班教學的獨立效應,既能夠對個別學生進行激勵教學,也能夠進行系統整體教學。
案例教學[6]是小型研討班教學設計情境中最為常用的,選擇合理的案例情境是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順利開展的前提。首先,恰當的案例情境貼近知識要點、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有效地成為知識點和學生興趣之間的連接紐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案例必須來源于真實事件,必須兼具矛盾、沖突、困難、決策等多重可供分析思考、討論判斷的因素。由此可知,合理的案例情境能讓學生感同身受、身臨其境,促使學生主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7-8]最后,案例的選擇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學生身上的體現是不盡相同的。授課教師在撰寫案例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實教學情況的配合度,撰寫設計出最為貼近實際的教學案例。
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需要師生之間保持平等和諧的關系。然而,會計專業學生在多年的傳統教育中已經形成服從教師、一切由教師主導的被動接受性學習習慣,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討論氛圍的營造。因此,在情境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本校現實情境條件,比如調整桌椅位置,轉換教學場所,拓展活動等。另外,教師要盡力開發設計虛擬情境條件,比如案例設計、視頻影音渲染、VR逼真模擬等,致力于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師生在教學中探討初創企業財務管理問題時,可以將教學場所變為學校小微企業孵化基地,在那里,學生可以實地感受初創企業的經營及決策,通過空間的變化激發學習熱情。
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不僅對學生是新的考驗,而且對教師也是新的挑戰。一方面,教師要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較強的駕馭課堂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能較好地完成教學情境設計,例如教室場景設置、教學場所選擇、案例撰寫、數字化教材制作等。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完成正常教學以外的教學案例撰寫、教學場景設計、教學心理推理等內容,對教師來說,單獨承擔這樣額外的任務難度是很大的。所以,高校除了加大對相關教師的培養力度外,也可以嘗試用教師組合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教學模式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思考管理能力,實現能管型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然而,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管理會計教學模式在現實教學應用中尚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共同上課的“大班”情境教學問題等。因此,以情境設計為基礎的小型研討班管理會計教學模式除了需要持續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外,還需要高校給予更多的教學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