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肖蓓蕾 馮建英 王曉理 蘇榮存
摘 要:為推動德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該文立足于德州市陵城區三洄河村美麗鄉村示范村實際,從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意義、滋鎮三洄河村現狀分析、打造模式分析和美麗村居發展平臺構建四個方面,探索符合德州市陵城區村莊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網的建設之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美麗鄉村;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2-03)-0001-02
2019年9月,德州市陵城區滋鎮三洄河村入選山東省第二批美麗村居建設省級試點村名單。為推動省級美麗村居建設,本文立足于村莊實際,堅持因地制宜、突出村莊特色,“以人為本”為原則,從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意義、滋鎮三洄河村現狀分析、打造模式分析和美麗村居發展平臺構建四個方面,探索符合德州市陵城區村莊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網的建設之路。
1 建設美麗鄉村意義
放眼全球,部分世界發達國家,德國、法國、美國等都經歷過農村衰退或者鄉村危機,不少發展中國家印度、南非、墨西哥等也正出現或經歷農村衰退危機。我國需立足現實基礎,在全球城市化進程中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村內實現綠化、凈化、硬化、亮化、美化,村內外面貌煥然一新;二是傳承、挖掘地方特色資源,通過深入挖掘極具地方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民間藝術等資源,形成具有顯著地域特點的特色產業;三是建設美麗鄉村,有利于人居環境的改善。借助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打造與人民群眾迫切需求相適應、人居環境優美的生活空間,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勞動力在本地充分就業,解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1-4]。
2 滋鎮三洄河村現狀分析
2.1 區位環境優勢 三洄河區位優越,位于滋鎮西南方向2km,距德州高鐵東站有32km,距離陵城區23km。村北緊靠區鄉路、神滋路,其中神滋路已被陵城區納入2017年拓寬改造計劃。自然風光優美,旅游開發潛力大。大宗旱河繞村南、村東而過,阡陌縱橫,是平原中不可多得的水繞格局,村內發展起來的家庭農場占地26.7hm2,種植胡蘿卜、鮮食玉米等蔬菜和水果,適合開展采摘旅游。緊臨的大宗旱河,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鯉魚、鯽魚等十幾個品種的魚類,是開展垂釣活動的理想之地。距離1.5km處建有40hm2的北宋光伏牡丹園,加上周邊的田園風光,非常適合發展生態旅游。美麗鄉村的創建,使三洄河村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村莊。
2.2 文化資源分析 三洄河村具有紅色資源優勢,抗戰期間,三洄河村被陵城區人民譽為“東方小莫斯科”,村黨組織建立得早,抗日活動開展得好,對抗戰貢獻大。同時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曹操點將臺、地下黨支部等歷史遺跡,并留下“茲人無止境,博大寬無邊”的千古佳句。
2.3 三洄河村土地利用與效益分析 三洄河村現有人口1199人,302戶,耕地174.4hm2。目前,大部分耕地以單戶單產模式,用于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大田作物,種植經濟作物、大棚蔬菜的土地較少,土地經濟效益較低。對于單戶模式大棚蔬菜種植,雖然大棚蔬菜種植收益比傳統農業種植稍高,但種植大棚蔬菜勞動量太大、市場又不穩定,農戶種植積極性低。因此,目前模式下,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偏低,需要借助美麗鄉村的創建,構建能夠提高土地經濟效益利用比值的模式平臺。
2.4 黨建及公共服務分析 三洄河村的領導班子強,黨員干部年齡結構合理,工作作風扎實,在全鎮各項工作開展中,均能走在前面,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確保該項目順利及時完成。
3 三洄河美麗鄉村打造模式分析
目前,陵城區各地美麗鄉村方興未艾,全國已經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美麗富有活力的村居[6]。但是多數地方在美麗鄉村建設上都是政府投資,規模設置有機農業種植園、瓜果采摘園及魚塘養殖垂釣中心等休閑娛樂項目,產業特色相似、資源相近、建設模式雷同,美麗鄉村建設容易走入“千村一面”的怪圈,投資及收益空間并不理想[7,8]。因此,結合三洄河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的實際,積極探索美麗鄉村建設新的思路和發展模式。
3.1 充分調研分析地域實際情況,精準選擇農產品品種 要想獲得長期可持續的收益,首先需要進行全面科學的調研分析。三洄河村屬北方農業區,重點以“農作物”作為其打造特色,糧食生產是根本。糧食品種安排可以根據市場調研選擇,尤其是安排一定比例的經濟作物很有必要。
3.2 調研村莊民俗及歷史文化,打造生態與歷史文化特色村莊 依托傳統歷史文化和現代革命史的豐富資源、以及三洄河獨特的自然條件,在生態旅游與歷史文化傳統教育方面打造當地革命傳統教育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旅游教育圣地。
3.3 著眼解決主要矛盾,理清發展思路 利用“互聯網+”以及大數據,以三洄河村為典型,集中連片改善村容村貌,完善旅游元素,打造基礎優越、特色明顯、環境優美、和諧安定、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美麗鄉村,實現全鎮域生態文化旅游模式,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4 美麗鄉村發展平臺構建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導向和三洄河村的歷史文化、地域資源特點,三洄河美麗鄉村創建的總體思路是:著力打造“三個產業基地”,著力構建“三個發展平臺”,從而實現產業特色鮮明、空間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服務功能完備的美麗鄉村。
4.1 立足產業優勢和特色,著力打造“三個產業基地”
4.1.1 發展設施有機蔬菜大棚種植,建設有機蔬菜基地 整合土地,根據當地居民消費種類和消費水平,規模發展有機設施蔬菜大棚種植。采取政府引導、社會投資、農戶承包的有機蔬菜標準生產模式,避免一家一戶蔬菜大棚“小、亂、散”的情況。
4.1.2 保證糧食安全,規模發展農產品種植基地 三洄河村歷來以種植農作物小麥玉米為主,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嚴重老化,農業生產資料漲價,種糧效益比較低。該村引進和推廣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品種,推廣應用輕簡高效的栽培模式,引導農民和企業進行標準化生產與加工。
4.1.3 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打造新型旅游度假村基地 通過美麗鄉村創建,三洄河村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村莊,并深度挖掘鄉村生態與文化資源,發展旅游項目,發展一些家庭農場種植蔬菜和水果,開展采摘旅游。
4.2 立足美麗鄉村長遠發展,搭建“三個平臺”
4.2.1 建立美麗鄉村投融資發展平臺 資金是制約美麗鄉村建設的瓶頸。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大量的投資,單靠政府的投入是杯水車薪,需要建立多渠道的美麗鄉村建設投融資平臺。一是積極爭取省市的政策支持,享受美麗鄉村應當享受的優惠政策,爭取省市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投資引導基金等支持三洄河建設;二是利用金融機構的貸款,特別是政策性銀行的貸款;三是吸引企事業單位資金建設美麗鄉村。
4.2.2 建立美麗鄉村宣傳和營銷發展平臺 美麗鄉村宣傳是很重要方面,包括廣告宣傳、推銷、公共關系、微信推介等內容,旨在向外界傳遞信息,比如其歷史文化和現代革命史,促進公眾對美麗鄉村的認識,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投資者、游客來觀光旅游度假。
4.2.3 建立美麗鄉村特色生態文化歷史旅游和度假發展平臺 鼓勵美麗鄉村與高校、研究所聯姻,積極吸引專家、教授等人才定期指導,借助他們的影響和專業技術服務鄉村發展。充分利用美麗鄉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突出歷史文化特色,實現對鄉村旅游資源全面的有效整合,打造建設以歷史文化、革命教育、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度假村。
5 結語
德州市陵城區滋鎮三洄河村依托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沉淀,以及優越的地理環境優勢和產業基礎,通過“三個基地”、“三個平臺”建設,緊扣“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使三洄河村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村莊,同時通過挖掘旅游要素,打造建設以歷史文化、革命教育、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度假村。
參考文獻
[1]李玲梅,王雪.美麗鄉村與“互聯網+”視角下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初探[J].財訊,2017,04.
[2]王衛星.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現狀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1.
[3]唐德淼.“特色小鎮”定位與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商論,2017(27):137-139.
[4]盧丹梅.城中村改造中多元主體參與模式探索[J].小城鎮建設,2013,31(5):38-41.
[5]張欣.孝德康養特色小鎮營銷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
[6]秦詩立.特色小鎮建設須著力“特”與“色”[J].浙江經濟,2015(12):42-43.
[7]宋夕洋.智慧化特色小鎮建設方案[J].建筑電氣,2017(6):43-49.
[8]湯龍騰,程堂明,蔡茜.特色小城鎮“三化”空間組織探索—以獨山茶谷·將軍小鎮為例[J].村鎮規劃,2018(36):53-62.
[9]馮云廷.特色小鎮建設的產業—空間—文化三維組織模式研究[J].建筑經濟,2017(6):92-95.
[10]代秀龍,趙楠.廣州市城郊鎮特色發展平臺建設初探[J].小城鎮建設,2017,35(9):92-96.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