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云珠
【摘要】在偉大的中國革命歷史中,始終屹立著一座術恒的豐碑,這就是世界軍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長征擾如一幅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是由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用鮮活的生命、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創造的一個世界矚目的空前奇跡。如今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要回首長征,不忘初心,繼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的長征精神,在緬懷和致敬先烈的同時,堅定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關鍵詞】長征;初心;共產黨;前進道路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這首頌長征的詩歌,就像一個電影片段一樣,使我們仿佛看到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情景。長征故事、長征英雄、長征精神,這都是革命先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需要我們代代傳承。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長征精神來戰勝各種艱難險FjL,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共產黨人前進道路之信仰與忠誠
幾乎從人類誕生開始,便有了信仰,也可以說,有人的地方,便擁有信仰。兩萬五千里長征,舉世矚目,彪炳史冊。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信仰是什么?無數老一輩的共產黨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信仰的含義。信仰對于方志敏來說,就是臨刑前身戴鐵鏈、目光剛毅,堅定地用自己的頭顱維護自己的初心,這就是信仰的力量,這就是忠誠的寫照。信仰和忠誠不是簡單的兩個詞語,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如此才能實現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回首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所有的紅軍戰士都用自己的行為和意志,賦予這兩個詞偉大的時代精神。不曾忘記,在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的鐵鎖鏈上匍匐前進的勇士們;不曾忘記,在行難、食難、御寒難、宿營難的草地中,用自己的身軀為紅軍隊伍鋪路的烈士們;不曾忘記,在環境極其惡劣的雪山上把石頭裝進口袋假裝干糧的戰士們,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我們詮釋了信仰和忠誠的含義。經歷了無數的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兩萬五千里的長征終于取得偉大勝利。從此長征精神便成了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的代表之一,激勵著一代代心懷夢想的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國家的建設作出貢獻。夢想仍在遠方,道路充滿艱險,前行需要力量。因此我們要傳承紅軍戰士的信仰和忠誠,堅定不移地緊跟黨的領導。把對黨的堅定信念和忠貞,深深鐫刻在心中,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積極地落實在行動上,做一個新時代身體力行的戰斗者。
二、共產黨人前進道路之重生與動力
回首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歷經了無數淪桑和艱險,用腳板丈量出了非同尋常的兩萬五千里。紅軍戰士的血汗已經將這長征路染紅,其中的艱險令人難以想象,甚至是比你想象的還要難上千倍萬倍。在千難萬險的長征路上,凍死、餓死、病死,甚至是墜入沼澤地被淹死的紅軍戰士難以計數,他們隨時都面臨著敵人的圍剿。但是他們用堅定的信念和精神戰勝了一切,實現了鳳凰涅槃和浴火重生。長征之路在革命歷史上一直散發著思想解放的光芒,這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再次獲得重生的根本原因。因為思想一旦得到解放,便會讓人充滿力量和激情;相反,如果觀念一旦被禁錮,那么將會產生巨大的災難。在長征初期,就是因為受到蘇聯經驗的束縛,給紅軍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好在遵義會議的召開,給我軍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方向,提出了“走與打”的作戰方針,促使紅軍的戰斗力瞬間勃然迸發,讓中國共產黨得以重生。從長征中,我們要汲取經驗和教訓,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要大膽創新,解放思想,以更加開闊的眼界、更加寬廣的胸懷以及更加堅定的意志和行動,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堅決做到不忘初心,以此來緬懷先烈、致敬先烈。
三、共產黨人前進道路之拼搏與奮進
偉大的長征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已經融入中華兒女血液之中的那份信仰、忠誠、執著和擔當。不論歷史的車輪如何前進,長征精神將會一路陪伴我們,激勵我們,警醒我們,時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要勇于擔當。不忘初心,是為了繼續拼搏,奮然前進?!白叩迷龠h,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痹谏鐣髁x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會將長征精神發揚光大,堅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黨的前進歷程中,不斷地汲取力量和智慧,以此作為建設國家的不竭動力,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新創造一個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歷史時期。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我們更要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忘歷史,不辱使命,永遠保持長征道路上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精神和堅強意志,不斷提升自身應對重大挑戰和重大矛盾的能力,致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的前進,讓長征精神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沈津.《紅軍長征記》不可磨滅的長征記憶[N].江西日報,2019-09-20(11)
[2]彭博.長征,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N].人民武警報,2016-04-03(3)
[3]牛慶國.長征的精神光芒[N].甘肅日報,2016-08-03(6)
(陜西省延安市中共洛川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