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平
摘 要:該文介紹了千陽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千陽縣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1-0047-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蔬菜在人們食品消費中的比例不斷升高,已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產品。如何既讓蔬菜種植戶實現增收,又保障市場的充分供給,讓消費者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成了各級政府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為此,千陽縣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以蔬菜產業為突破口,極大地推動了農民增收工作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為了促進蔬菜產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筆者對千陽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促進蔬菜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 千陽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千陽縣地處陜西省渭北旱塬西部,東連鳳翔縣,南鄰寶雞市,西與隴縣接壤,北與靈臺縣相連,總面積960km2,農業耕地面積23253hm2,山塬旱地占總耕地的80%,全縣人口14萬(其中農業人口11.3萬),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海拔710~1500m,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區,無霜期169d,年平均氣溫10.8℃,降水量653mm,年均日照時數2092.7h。千河川塬地區耕地面積7960hm2,該地區土質肥沃,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灌溉條件優越,工礦企業少,無工業“三廢”污染,空氣清新,是縣內主要無公害蔬菜作物線辣椒、大蒜、大蔥、山藥、甘藍、脫毒馬玲薯等生長地帶。經過多年的發展,千河川塬地區2009年底蔬菜種植面積3600hm2,年產蔬菜7.78萬t,產值3300萬元,蔬菜平均單產21.6t/hm2。近年來,由于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及果園經濟效益的提高,導致蔬菜比較效益的下降,截至2018年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已下降至1600hm2,總產量5.78萬t。由于“新、特、奇”蔬菜品種的增多,市場需求結構性短缺,加快了蔬菜產業供給側改革,推動了種植區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現已成為種植區部分農戶增收的基礎產業。
2 千陽縣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本地蔬菜產量減少,外調蔬菜主導市場 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千陽縣蔬菜種植面積1600hm2,較2009年的3600hm2減少了2000hm2,下降55.5%。年供應當地蔬菜總產量僅為1.65萬t,年人均擁有量66kg。對千陽縣80戶農村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千陽縣城人均年蔬菜消費量120kg,2018年千陽縣城人均年蔬菜消費量130kg,而千陽縣本地蔬菜年供應量居民人均消費各類蔬菜30kg,大部分需求依靠外地蔬菜供應。
2.2 日光溫室蔬菜基本消失,溫室大棚蘑菇種植增加 千陽縣于1993年引進推廣日光溫室冬暖大棚生產西紅柿、黃瓜22座,平均產蔬菜45t/hm2,平均產值27萬元/hm2,1997年全縣溫室達到827座,單棚產值下降至1.2萬元。而近年來,隨著棚體老化、病蟲滋生、投入成本增加,生產大棚一路下滑,產值逐年降低。隨著項目農業園區的興起,張家塬鎮柳家塬村、王家莊村,城關鎮千川村,水溝鎮水溝村先后建成省級、市級、縣級農業園區,但蔬菜的產量和產值卻一直較低。2016年,借助精準扶貧“借貸還菇”的發展,王家莊、柳家塬村、草碧鎮坡頭村的溫室大棚轉入香菇發展,種植面積超過20hm2。
2.3 種植蔬菜農戶減少,效益低下 根據對千川村、段坊村、羅家店村、坡頭村和柳家塬村的調查,對于居住地在塬區而種植蔬菜在千河兩岸川道地,這些村的居住農民大多種植蔬菜,中青年農民是主力軍,耕地60%種植蔬菜。現在由于中青年農民外出打工居多,種菜的農戶少了,多是農村留守人員,川塬地種菜的面積不足耕地10%。
2.4 菜田面積持續減少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各種非農業生產用地擠占了菜園面積,使菜園面積逐年減少。據對蔬菜生產大村城關鎮千川村的調查,近幾年來,由于修建公路和土地征用等原因,千川村至草碧村有超過167hm2菜地流失,人均耕地由1996年的0.04hm2減少到目前的0.018hm2,原來種植蔬菜的耕地,現在有相當一部分用來培育核桃或者其他苗木,蔬菜面積由1996年的200hm2左右縮減到目前的77hm2左右。安坡村也面臨同樣的遭遇,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部分村組人均耕地僅有0.02hm2,菜園面積難以保證。
2.5 蔬菜生產比較效益不高 在種植業中,蔬菜生產的效益相對較高,但在全社會行業中效益仍然不高。近年來,由于公路建設、城鄉居民住房建設和縣城改造、工業發展等,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不斷上漲的工價,吸引很多靠種菜為生的菜農加入到了打工行列之中,致使菜農人數大幅減少。
2.6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自2000年以來,陜西省和寶雞市雖相繼出臺了扶持村民發展設施蔬菜建設意見,扶持農業園區,但由于農戶發展蔬菜生產投資大,蔬菜效益不高,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2.7 規模化種植水平低 千陽縣蔬菜生產主要集中在城關鎮千川村、安坡村,相對比較集中,且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近幾年,由于城鎮化速度加快,縣城周圍能種菜的耕地逐漸減少,城郊農村種菜分散,且不成規模,粗放經營,導致產品數量不高、質量低下。
2.8 產業鏈延伸滯后 注重產前和產中服務,而產后服務力度不夠。目前,千陽縣境內沒有高附加值的蔬菜深加工企業,而由于蔬菜產品的保鮮期較短,菜賤傷農的事件年年出現。千陽縣中心區域也沒有集中的蔬菜零售市場,僅有的幾家蔬菜市場距離居民區較遠,且規模小,菜農生產的菜沒有地方銷售,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千陽縣蔬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 促進千陽縣蔬菜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提高認識,加強宣傳 千陽縣具有溫和的氣候、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和富足的勞動力,又遠離現代工業的污染,必須在蔬菜生產上做文章。發展設施蔬菜雖前期投入大,但效益高,能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千陽縣周邊的平涼市、天水市和寶雞市許多縣區都在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和現代觀光農業,并且已經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因此,千陽縣一定要充分認識發展蔬菜生產在優化農村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豐富城鄉居民生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發展蔬菜大棚、日光溫室等現代設施農業是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重要途徑。要通過村委會、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及互聯網、物聯網平臺及信息化向農民宣傳蔬菜生產的重要性以及千陽縣發展蔬菜生產的有利因素,提升廣大農民從事蔬菜生產的積極性。
3.2 擴大蔬菜生產規模 一方面,嚴格控制各種非農業生產用地對菜園面積的侵占,盡量減少城鎮建設和居民住宅對菜園面積的擠占;另一方面,在蔬菜適生區修建高起點、高規格的現代設施農業,積極發展蔬菜大棚和日光溫室大棚,培育新的蔬菜基地。
3.3 加強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發展 在適宜發展蔬菜產業的地區,加大宣傳力度,多做農民工作,集中流轉土地,實行蔬菜規模化種植,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蔬菜生產格局。
3.4 加大政策和科技扶持力度 蔬菜大棚投資大,建設1個標準拱形大棚,至少需要7000~8000元。如果1個家庭要建設10個,至少需投資近8萬元;如果建設日光溫室大棚,標準單棚造價15萬元,如此高的投資,一般菜農負擔不起。因此,建議千陽縣在現有農業園區資金扶持的基礎上,加大對集中連片種植蔬菜農戶的扶持,借鑒糧食直補的成功經驗,對露地蔬菜生產成本補貼7500元/hm2,拱形大棚補貼4.5萬元/hm2,日光溫室補貼75萬元/hm2,以提高農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同時,出臺優惠政策,穩定農業科技人員隊伍,引進大專院校蔬菜專業畢業生入駐縣鄉農業技術推廣站,提升農技隊伍水平,更好地服務蔬菜生產。
3.5 拓展產業鏈條,確保健康發展 一是招商引資,引進附加值較高的加工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建設冷藏保鮮庫,解決蔬菜旺季銷售難的問題,保證蔬菜市場“淡季不淡”。三是加大蔬菜市場建設力度,減少中間環節,盡量提高種菜農戶的收入,穩定蔬菜生產隊伍。四是加大營銷隊伍建設,打造千陽蔬菜品牌,提高蔬菜的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水平,以獲得最大的投入產出率,保證生產蔬菜“賣得出、賣的遠、賣的好”。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