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福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也越來越普遍,為了適應當下高中物理教學的需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物理教學是必要的。物理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物理;信息技術;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2-0047-02
一、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藏區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存在語言障礙,對理科尤其是物理科目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對物理學科“深惡痛絕”?,F在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將一些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復雜的規律簡單化;可以使物理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有效,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多數學生生活經驗不足,缺乏足夠的生活閱歷,對很多事物缺乏深入的認知與思考,這種習慣也影響了學生的高中物理學習,這體現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性認識缺乏。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抽象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因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通過教材、教參、黑板、粉筆等載體和手段進行教學的,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學習系統、資料庫、演示環境、輔助學習工具、師生交互環境等可以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進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輔助實驗教學
1.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突破實驗條件的約束,保證實驗開展率。藏區學校實驗室器材普遍陳舊、缺失,很多實驗都無法正常開展,即使開展,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能夠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實驗教學,可突破實驗器材約束,提高實驗教學效率。在實驗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加深學生的物理實驗興趣,并且能夠確保實驗的安全性,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相對于傳統演示實驗,模擬實驗具有更好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并且可以多次重復實驗。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實驗室沒有真空管,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分別演示真空管中羽毛和小球的下落情況,并做對比分析,使學生直觀地感受自由落體運動,加深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解。
2.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物理實驗步驟及其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進行模擬實驗,只需要在設計好的課件上操作就可以了。相對于傳統實驗教學,這樣的實驗教學,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下,實驗的準備環節、實施環節、測定環節、思考環節都是學生主導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驗素質。
三、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教學內容,這是教學的關鍵所在,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1.教學重點,是指在某一教學模塊中處于基礎地位的知識內容,它是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與前提。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和變化的科學,在某些方面,用傳統教學模式不易表現物理學中“動”和“變”的特點。在物理教學中有很多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如力學中功和能的概念,電磁學中電場、磁場的概念,熱學中的布朗運動,光學中的干涉、衍射等,單憑教師語言是不易講清楚的,這樣就影響了教學效果。若能充分利用物理課件輔助教學,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擬相應的內容。例如,交流電的產生、方向、周期變化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用課件模擬電流的大小和方向周期性的變化規律,可以幫助學生直觀而形象地理解知識。
2.教學難點,主要是指由于知識的深度、知識的抽象性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知識點。盡管有些教學難點可能并不是教學重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解決,也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加速度》的教學,難點是學生無法觀察物體的加速度,以及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比較困難。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就可以很好地將其模擬演示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平拋運動》這一節,教材是利用平拋豎落儀,通過兩個小球同時著地來確定平拋運動的物體在豎直方向上是自由落體運動,但是它無法把平拋運動的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顯示出來,學生僅通過實驗難以完成對平拋運動規律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模擬三個顏色不同,而大小、質量相同的小球,同時從同一高度分別做水平勻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這三種運動在同一平面坐標系中,且播放過程隨時可以暫停,以方便學生對三個小球的運動進行比較,將復雜的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甚至還可以定點、定時測量分析,從而獲得小球平拋運動規律,以加深學生對平拋運動規律的認識。
四、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藏區物理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困擾著很多教師。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相結合,可以說是現代教學技術與物理學科的結合,不僅僅豐富了高中物理教學的思路,而且還極大地提升了物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及有效性,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學效益的提升。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意識到,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再好,也僅僅是輔助工具,適當利用,效果很好,過度利用則會適得其反。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有許多模式,不僅有課堂教學模式、課前預習模式,還有課堂快速瀏覽模式。比如在電磁感應定律教學中,在上課的開始,教師放映一個PPT電子文件,這個文件里有磁通量、磁通量變化率等各種知識,讓學生先快速瀏覽一下,然后再進行具體教學。
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多用電表》時,直接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多用電表的內部結構、用Flash動畫模擬多用電表的動態測量、讀數,這種教學比起傳統的教學方式更直觀、簡潔,并且可以重復多次演示,方便了教師“教”與學生“學”,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多媒體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有機結合是物理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由于圖文并茂,內容新穎,使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目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正處在發展階段,有很多教學細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我們要通過不斷地探索使信息技術更好地與物理教學相結合,大大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麗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5(3):199.
[2]高曉楠.談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的作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7):18-19.
[3]于英海.淺析高中物理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