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名明
[摘要]中學生正處在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階段,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教學注重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和師生關系,為學生挖掘創新課題,并以生物學發展史為主線引領學生進行科學論證,鼓勵學生多發問、多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2-0095-02
創新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發展的原動力,創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期望和要求。未來國家進一步強大的主力軍是現階段的中學生,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緊密聯系生活的自然科學。生物科學素養是探究和創新的基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與意識,是新時代生物教師的主要責任和重要目標。因此,生物教師應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尋找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有效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呢?筆者通過十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以及近幾年來對教學模式的不斷思考,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一、改變教學觀念和師生關系,創造開放自由的課堂環境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教師首先就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由于教師接受的大多是傳統的教育理論,再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在教學時更多的是灌輸和講授,保持著絕對的主體地位,師生關系不平等,學生也沒有思考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必須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使課堂變得更加開放、自由、寬松。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做學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同時還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將難以對生物產生學習興趣,甚至還會對生物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都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會將所學的知識自發地應用于實踐,并會將實踐結果與理論知識做對比,分析兩者存在差異的原因。這也是科學探究慢慢形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也會增強。
二、挖掘創新課題,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和提問能力
現在的教育總是在說創新,教師也都在冥思苦想著關于教研教改的創新。可以說,創新課題無處不在。作為生物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創新課題”,有效利用各種創新素材,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和提問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植物激素調節時,學生知道了植物秋季落葉是因為體內脫落酸的作用,對此筆者提問:“為什么在路燈下的樹葉脫落的時間比其他地方的樹葉脫落得遲呢?”生活中處處都有創新課題,一個不引人注意的現象變成創新的課題,需要師生擁有創新的慧眼和敏銳的洞察力及思考能力。生物實驗教學證明,洞察力和思考能力越強,就越能發現和提出問題,為創新提供大量的素材。又如,在“還原性糖和蛋白質的鑒定”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挖掘創新課題:利用鑒定還原性糖的試劑對蛋白質進行鑒定,由此促進學生思考如何改進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再如,校園中某些植物出現枯萎或蟲害侵襲等現象,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相關現象對蟲害的類型、致病的原理、出現蟲害的成因、解決蟲害問題的措施做一個系統的調查分析,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以生物學發展史為主線引領科學論證,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適當介紹科學家對某些科學結論的探究歷程,通過講解生物學發展史,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模式,引領學生對相關結論進行科學論證,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例如,教學《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從歐文頓最初列舉的大量實驗證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到羅伯特森“暗一亮一暗”的三層電子顯微結構,再到桑格和尼克森的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從小的結論到被人們否定的觀點,再到被人們接受的最終理論,使學生明白一個正確的科學結論是經過不斷地論證得來的,由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又如孟德爾提出的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由于當時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不接受“基因”這一新的概念,直至孟德爾去世30年后,其他科學家重新驗證了這些規律,才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以生物學發展史為主線引領學生進行科學論證,是培養學生科學論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重要教育手段。
四、鼓勵學生多發問、多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會發現,細致的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總是會有諸多的疑惑,并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還能引起教師的深入思考。對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發問、多質疑,于問題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例如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教材上提到甲、乙兩個桶分別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桶內分別各有20個乒乓球(藍球、黃球各10個),即乒乓球代表配子,很多學生誤認為雌配子:雄配子=1:1。實則不然,原理是雌配子中D:d=1:1,雄配子中D:d=1:1,而且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生物雄配子的數量遠多于雌配子的數量。對此,有些學生提問:“既然雄配子的數量多于雌配子的數量,為什么不改變成甲桶內的雄配子為100個乒乓球(藍球和黃球各50個),藍球代表D配子,黃球代表d配子;而乙桶內的雌配子仍為20個乒乓球(藍球和黃球各10個),藍球代表D配子,黃球代表d配子?這樣重新做這個模擬實驗,從甲、乙桶中隨機抓取到某配子的概率還是,既不影響實驗的結果,還能引導學生認識雄配子的數量多于雌配子的數量。對于學生這樣的生成性發問,筆者給予了肯定。順著學生的思路,筆者繼續引導其對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進行改進。如不使用乒乓球改用廢棄的粉筆頭等作為實驗材料。這樣,既鼓勵了學生大膽質疑,而且能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總之,生物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本質和內涵,更要善于拓展知識的外延,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進而學會改進與創新。創新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和擔當。
[參考文獻]
[1]廖冬梅.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滲透科技創新[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一),北京:[出版者不詳],2016.
[2]陳新明.生物教學中的科技創新[J].新課程(上旬),2012(2):26-27.
[3]沈鴻霖,王怡坤,石穎嵐,等.論生物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J].科技致富向導,2015(1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