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興漢
[摘要]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對周圍生活和身邊事物進行觀察,讓他們在觀察中學會思考,思考后提出疑問,并對疑問進行一定的調查,進而實現在觀察中質疑,在調查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作為科技輔導員,既要注重創新教育,又要加強愛的教育,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和大膽質疑的能力以及縝密的求真思維,不讓學生被紛繁的假象和復雜的事理所迷惑,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和批判的思維去思考與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觀察;調查;體驗;科學素養;愛的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2-0085-03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愛便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開拓型、創造型人才,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只有注入了愛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也才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從而讓我們的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吳非的《不跪著教書》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永不凋謝的玫瑰。故事說的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當時他是烏克蘭巴甫雷什鄉村中學的校長,校園的花房里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學生來看。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一個4歲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小女孩為什么要摘花,于是他彎下腰,親切地對她說:“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她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拿給她看,她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著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她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1]
這個故事深深地觸動了我。為了給予我的學生愛的教育,我對生物學教育教學進行了新的思考。我認為,生物學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愛的教育,應注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和體驗,有效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教育是培養未來公民——青少年的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和其他心理品質的特定教育活動,同時也是使學生參與社會科學決策的一個學習過程。這里,我們既要重視科學教育的“目標”,又要重視科學教育的“過程”,特別是社會化的過程。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科學教育的“目標”和“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一、觀察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但怎樣才能培養學生長久而穩定的興趣呢?我認為,興趣的產生離不開觀察,只有觀察才可以誘導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觀察,應包括對不同事物的觀察、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對奇妙世界的觀察以及對自己目光所及的和通過一定手段可見的周圍世界的觀察。
【案例1】為了培養8歲兒子的愛心,也為了讓兒子學會觀察,我給他買了一個水族箱。剛買回來的玻璃箱子,空空蕩蕩的,什么也沒有。他好奇地問:“這是什么東西啊?”我告訴他:“這是一個玻璃魚缸。”他一聽說是魚缸,便鬧著要養魚。于是我便帶他去魚市買魚。到了魚市,他一個勁地挑大的、漂亮的金魚,簡直都挑花了眼,而且越挑越多,對此我建議他少買一些。而我則買了幾條很不起眼的小金魚,并告訴他,大的、漂亮的金魚由他來養,小的不起眼的金魚我來養。他爽快地答應了。
回到家,他趴在魚缸前目不轉睛地觀察金魚,看它們游泳、吐泡泡,看著看著,他突然問:“魚的眼睛怎么不眨巴呢?魚兒睡著了眼睛是不是就閉上了?魚沒有牙齒怎么把食物吃下去呢?魚兒一直在水里游泳,為什么就離不開水呢?”他還發現了一條魚的側面有一個潰爛的斑點,于是他問我是不是魚生病了,魚會發燒嗎……他最喜歡喂魚,看著小魚搶吃他撒下的食物,就開心得不得了。
一天過去了,他所養的金魚死了4條。他雖不至于黯然神傷,但很是失落。為了讓他把余下的魚養好,我指點他百度查詢養魚的注意事項。通過查詢,他找到“魚死亡”的原因——喂食太多,撐死了。我問他:“既然大的、漂亮的金魚是撐死的,那不起眼的、小的小金魚咋就沒撐死呢?”他再仔細查詢,最終知道了魚死亡的真正原因:吃不完的魚食在水中腐敗酵解,使水質變渾濁,迅速耗盡水中的氧氣,導致魚兒缺氧死亡。因此,投食過多時,魚兒是缺氧死的,而不是撐死的。知道了原因后,他便“教導”我喂魚的方法:魚食以5分鐘吃完為宜,要是有剩余,就說明魚已經吃飽了。我虛心地接受了他的“教導”。
到了第三天,他所養的金魚又死了1條。他耷拉著腦袋,沒精打采的。后來他想出了一個“歪”主意:和我換魚養,我養他的大的、漂亮的金魚,他養我小的、不起眼的金魚(他認為小的、不起眼的金魚不容易死)。我同意了,但同時問他:“為什么我養的魚不死,你養的魚卻死了呢?”通過思考,他告訴我魚死亡的另一個原因是魚缸里缺水草。我問他從哪兒知道的,他告訴我說是水族館的老板教他的。于是,我帶他去水族館買了兩把小圓葉和一把血心蘭,還買了一些種水草所用的漂亮沙子。
自從魚缸里加了水草,大金魚和小金魚都沒有死了。這樣的日子足足過了十幾天。一天,兒子突然跑來告訴我:水草的葉子變黃了,甚至有的還變黑了。我從漂亮的沙子里挖出水草,發現水草的根已經完全腐爛了,兒子看著這些,既擔心魚,又心疼水草,顯得無奈又無助。我問他:“草除了需要水之外,還需要什么?”他說:“泥土。”于是我領著他到附近的河流——黑河里撈沙子,雖然撈上來的沙子沒有水族館里出售的沙子好看,且還帶著很多泥沙,但他心滿意足地笑了。原因是,我告訴他“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同時還告訴他整個魚缸相當于一個生態系統:水草是生產者,金魚是消費者,泥沙里有分解者,同時還不可缺少光和魚食,那便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樣的魚缸也不再叫魚缸,應該叫它“水族箱”!……
“水族箱”的故事使兒子懂得:不光動物需要關愛,植物也同樣需要關愛。然而,我們所給的“關愛”并不一定是生物所需要的,只有給對了,才是真正的關愛!同時也體會到了觀察的重要性。
二、調查
因為觀察,生活才有趣,也只有通過觀察才會對生活現象產生好奇,而好奇必有疑問相隨。怎樣才能解決因觀察而產生的疑問呢?在現代生活中,“百度”“谷歌”等網絡工具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部分問題,但要徹底解決問題還是開展調查來得更實在一些,也更科學一些。
所謂調查,是指應用科學方法對特定的社會現象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發生的各種原因和相關聯系,從而提出解決問題對策的活動。調查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明確的調查目的;(2)具有社會意義的調查對象;(3)科學的調查方法;(4)實際的調查效果。[2]
【案例2】指導高二生物興趣小組做有關“一代名馬——山丹馬”的調查。作為張掖人,我會時不時地聽到關于山丹軍馬場的一些人和事。提到山丹軍馬場,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生于斯、長于斯的一代名馬——山丹馬。圍繞山丹馬,有許多解不開的謎,如山丹馬的歷史緣何說起?山丹馬在歷史上有什么地位?山丹馬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培育出來的,又是怎樣培育的?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軍馬,為何會成為末代軍馬?當冷兵器時代結束,騎兵淡出歷史舞臺的時候,山丹馬又將走向何方?……一連串的問題帶著我們走近山丹軍馬場,走近山丹馬。于是我和高二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最終確定調查活動的主題為“一代名馬——山丹馬的調查”。
為了徹底搞清楚上述問題,我先把生物興趣小組的30名學生分成甲、乙、丙三個小組,每組10人,然后給各個小組安排相應的調查任務。例如:
①甲組到山丹軍馬場總場調查山丹軍馬場的歷史資料及其傳說。
②乙組到山丹軍馬場利研處調查山丹馬的培育過程。
③丙組到山丹檔案館調查山丹馬的有關資料和文件。
④甲組對收集到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乙組對調查資料進行可行性分析,丙組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相關資料,并鑒別整理。
⑤三個小組根據調查資料綜合分析山丹馬的培育動因和培育過程。
⑥根據調查分析,得出山丹馬當下保種窘境的真實原因和消亡的必然結果,并升華出生物進化過程中人為因素的作用和理性對待新事物的科學觀念。
通過制訂周密計劃,大量翻閱大馬營草場志和山丹縣志以及有關山丹馬培育的文件資料,同時利用暑假不辭辛勞親自到大馬營體驗觀察,我們發現:雖然事物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歷程,但均逃不脫一般規律:誕生——發展——強盛——衰落——消亡。山丹馬亦是。
山丹馬,作為軍馬,一個人造新品種,因人的需要(戰爭的需要)而培育,又因人的不需要(戰爭的不需要)而衰落,在其誕生的那一刻便注定終將會退出軍馬歷史舞臺的宿命。這反映了自然中生物生存的一般規律。
在本次調查中,以小見大,山丹馬的一生真實地濃縮了生物的人工培育之路,體現了生物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也是本次調查的創新點。通過這次對山丹馬的全方位調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山丹馬的真實處境和現實命運,加深了對遺傳、變異和進化知識的理解和對事物發展一般規律的再認識,切身體會生物界的生存規律并積極保護我們生存的唯一家園——地球。本次調查不僅培養了學生科學看待生物、理性認識新事物的科學素養,也幫助學生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
本次調查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科素養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果能對山丹馬的培育和人工育種的觀測做到實時,那將更好地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體驗和經歷。
三、體驗
無論是觀察還是調查,作為參與者的我們,都會從內心深處有或深或淺的觸動。結果固然重要,而對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更能真真切切地留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正如爬山,山頂固然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度,但一路爬山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才是爬山的真義所在。
【案例3】高一生物興趣小組在對高臺縣的沙塵暴情況進行調查的過程中,體驗很豐富,因此我在指導他們撰寫“高臺縣沙塵暴調查與探究”的報告時,他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綜合學生的調查和體驗,我整理出了以下合理、可行的建議:
1.調整農業結構,退耕還林還草,加大力度增加植被覆蓋率。
2.在開展人工林種植過程中,喬木和灌木以及草本植物搭配種植且盡可能增加每個營養級的物種種類,例如白楊、國槐、松、柏及丁香、連翹、紅柳、沙棗、沙棘混種,以增強防風固沙的能力,有效抵御病蟲害的大面積爆發。
3.盡可能選用本地物種,有效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生態災難。
4.鼓勵種植多年生的農作物,如紫花苜蓿,大力發展葡萄種植業以及林果業等。
5.對一年生的農作物進行高茬收割,用農作物的殘留物覆蓋沙土使其不被裸露。這樣不僅可以改善環境,還能將再度利用的元素直接留在土壤中,以備下一茬利用。
6.禁止開發濕地,變林、草為耕地。
7.嚴禁過度放牧,實施科學、計劃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8.大力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使農業和林業有機結合,擺脫因兩者長期分離而導致的可持續發展的困境。
9.限量開挖機井,保護地下水資源,從而保護地上植物。
10.節約用水,科學合理灌溉,如管灌、滴灌、噴灌,使農業灌溉用水不再擠占生態用水。
11.科學、準確預報,將沙塵暴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總之,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愛的傳播者。作為科技輔導員,只要懷著一顆博愛的心,按照創新發明的客觀規律,發掘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欲和創新的興趣,讓他們在觀察中學會思考,思考后提出疑問,并對所提疑問做一定的調查,真正實現在體驗中成長,在成長中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充分利用各種外部和內部條件,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創造發明,讓他們心懷天下,兼愛自由,使他們都能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非.不跪著教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青少年課外科技活動的研究與探討[M].北京:學術書刊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