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豪
[摘要]由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而引發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Ag2CO3普遍關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當前生物教學的重中之重。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挖掘教材環保教育內容、展示環境問題、學習法律法規、聯系生活實際、豐富課外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關鍵詞]環保意識;生物教學;環境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2-0094-02
在一次報道中,宇航員尤利·格拉次可夫說道:“地球的彩色光譜,北極地區的冰和赤道上的夏季是不同的。你可觀察到密林光亮的綠色,地球巔峰的白雪和藍色的海洋。整個彩色使你炫目。那一刻你會情不自禁地產生誓死保護和拯救這個家園的決心。”他的最后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當今世界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環境問題,例如全球變暖、臭氧層被破壞、形成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枯竭、綠色植被日益銳減、稀有物種滅絕、土壤酸化以及垃圾成堆等。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教師應該在生物教學中不斷滲透環保教育,引導學生建立環保觀念,形成環保意識,生成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一、挖掘教材環保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材是學生獲取生物知識的重要工具。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教學大綱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環保教育內容,并以此為載體,不斷向學生實施環保教育。這樣教學,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又能激發并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認真研讀生物教材,不難發現,教材中所涉及的環保教育內容比較分散,為了讓學生的環保知識整體化、系統化和結構化,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應將環保教育內容整合在一起,有效開展環保教育。例如,在教學“生物和生物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整合相關環保教育內容開展教學,讓學生知道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內涵,以及人和其他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活,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居住的地方,所以我們要保護好地球。除此之外,還可讓學生了解生物是如何在環境中適應生活的,以及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等;通過播放人類破壞生態系統的錄像,讓學生正確分辨并梳理出非生物與生物環境、生物與人、人與生物圈等之間的關系;通過“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方法”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會預防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二、展示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1.介紹生態環境現狀,讓學生產生危機感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環境建設必須要緊跟經濟建設的步伐。因為環境建設不僅可以為社會發展創造出許多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還可以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越是高速發展,環境與資源越重要。因此,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與現實社會越來越依靠環境與資源的支撐。同時,現代社會的發展早已不僅僅滿足于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而是以建設舒適、安全、清潔、優美的環境為重要目標。這就要求一方面人們在生產時要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另一方面人們在消費時應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從而使發展更少地依賴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環境容量有機協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在生物教學中,我結合厄爾諾現象、荒漠的蔓延、酸雨現象等給學生介紹我國的環境現狀,結合綠色植被的銳減、稀有動植物的滅絕現象讓學生明白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喚醒學生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動員全體學生共同努力保護環境。
2.介紹環境問題事件,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意義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由環境問題所引起的重大災害事件比比皆是。例如,美國的多諾拉事件: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處于河谷,1948年10月的最后一個星期,該鎮大部分地區受逆溫控制,加上持續有霧,使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產物與大氣中的塵粒結合,產生大氣污染,造成5911人發病。這樣給學生講述生活中所發生的環境問題事件,能引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意義。
三、學習法律法規,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通過上述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環境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重要性,知道了如不加以遏制類似事件,必然會危及人類的生存。而法律具有強制力和權威性,它對環境保護起到了促進作用。于是,我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學習,并以此來指導學生聯系實際討論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馬克思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判斷學生是否完全掌握課本知識,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去不斷地實踐。例如,在教學“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時,可給學生簡單介紹我國的人口現狀,然后引導學生圍繞我國的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調查與研究,以此來教育學生要協調人口增長與環境發展的關系,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又如,在教學“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時,我引導學生了解全球生物的滅絕速度和全球有八分之一的鳥類面臨滅絕的數據與資料,最后呼吁學生今后要注意觀察周圍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養成保護動物的好習慣。
五、豐富課外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1.開展知識講座,讓學生了解環保知識
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各種類型的環保教育知識講座,如“九八水災”“動物世界”“人類活動與臭氧層的變化”“白色污染”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環保知識,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借助節日實施環保教育
節日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黃金時期,如世界森林日、植樹節、世界濕地日、愛鳥周、國際氣象節等,教師可借助這些節日實施環保教育。比如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野外植樹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還可以開展“人與樹”的主題演講比賽、攝影比賽等,使學生明白花草樹木亦有生命,需要人們細心呵護,從而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良好行為。這樣滲透環保教育,使學生不僅形成了植樹造林的觀念,還堅定了綠化祖國的決心。
3.組織實踐調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調查也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在教學“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成4?6組,每組指派一名小組長,要求各個小組就“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一主題進行實踐調查。教師也可為學生設計如“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廢棄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對不同環境的水質進行調查對比”等實踐調查的主題,并鼓勵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集中在一起小組合作查找資料,觀看視頻,剖析原因,調查取證,最終得到結論。這樣的教學,強化了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以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對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有正確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實踐中來,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鞏江.在生物學課堂中滲透環保教育[J].生物學教學,2004(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