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新時代的出版大勢,編輯轉型勢不可擋。人文社科編輯應深耕文字內容、學術內容、政治內容和學術規范,兼顧數字出版、知識服務、融合發展,在落實編輯職責的同時不斷提升學術科研能力,探索圖書出版新模式,真正成為學術資源整合的復合型出版人才。
【關鍵詞】編輯轉型;編輯專業化;研究型編輯;融合發展
【作者單位】佟英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1.015
在數字化、全媒體時代,編輯作為一個守護古老文字、傳承傳統文化的職業,面臨諸多新的挑戰與問題,需要不斷強化文化自信,堅守職業信念,豐富智識體系,走融合發展之路。
近年,業界對編輯轉型與培養的思考不勝枚舉,文稿編輯、組稿編輯、策劃編輯、營銷編輯、技術編輯等諸多稱謂被反復提及。在筆者看來,新時代的編輯、組稿、策劃、營銷等環節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編輯已成為從前端作者管理、項目研究、選題策劃,到中端淬煉書稿文字、鉆研設計封面、推敲行文邏輯,再到后端參與宣傳營銷、撰寫文案方案、推動產品多形態呈現的綜合體,甚至已成為某一領域專家學者與讀者大眾、媒體渠道、政府機構的平臺聯結者或搭建者。但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編輯工作都有一些共通的特點:首先,編輯是一份需要累積經驗、揣摩時間的工作——經驗性的,當下轟轟烈烈的新媒體平靜之后也要尋覓有豐富經驗的內容挖掘者;其次,編輯是一份需要想法、融合共鳴的職業——創造性的,編輯從來就不只是文字匠或為他人做嫁衣裳,很多時候是與作者一同發現價值、剖析新知,特別是在新時代需要利用多種產品形態助推價值最大化;再次,編輯是一份可以相伴一生、讓人快樂的事業——價值性的,任何時代都離不開編輯對人類精神文化的編撰整理,這份事業能帶來成就感,值得回味。基于此,筆者認為,當下人文社科編輯只有聚焦自身專業化淬煉與產品多形態開拓,才能真正成為學術資源整合的復合型人才。
一、堅守專業化:既做編輯也做研究
在學科不斷細化、分化的當下,編輯越來越從觸類旁通走向緊盯某一學科領域,依托自身所融入的學術共同體,不斷累積編輯專業技能來策劃選題、傳播精神文化。全科編輯越來越少,特別是在專業圖書領域,編輯只停留在一級學科,如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將很難真正融入學術圈,而需要再深入一層甚至兩層,來到經濟社會學、經濟法學等二級學科甚至三級學科才能有所突破。所以,編輯的專業化發展已刻不容緩。當然,編輯的專業化不是說要去做某一領域的研究,而是要依托自身學術背景,依托編輯專業技能,堅守文字內容專業化、學術內容專業化、政治內容專業化和規范內容專業化。
1.筑牢文字功底,做好編輯基礎性工作
文字能力是一切編輯工作的基礎,一個編輯沒有漫長的文字知識學習、修訂文稿積累,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編輯工作的。即使是專門從事選題策劃的編輯,也需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也需要透過書稿精彩的文字和自身高度的文字理解能力去美化書名,優化結構,渲染宣傳文字,豐富文案內容等;即使是一名技術編輯,也需要挖掘書稿文字背后的美去揮灑靈感,優化組合,不然很容易鬧出笑話。對大多數從事審校書稿工作的編輯來說,文字功底就是編輯職業最堅實的生命線。在數字化時代,編輯已慢慢成為中華傳統文字最后的守望者。
2.提升科研能力,發掘圖書學術價值
學術價值是圖書未來能達到的高度,編輯只有懂學術,懂專業學科領域,才能發現內容的價值。懂得一門甚至幾門學術知識,掌握相關學科領域學術研究動態,是專業學科編輯與作者展開對話的基礎,更是編輯在競爭激烈的漩渦中不被淘汰的保障。專業學科編輯只有生長在學術圈,融入學術共同體,參加學術會議,知曉學術動態前沿,撰寫專業文章,才能不被學術界邊緣化與拋棄;也只有如此,才能判斷一本書稿、一個選題、某個項目在相關領域的意義,并利用自己抽絲剝繭的編輯能力,發現隱藏在其中的價值與亮點。這些價值與亮點,很可能就是圖書出版的意義、宣傳的思路、營銷的重點以及成為“爆款”的基礎。
只有懂學術,編輯才能從接觸選題或與作者溝通的那一刻起,對一本書稿有一個基本判斷,知道它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或通過怎樣的修訂達到更高的水平,創造更大的價值。也只有如此,編輯才能得到作者的信任,最終成為被托付之人。總之,編輯既要具備編輯技能,又要具備學術研究能力,甚至成為真正的研究者。
3.堅守意識形態,確保政治正確
政治把控是一切出版物的底線,編輯必須確保政治內容無誤,確保正確的出版方向。在全面從嚴治黨的當下,政治內容不僅是文字內容的一部分,而且成為編輯需要花力氣專門研究掌握的知識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相關論述,是編輯開拓新選題的指引,也是推廣宣傳的航標,更是把握書稿內容表述、主旨概念的標準。
黨的政策文件、政府的工作報告中諸多內容,已指明了未來幾年國家文化宣傳、精神塑造的重點,這也是我們策劃主題出版物、開拓大眾精神領域的根基。挖掘理解中央文件精神的能力,將成為編輯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技能。相關政策文件的具體內容,也成為我們日常編輯書稿最準確、最有力的參考文獻。
很多編輯常常會糾結書稿中的一些表述是否恰當,其實當我們掌握與了解了相關文件或中央媒體報道,便會一目了然該如何取舍。最新政策表述就是我們行文表述的基礎與標準,政治與政策不僅是底線,還是編輯需要鉆研的內容,政治建設、政策學習必將成為編輯專業化知識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落實規范規則,推動學術出版專業化
規范是專業化的外在表現。出版行業有行業規范,文字表述有邏輯規范,標點符號有行文規范,政治術語有標準規范,專業領域有學科規范,體例文獻有專門規范……從每一個字詞的表達,到學科領域術語的使用均有不同的規范要求,在掌握內容的基礎上將相關文字規范化地呈現是編輯專業化另一不可或缺的能力。如印裝順序、版權頁呈現、版式設計等基礎內容如果不規范,行業里的人會一眼看出你的不專業。各個學科領域對文獻呈現、體例、引文注釋均有不同的要求,編輯在深入學科領域時也要懂得某一學科采用的規范,這樣呈現的文章、書稿才是可以在相關領域交流的專業內容。
此外,編輯還要掌握學術規范前沿內容,以及國外學術領域新動態。比如,索引已成為諸多評價領域的必須內容,而我國的諸多作者還未開始使用,這時編輯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再如,各學科的文獻體例要求是不同的,而且在不斷變化中,如果不懂得相關規范,就容易鬧笑話,甚至將對的當作錯的。
當然,文字內容專業化、學術內容專業化、政治內容專業化和規范內容專業化四個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一起難分難舍的。文字有文字邏輯,也有專業術語、專業習慣邏輯,更有政治要求,學術創新既要遵守政治專業化底線,也要確保符合學術規范以及文字表述的一般邏輯。
二、開拓多形態:依托內容,從紙書到全媒體
1.以內容為基礎,擴寬出版形態
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出版經歷了一個陣痛期,技術為王、平臺為王、流量為王、渠道為王紛紛登場。內容為王多年后又重回中心,新媒體開始高度重視具有內容挖掘能力的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圖表等多樣化的表達方式,紙書、電子書、聽書、視頻課程、數據庫等類型化的發布形態,已成為新時代的出版趨勢。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編輯應依托自身專業的優質內容資源,豐富產品樣態,整合學術資源,推動數字出版、知識服務融合發展,實現流量變現。當下,數據庫、有聲書、電子書等已不再是新鮮事物,而是編輯繞不開的產品形態,如果說在技術剛剛興起時,編輯是被“技術綁架”成為簡單的內容提供商,那么,今天編輯真正要做的就是深度參與,成為推動產品多形態開發的發動機。
2.以技術為手段,推動內容創新
圖書多形態出版的核心是內容,只有依托深度專業化內容開拓出的產品形態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只能是嘩眾取寵。真正了解內容的除了作者就是編輯,但作者對全媒體時代變化并無時間精力一一關注,產品的多形態開發要想取得效果,需要編輯從前端到后端深入參與,將多形態產品開發當作一門新的專業化技能去鉆研學習,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全媒體時代,技術為編輯插上了跨越種種阻礙的翅膀,專業編輯必須有大量的知識儲備,了解產品多形態開發的操作流程,甚至擁有一定的技能,才能推動產品的多形態轉化。
3.以全媒體為思路,不忘專業化初心
5G時代將對圖書出版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還無法知曉,但全媒體思維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已成為當下編輯不可或缺的專業化素養。編輯可以不懂新技術的原理與操作方式,但必須懂得有什么技術, 能為內容做什么,以及圖書內容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呈現最好的效果,實現價值最大化。新時期的編輯,既要對內容政治、學術價值進行基本判斷,又要對設計版式進行思考,還要具有利用技術在各個環節優化工作凸顯內容的全媒體思維。如果說內容是編輯專業化的基礎,那么技術便是編輯實現內容價值的專業化平臺與手段。
三、結語
全媒體時代,編輯的成長與發展必將緊緊圍繞專業化前行,文字內容專業化是編輯堅實的基礎,學術內容專業化是學科編輯的優勢所在,政治內容專業化是編輯需要掌握的新知識體系,規范是融入內容、學術、政治中的專業化表現形式,多形態產品開發能力則是時代賦予編輯的專業化能力。總而言之,編輯的根基在于內容,推動內容永不落伍的“利劍”就是專業化,無論何時,編輯的成長都離不開專業化的塑造。
|參考文獻|
[1]陳潔,吳申倫. 面向數字化的編輯出版學轉型——21世紀以來數字出版研究綜述[J]. 出版廣角,2019(18).
[2]付瑜. 大數據時代編輯的轉型與堅守[J]. 傳媒論壇,2019(22).
[3]毛潤政. 新媒體時代編輯角色轉型探析[J]. 編輯之友,2013(8).
[4]牛濤. 編輯角色的“三個轉型”在媒體融合時代的應用[J]. 科技傳播,2019(20).
[5]王巧珍,單立勛. 媒體融合背景下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 出版科學,2019(6).
[6]王守兵.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編輯思維轉型及其策略選擇[J]. 中國編輯,2015(3).
[7]殷麗爽. 大數據沖擊下圖書出版編輯轉型策略探析[J]. 新聞研究導刊,2019(19).
[8]周山丹. 全媒體出版語境下圖書編輯的理念創新與角色轉型[J]. 編輯之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