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羅 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乳腺外科 重慶 400002)
為適應我國社會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科型高級護理人才的需求,護理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應運而生。在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頒布的《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試行)》[1]的指導下,理論教學已較系統和成熟,但針對MNS的臨床實踐教學暫無相關文件和標準,各地院校尚在積極探索階段。2016年,國家衛計委正式出臺文件,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銜接,二者的成功并軌,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臨床實踐教育提供了啟發和參考。2016年,我院將MNS的臨床實踐與護士規范化相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將我院MNS的臨床實踐與護士規范化相結合的實施方案、培養效果及實踐中存在問題總結如下,為護理專業學位碩士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2018級10人、2019級8人、2015級23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在臨床實踐階段是否參加過護士規范化培訓為依據,將其分為A、B兩組。A組為參加規培組,2018級和2019級MNS學生共18人,平均年齡24.33±1.085歲;B組為未參加規培組,2015級MNS學生共23人,平均年齡22.43±0.843歲。兩組學生的初始學歷和研究生入學方式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學生具有可比性。
1.資料收集方法
采用北京大學編制的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力調查問卷,經修改后用于本次研究,修改后的問卷Cronbach’s ɑ系數為0.963,效度0.869,信效度尚可,可以使用。該問卷共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專業能力評分,共12個問題,第二部分為科研能力評分,共13個問題,第三部分為教學能力評分,共8個問題,所有答案均采用Linkert 5級評分法,按1分(安全不符合)至5分(完全符合)計分,第一部分總分為60分,第二部分總分為65分,第三部分總分為40分,三個部分總分為165分。
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選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對兩組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兩獨立樣本t 檢驗分析可得,兩組學生在專業能力(P=0.041)和科研能力(P=0.001)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教學能力(P=0.063)方便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MNS學生各部分得分t檢驗分析結果
護理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是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增設的一種學位類型[2],其培養目標為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具有本學科堅實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解決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護理問題,并具有較強的研究、教學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專科型護理專門人才。護士規范化培訓是為加強全國新入職護士的臨床技能,提高其綜合能力,以確保日后更好地勝任臨床護理工作。由于MNS的臨床實踐培養和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的目標基本一致,都是對剛踏入臨床、接觸臨床工作的新護士進行系統規范的培訓,為后續勝任臨床工作奠定基礎,因此,我院試行將MNS的臨床實踐與護士規范化相結合,以探索MNS的臨床培養模式及效果。
我院MNS的培養采取學校與醫院結合、研究生管理處與護理部共同管理的方式,以導師為主導的小組培養模式,即每學期參加研究生管理處舉行的學術會議,會議涵蓋多學科知識,包括基礎醫學、基因組學、心理學等內容,以開闊MNS學生的學科視野,提升人文綜合素質和科學創新能力;每月參加護理部舉行的規培護士培訓,內容包括案例分析、疑難病例討論等,以提高規培人員的臨床能力;每月定期舉行2次護理導師小組會議,會議內容為經驗分享、課題進展匯報、文獻分享、統計學方法討論等,以提高MNS學生的科研能力。
MNS的培養具體由課程學習、臨床實踐、學位論文三部分組成。課程學習集中安排在第一學期,第2-6學期為臨床實踐,包括護士規范化培訓和專業方向的培訓兩個階段。護士規范化培訓衛計委批準的護士規范化培訓基地完成,具體要求按照《重慶市護士規范化培訓標準》[4]執行。專業方向的培訓在相關的1-2個臨床科室完成,每個科室輪轉時間≥3個月。
包括課程考核、臨床能力考核、畢業前綜合考核、學術講座和論文答辯五個部分。具體實踐如下:1.我院MNS學生的日常管理由研究生管理處負責,包括管理MNS學生的開題匯報、中期檢查、畢業答辯以及日常的上班簽到打卡;規培相關事務由護理部負責,將MNS規培學生與社會規培生統一管理,護理部每3個月進行一次檢查與操作考核。2.根據學生的研究方向和《重慶市護士規范化培訓標準》,護理部統一為MNS學生安排輪轉科室,并在出科前完成培養手冊的填寫和出科考核,由護理部統一檢查。3.規范化培訓結束后,MNS學生參加衛計委統一組織的規培結業考試,技能操作和理論考核均通過者予以頒發合格證書。4.MNS學生畢業前將參加畢業前綜合考核,包括英語綜合、專業理論考核和臨床綜合技能考核。英語綜合和專業理論考核由研究生院統一組織進行,成績按100分制計算,≥70分合格。臨床綜合技能考核采取以病例為中心的4+2x多站式考核方式,考核小組由3-5名副高及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組成,考核成績合格者方能進行學位論文答辯。
研究顯示,MNS參與規培不僅能提高新護士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應變能力等綜合能力[5][6],還可促進其專業成長與發展[7][8]。經過規培,18級和19級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都顯著優于15級學生,與其他學者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9][10]。此外,將MNS學生的培養和規培結合,不僅大大減少了人才培養的周期,還有效避免了人才的重復培養和資源的浪費。但此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也給我們帶來一些收獲和思考。首先,我們認為MNS臨床實踐培養與護士規范化培訓結合應注重個性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參加規范化培訓的MNS學生的臨床教學階段與規培相融合,可顯著提高其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但教學能力提高不明顯。這可能與我院MNS學生的臨床教學考核內容與規培學員出科考核一致有關,注重了理論考試和技能操作考核,對教學能力的考核相對薄弱。因此,在強調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操作能力的同時,應牢記MNS培養的初衷,將教學能力的培養貫穿其中,針對MNS學生增加教學考核內容,提高其教學能力,才能實現其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研究、教學能力的培養目標。其次,建議納入專科護士培訓內容,目前國內專科護士培訓招收的條件多為大專及以上學歷、有2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的護士,而MNS學生在讀研輪轉期間完成了規范化培訓,有12個月的臨床專科實踐基礎和較強的相應專科理論基礎,且學生也有較強烈的學習愿望。因此,筆者認為在此基礎上,MNS學生在第6學期可參加相應專科的專科護士培訓,在考核合格后獲得專科護士證書。諸多學者也持此觀點[11][12][13]14]。目前,我院已有少量MNS學生參加了專業方向的專科護士培訓,相關方面的研究有待大家去探索。
MNS臨床實踐培養和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的模式為MNS的臨床實踐培養提供了思路,也更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可加速護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和護理科研的發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式,但需要相關政策的引領和進一步的完善。